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高校生就业失信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97 浏览:122282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夸大事实、虚假包装、缺乏责任、随意毁约等就业失信现象。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营造诚信氛围,构建诚信社会;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建立诚信制度,维护就业秩序;完善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原因;对策
: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08-02
俗话说,“国无信不存,政无信不威,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以诚取信”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是基本的社会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伪造、制作虚假简历、单方面毁约等就业失信现象。毕业生就业失信现象不仅使高校毕业生形象大打折扣,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既损害学校声誉,恶化整体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又危及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挫伤用人单位招聘积极性,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最终会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产生影响。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因此,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失信行为,分析失信原因,探讨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表现形式

为了了解高校毕业生的诚信现状及就业失信原因,笔者对2008届毕业生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在问卷设计和访谈问题上借鉴了国内的一些成果。根据调查的数据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夸大事实,虚假包装。部分高校毕业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投用人单位之所好,从而求得面试机会,因此面试前虚构自荐材料,美化其在校表现,面试时虚假包装,言过其实。面试前的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随意给自己带上××学生干部官帽;随意更改学习成绩;凭空捏造各种获奖证书或技能证书;编造“无中生有”的社会经历;文字材料辞藻华丽等。面试时的不诚信行为主要有:其一,重金包装,西装革履;其二,与用人单位谈话时夸夸其谈,大肆吹捧,言过其实,使用人单位相信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从而达到被聘任的目的。根据问卷调查,72%的毕业生认为对“求职面试的作假行为”可以理解;22%的学生认为能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可行,仅6%的学生认为这是不诚信行为,不能这样做。在对学生访谈时,问及“如何看待求职材料作假”现象时,80%的学生认为,大家都如此,你不这样做,在就业中你就没机会。这些数据表明,这种夸大事实,虚假包装行为在毕业生中认同率很高。他们却不知自己这种失信行为的危害:为了达到个人利益,将诚信抛弃脑后,这样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的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
2.缺乏责任,随意毁约。根据教育部规定,每位高校毕业生只能拥有一套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每套一式三份,不得转借、涂改、复印。但据调查,7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漫天撒网地向许多用人单位散发自荐材料。而且有部分毕业生更是不负责任,一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以便保底,后来遇到待遇更好的企事业单位,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也有少数毕业生刚到单位就跳槽,视协议书和劳动合同为一纸空文。他们这种不顾用人单位利益的失信违约行为,既浪费别人就业的好机会,也耽搁了用人单位选人的好时机。不仅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使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被打乱,同时,用人单位会很自然地把毕业生诚信缺失的责任追加到其所在高校,产生不信任感,使学校失去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甚至损失一批潜在的用人单位。这对高校的就业工作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失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不同,固然是主要成因,然而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缺失和监管不力以及用人单位虚高的招聘方式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现象归根结底是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和个人等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1.社会诚信氛围的缺失。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各领域中都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如商业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坑蒙诈骗,政治领域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文化领域的盗版侵权、抄袭剽窃等。这些现象不仅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而且也侵蚀高校毕业生的思想观念,误导毕业生的行为规范。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
2.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近年来,受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高校重教授学生知识,轻培养学生评判能力,重专业教育,轻德育教育,重就业技巧培训,轻诚信就业引导,重学校就业率提升,轻学校就业诚信监管。这使学生对诚信缺乏深刻、系统的认识,导致一些学生诚信观念淡薄。有的高校甚至在“无意识”地纵容学生作假。这样的教育环境,必然影响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3.用人单位虚高招聘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过分注重社会工作经历,强调获得的各种荣誉和等级证书等,如有的招聘职位明确规定需要计算机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而这个职位本元此需要。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无形调高了毕业生就业的门槛,增加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更加激化了本就是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
除了上述三个客观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的主观因素和本质原因在于毕业生自身道德素质不高、修养不足、诚信意识淡薄和择业观偏颇,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较差的自律意识和就业失信问题的产生。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对策及建议

“明礼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高校毕业生要走向社会,必须学会诚信。要遏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增强高校毕业生的诚信意识,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1.构建诚信社会,营造诚信氛围。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非常需要一个普遍诚信的社会环境的滋养与熏陶。只有在全社会认可、欣赏诚信者,蔑视、唾骂失信者的局面下,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气,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才能根本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失论文导读:信就业是就业市场健康运行的需要,是促进全社会诚信的重要保障。上一页12
信问题。构建诚信社会,不仅仅需要道德约束,更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对于就业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全力营造诚实守信的就业环境,使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自觉遵守就业秩序,坚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的写法www.7ctime.com
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给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机会。
2.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信品质。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诚信观念教育纳入大学生入学和毕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从而产生自觉的诚信行为,形成诚信品质。另外,教师不仅是诚实守信的宣讲者,也是诚信道德的实践者。因此,高校教师要作诚信的表率,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和诚实守信的榜样,以教师诚信的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
3.建立诚信制度,维护就业秩序。在新的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单靠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一套信用机制、一种制度来硬性规范、有效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使诚信者洁身自好;一如既往,失信者弃暗投明。渐趋诚信,从而改善整个就业市场的失信状况。建立诚信制度包括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就业诚信评价制度、道德监督机制和就业失信惩罚机制等。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更好的操守意识,维护就业秩序。
4.完善就业服务,拓宽就业渠道。高校应健全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减少就业工作中的漏洞,拓宽就业渠道,避免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发生。高校应通过多渠道的联系,保证就业信息畅通,积极举办人才招聘会,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诚实守信。
总之,“明礼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是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更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加强毕业生诚信意识,实现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是就业市场健康运行的需要,是促进全社会诚信的重要保障。
[陈永华: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就业处讲师,文学学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青年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