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快乐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和思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99 浏览:10882
论文导读:集中注意力,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报数游戏,反向动作游戏,集中注意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进入准备状态。(2)体育游戏运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是全面活动机体,克服机体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人进入工作状态。传统的准备活动中,通常采取慢跑徒手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会
摘要:快乐体育是以体验运动快感,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运动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的态度和能力的体育。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快乐体育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见快乐的是游戏。体育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它以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本文主要探讨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及注意的事项,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快乐体育; 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体育游戏具有一定情节和竞赛因素,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场地器材简单,便于开展与普及,它要求游戏者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参与,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体育课堂有其特有的活力,深受学生们喜欢,尽管当今的学校特有并未从根本上真正摆脱传统的束缚,学校体育还存在为技术而技术,为应试而体育,但体育课仍伴随着学生,在校园里度过了许多欢乐时光。当新课程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反思着,融入到这种新生命的定格与提升中。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体会成功的乐趣,让体育课堂真正快乐起来,是如今每个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
快乐体育产生与80年代,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在形式上,它以快乐地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本质含义是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体能教育等,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认识体育,接受体育。
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见快乐的是游戏。它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多样性等。采用此种形式教学,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的欢迎。因而,体育游戏是快乐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为传统体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1.要充分准备活动
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运用游戏的手段,主要是活动学生的身心、预防伤害。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组织教学所必须的课堂常规,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根据各项内容的主要任务,有选择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各项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泼,避免鼓噪乏味。
(1)体育游戏运用于准备部分的课堂常规组织
组织教学所必须的课堂常规,主要是迅速把学生组织起来,明确任务要求,集中注意力,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报数游戏,反向动作游戏,集中注意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进入准备状态。
(2)体育游戏运用于一般性准备活动
一般性准备活动是全面活动机体,克服机体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人进入工作状态。传统的准备活动中,通常采取慢跑徒手操,这些内容重复使用,会使学生缺乏新异刺激,积极性下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一般性准备活动的要求,选择一些体育游戏代替传统的慢跑。跑动中的“听数报团”、 “钻山洞”、 “撒网捕鱼”等,可使学生跑出欢乐,跑出兴趣。以活动全肢体的肌肉、关节、韧带为目的的徒手操、行进操,除了充实,改变动作,使其更有新意外,在组织上也可以使其游戏化。
(3)体育游戏运用于专项准备活动
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完成基本部分内容有关和韧带以及系统机能的准备。可以选择创编一些动作性质、结构与基本部分的内容大体相似的体育游戏作为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例如短跑技术教学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以选用以训练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为主的游戏内容,如“喊号追人”、“长江黄河”。体操跳山羊的专门性准备活动可以安排“跳山羊”的游戏。长跑弯道跑技术教学中,可安排“圆圈接力”。这些体育游戏应用于专门性准备活动,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不仅能较好地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的学校积极性。
2.巩固基本技术
游戏不但可以作为准备活动的部分,还可以通过改编,把技术教学的内容融入游戏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担运动负荷。体育游戏在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善教学气氛,使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变得主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体育技术教学中,可以选择创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如,对于篮球球性练习,教师往往会安排篮球运球接力比赛的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巩固基本技术;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到基本技术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田径教学中的弯道跑技术,除了在准备活动中进行各种圆形跑的游戏活动,为弯道跑技术教学打好基础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一些弧形跑,圆形跑游戏,巩固提高弯道跑技术。投掷项目的教学比较艰苦枯燥,可适时地选用一些投准、掷远游戏,分组比赛。
3.提高身体素质练习
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此,在教学中安排了全面的身体素质练习。身体素质练习艰苦,单调,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练,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游戏法进入身体素质练习,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例如长跑是学生比较烦的项目之一,我们可以赋予长跑一些情节,或者改变单一的操场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设计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跑,选择越野跑、团体记成绩等。可以用“推小车”“负重接力”来发展力量素质。用“蛙跳”、 “双人蹲跳”发展腿部力量。以“贴膏药”来发展速度、灵敏素质。通过游戏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素质,增强体质的效果。
4.调节结束部分的放松
在教学中,通过游戏,能够教好地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放松学生的身心,改变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结束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在整理活动中,游戏要突出其趣味性的特点,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新颖,轻松活泼,精彩幽默,使学生摆脱论文导读:
体育活动造成的心理和胜利上的紧张状态。在游戏的具体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选用或创编一些带有舞蹈动作的游戏和以放松为主带有智力竞赛的活动。还可以利用教学器材进行游戏活动。

二、体育游戏应注意的事项

1.必须重视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
体育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制定体育游戏教学目标与组织实施及评价体育游戏教学时,一般都能比较全面地考虑游戏各项目标的达成。但在教学中,体育游戏大都是作为教学手段被运用的,是为完成某项主教材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违纪、投机现象及不利于团结的言行,有些教师往往熟视无睹,
只要游戏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就行了。这种忽视体育游戏教育作用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2.必须选择好运用体育游戏的时机
我们都知道运动技能的形成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大脑皮层容易兴奋扩散;第二阶段是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处于分化状态,内抑制尚未形成;第三阶段是形成巩固动力定型阶段,技术动作达到了准确娴熟的程度。只有达到此时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多变的情况下,进一步巩固、提高和运用已掌握的技术动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过早地在第一、第二阶段就运用游戏的竞赛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就容易导致学生紧张、焦虑,分散注意力,反而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
3.要重视游戏的全面评价
体育游戏之所以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竞争性。因此,我们一般都比较重视结果评价,如哪个小组完成练习的速度最快?或哪个小组完成练习的数量最多?根据结果来评定胜负,并对优胜者进行表彰,、鼓励。不重视结果评价,游戏必然会失去它的应有魅力,但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或手段,只注意结果评价是不够的,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探讨,更有教育意义的往往是过程评价,即获胜的小组为什么能获胜,失败的小组为什么能失败,是游戏的方法选择问题,还是身体素质问题,是相互配合问题,还是实力不均问题,。通过评价弄清胜负的原因后,下一轮的游戏必须竞争得激烈、更精彩,同时也就更具教育、教学价值。
4.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有序的游戏氛围
体育游戏融娱乐性、竞争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只有让学生在一个活泼、有序的氛围中游戏,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使得体育游戏有序的进行,就必须严肃课堂纪律与游戏规则,因为这是为保证游戏公平、公正与安全之必须。然而,在游戏联系中,由于学生高度兴奋,竞争特别激烈,学生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对此,我们体育教师不能熟视无睹、放任不管,必须宽严有度,使游戏气氛保持热烈。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趣味体育游戏.人民体育出版社
[3] 中国学校体育,2003.4
[4] 学校体育教学,2004.5
[5] 体育文化导刊,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