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论续完有关“大雁塔”命名或续完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519 浏览:71459
论文导读:
摘要:杨炼以大写意笔法和炽烈情感来驱动历史想象的《大雁塔》,和韩东将生活经验地投射到历史事物上的《有关大雁塔》,各自代表着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命名模式,以及雅俗文学之间的美学鸿沟。杨炼对大雁塔的经营,正好对照出韩东对精致艺术的嫌恶,他放弃了意象的营构,以日常口语入诗,企图以平易、自然、亲切的口语承载生命的情感重量,或者突显当代视野与思考向度。此外,本文也指出韩东在“对偶式续完”过程中,不慎留下的朦胧诗脐带,它对两个诗歌美学的裂变与交替之研究,有重要的证据力。
关键词:杨炼;韩东;大雁塔;命名;续完
1006-0677(2013)5-0031-06
1982年是朦胧诗与主流诗歌激烈缠斗的时候,以北岛为首的朦胧诗挟着巨大的地下诗歌能量,以及摧枯拉朽的诗歌写作风格,强势地崛起于中国诗坛,同时也深刻地笼罩着所有后进诗人的诗歌写作和思维。韩东(1961-)便是北岛诗歌的信徒,在他的诗歌阅读视野中,北岛及其《今天》杂志所代表的诗歌美学,是唯一值得模仿的对象,学徒期的韩东对其所服膺的一切都没有特别去质疑,直到他登上了——宏伟地矗立在杨炼诗中的——大雁塔。
就在1982年,韩东前往西安市的陕西财经学院教书,慈恩寺的大雁塔距离该处不及五百米,这座被历代诗人咏叹过无数次的佛塔,竟然对韩东产生了超乎预期的冲击,他在多年后发表的随笔里如此记述:“1982到1984年,我在陕西财经学院教书,我们学校就在大雁塔的下面。从大雁塔上看我们学校就像一个财主的院子。同样,从学校的院子里看大雁塔也挺令人失望。当时我是一个‘诗人’,来西安之前刚读过杨炼的‘史诗’《大雁塔》。在这首浮夸的诗里,大雁塔是金碧辉煌、仪态万方的。我的失望之情开始针对大雁塔,后来才慢慢转向杨炼的诗。在此刻单纯的视域里,大雁塔不过是财院北面天空中的一个独立的灰影。它简朴的形式和内敛的精神逐渐地感染了我。这是我的美学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此可见,韩东当时的脑海纯粹是诗歌的,里头并不存在着玄奘藏经于塔的神圣身影,也不存在杜甫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7ctime.com
等大唐诗人对帝国倾颓所发的警世诗篇,更不存在历代举人“雁塔题名”的文化意涵,韩东对大雁塔的核心印象仅仅来自杨炼(1955-)的那首224行的长诗《大雁塔》(1981),与之产生正面冲突的是眼前这座独立在所有文字之外的古迹建筑,以及周遭百姓对它的日常态度。
诗歌想象与现实感受对韩东展开两面夹击,他不得不质疑:为何杨炼要把大雁塔写成那个样子?什么是大雁塔的本来面目?在往返学院的巷弄间抬头望去的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大雁塔?任谁都没能料到,韩东就在形上和形下的两座大雁塔之间,悟出了他未来的诗歌美学风格,后来更成为第三代诗歌的起点与经典。这一连串的问题和变异,都得从杨炼说起。

一、大写意笔法:杨炼对古塔的命名

有些历史背景是大家都知道的。大雁塔原名慈恩塔,兴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坐落在皇家主持修造的西安慈恩寺内,当初是为了保存玄奘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卷和佛像,朝廷依其提供的天竺样式的佛塔形象,在长安慈恩寺内建造了一栋表层砌砖的土造佛塔,因工程质材欠佳,武则天便在公元701~704年间拆除了即将颓败的印度式旧塔,在原塔基上重新修建了流传至今的方形楼阁式唐风大雁塔。至于玄奘所创的法相宗,因无法融入中国文化的现实土壤,而骤然衰弱,难以长存。若以今日西安直辖市的行政范围来看,大雁塔所在的“长安”曾经有十三个朝代定都于此: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达一千二百年,先后有过镐京、咸阳、长安、常安、大兴等名称,自宋代以降,京都虽然改为他处,但它依旧是一座重要的大城。
诗人冯至(1905—1993)曾经写过一首带有浓厚“颂歌”色彩的《登大雁塔》(1956):“人民的西安规模宏大,/远胜过唐帝国的长安。//唐人留下了不朽的诗句,/给雄壮而又苍凉的长安;/我们要给人民的西安市,/写出社会主义的新诗篇。”这样的一首《登大雁塔》,绝对无法对1981年的杨炼构成任何程度的写作障碍,它完全是存而不论的,在当代诗歌的阅读视野里,大雁塔还是一座尚未获得强者诗人“命名”的孤塔。
当杨炼决定以此孤塔为题来写一首长诗的时候,有什么东西是他特别关论文导读:大写意笔法),将思维从朦胧诗的英雄主义视野降了下来,冷却了诗歌的革命,回到平民的生活视野。“反英雄”确实是一个很明确的思考方向,从英雄到反英雄,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书写策略,是当代中国诗歌语境的骤变。杨炼在“大雁塔”这个文化符号上附加了超荷的价值和繁复的历史想象,可是在韩东从在地的生活视野去看它,那不过
注的,以及忽略的?
杨炼自1976年开始写诗,至此诗龄五年,虽然杨炼在最重要的个人诗选《大海停止之处:杨炼作品1982~1997》(1999)删去《大雁塔》,从翌年开始收录《半坡》组诗、《敦煌》组诗和《诺日朗》等名篇,但此诗的重要性恐怕不是杨炼可以消除的,至少对其后进诗人韩东来说,那是一次深具象征性意义的命名。若从日后杨炼对半坡、敦煌等文化遗址的写作理念和思考角度,即可看出《大雁塔》其实是众多大型文化组诗的“原型诗”,它预告了杨炼往后十年期间同类型诗作的主要优缺点,这是“大海启动之处”,它必须当作一个焦点来讨论。
这一座矗立在长安古都的千年孤塔,是很吸引人的写作素材,杨炼应该是相中它悠长的历史累积和宽广的诠释空间。杨炼久久蕴藏在胸臆中的磅礴大气,需要一个出口或者承载的客体,好让他可以在消逝的历史空间里重构原有(更多是想象)的文化色泽,再透过独家的形上思考,展现他的历史视野和文化承担的意识。在这么一个庞大且苍老,历史与现况纠缠不清的中国,杨炼几乎处处皆可下手:“在中国,随手可触的一切都与历史紧密相连,或者说,永远处在一种缠绕的时间状态之中。昨天和今天,不分彼此地渗透成一片。历史就是现实,而现实又梦幻般地转瞬加入历史”。在杨炼眼里的中国历史与现实没有截然的区隔,每一寸土地都是时间的化石,层积着史籍上的大量事迹。大雁塔深深触动了杨炼对文化史诗最初始的创作意念,令他身不由己地站到英雄的高岗上,鸟瞰自己立足的时代。
于是大雁塔被杨炼形塑成历史的见证者。
可是《大雁塔》却成为一首只有历史氛围却没有事件的抒情之作。 源于: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这么一来,连杨炼用诗歌“神人”其中的历史想象也都消失了,杨炼加持的文化符号变得大而无当。
韩东似乎悟出了些什么,但不很精确,所以他写下这首《有关大雁塔》(1982)的“原始版本”,发表在自己创办的民刊《老家》,此诗原有三段,第二段在后来的定本里删去。诗的第一段是很口语的,好像是在对自己心里说闷话,外带几分讥讽,嘲弄那些不知所谓的登塔游客: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
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们
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来
走进这条大街
转眼不见了
也有有种的往下跳
在台阶上开了一朵红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当代英雄
以上十八行可以容纳非常多元的诠释,最典型的即是“反英雄”和“反文化”。第三代诗人未曾体验的灾害,“历史”只是泛黄照片里的旧影像、卷宗里的文字记录,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他们理所当然地告别了沉重的大历史写作(或者历史的大写意笔法),将思维从朦胧诗的英雄主义视野降了下来,冷却了诗歌的革命,回到平民的生活视野。
“反英雄”确实是一个很明确的思考方向,从英雄到反英雄,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书写策略,是当代中国诗歌语境的骤变。杨炼在“大雁塔”这个文化符号上附加了超荷的价值和繁复的历史想象,可是在韩东从在地的生活视野去看它,那不过是一座陈旧的建筑物,只需把大雁塔停置在它基本所指的古塔意义上,不作任何非现实的文化延伸,即可有效暴露《大雁塔》一诗的虚妄性,并“还原”它的真实/本来面目。韩东的实际生活体验告诉他,一般老百姓或者旅客根本没有期待中的文化情感与知识,将大雁塔膨胀成一个象征。为了消解过于厚重的意义,并导向拒绝崇高,韩东把平凡/平庸的视野引入诗中,用世俗的琐屑以替代朦胧诗的崇高严峻。在此,他先“缩削”(reductiveness)杨炼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再进一步用诙谐的口吻去消解英雄的角色意义,让英雄变得十分廉价且可笑,只要爬上去的即是英雄,然后没有任何作为地消失在街尾,或者从塔上往下跳,成为社会新闻里的英雄。韩东很无奈地目击一群接一群不知所谓的游客从远方赶来,懵论文导读:。所谓的禁语,即是借由平民视野的口语化叙事去还原大雁塔的现世价值和面目。从以上两节对杨炼和韩东有关大雁塔的写作,可以读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思维方向,那是“逆反式一对偶”,杨炼不断赋加上去的文化想象,被韩东尽数卸除下来,消肿之后的“大雁塔”不再是由诗人独占的文化符号,它还原成现实中的窘境,也恢复了原来的简单
懵懂懂地爬上去再下来,一如此诗的结尾段落: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四周的风景”是每一位旅客爬上去之后,共同眺望的对象与结果。“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这个极其简单的动作,可延伸出许多说法。其一:韩东藉此指出当代人民毫无深度可言的,却又是最普遍、最庸俗的文化视野;其二:他削尽人为附加的历史价值,还原了大雁塔的现实意义,它只是一座可供远眺的名胜古塔;其三:这种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正是第三代诗人的共同态度,他们不再去穿凿附会、去主动承担、去当英雄或代言人,所有的历史遗迹都放到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看待。这是一种“反文化”的书写态度。“反文化”的诠释路径跟“反英雄”是一体的,至于什么是文化?是菁英文化还是平民文化?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重要的是韩东对大雁塔的重新命名,而且是覆盖式的命名,从此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成为此塔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当作,后续累积的专题评论不计其数,因而成为第三代诗歌开天辟地的首席经典。韩东在这里完成的诗歌美学裂变十分巨大,甚至超乎他当时所能想象的。从大雁塔的覆盖式命名,可以看出韩东对朦胧诗的“影响焦虑”,借由这次跟杨炼决战于大雁塔之巅,韩东展开了必要的弑父行动,那是布鲁姆(Harold Bloom)名之为Tessera的修正比,是迟来的后进诗人借由一个素材或凭借物体,以逆向的对偶方式,对前驱诗人诗作进行续完。在此,后进诗人保留了前驱诗作的词语(更准确的说法是核心元素),却重新命名它,仿佛前驱无法走得更远,韩东正在实践的这种“对偶式的续完”,其实有很高的难度,他必须突破杨炼的压缩和覆盖。“当探索者发现前驱的思想已填满所有的空间,他只能仰赖禁语(language oftaboo),借此腾出一片思维空间。正是这种禁语,正是这种对前驱的初始词汇的对偶式运用,奠定这种对偶式批评的基础。”杨炼对大雁塔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想象工程,韩东在此无以突围,唯独大雁塔的现实面目与现世价值,才有可为之处。其次,杨炼大写意笔下背后的史诗式雄浑修辞,也是一种对后进诗人充满压力的覆盖,唯有透过口语叙事来呈现迥异的平民视野,方能颠覆杨炼的命名成果。所谓的禁语,即是借由平民视野的口语化叙事去还原大雁塔的现世价值和面目。
从以上两节对杨炼和韩东有关大雁塔的写作,可以读出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思维方向,那是“逆反式一对偶”,杨炼不断赋加上去的文化想象,被韩东尽数卸除下来,消肿之后的“大雁塔”不再是由诗人独占的文化符号,它还原成现实中的窘境,也恢复了原来的简单和古朴。看似简单,其实这并非一蹴而就的成果,此诗还有很重要的第二段,它是韩东身上来不及剪断的朦胧诗脐带:
可是
大雁塔在想什么
他在想,所有的好汉都在那年里死绝了
所有的好汉
杀人如麻
抱起大坛子来饮酒
一晚上能睡十个女人
他们那辈子要压坏多少匹好马
最后,他们到他这里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而如今到这里来的人们
他一个也不认识
他想:这些猥琐的人们
是不会懂得那种光荣的
当这一段(被后来的定稿删除的)诗句重新面世之后,韩东的弑父大业便出现了关键性的痕迹。这种拟人化的写法是杨炼用的,不管韩东笔下的“大雁塔在想什么”,都会陷入前驱诗人的阴影;不管加人多少杀人如麻再立地成佛的英雄,它依旧是有关大雁塔的历史与文化想象,那全是杨炼的命名范围。由此可见,1982年的韩东虽然立志弑父,其身上的诗歌美学脐带却难以断绝,这一段诗句在思维模式上残留了朦胧诗成分,但其口语化叙事基本还是有突破性的,属于后来的第三代诗歌。直到后来韩东在“终极版”删去这一段十四行的诗句,他的“对偶式续完”才大功告成,有关大雁塔的命名权正式落人韩东手中,回头去覆盖了杨炼原来的命名,此后源于:论文网www.7ctime.com
韩东才加速走上“魔鬼化与逆崇高”之路。
结语
《大雁塔》和《有关大雁塔》,各自代表着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命名模式,以及雅俗文学之间的美学鸿沟。前者以炽烈的情感来驱动历史的想象,苦苦经营了十倍于后者的格局与篇幅,充分显现出朦胧诗人身为时代的代言人和英雄的角色,以及朦胧诗的美学原则。在此可读到杨炼的大写意笔法,以及富有形上意义的大雁塔,几乎可以视之为历史命运的显微镜,从中即能洞悉民族悲剧的轨迹。后者正好相反,韩东表现了第三代诗论文导读:
人对于精致艺术的嫌恶,他认为朦胧诗在语言经营上的贵族倾向,尤其对于意象的刻意追求,大大违背了当代人民的文化视野。于是他放弃了意象的营构,以日常口语入诗,企图以平易、自然、亲切的口语承载生命的情感重量,或者地将生活经验直接投射到历史事物上面,突显当代视野与思考向度,因而还原了本来面目的形下大雁塔,有络绎不绝的庸俗旅客,不知所谓地爬上去张望,然后下来。结果,我们读到两座迥然不同的大雁塔,在杨炼及韩东的笔下,在文化语境骤变、两个庞大诗潮交接的地方。此外,也发现韩东在“对偶式续完”过程中,不慎留下的朦胧诗脐带,它对两个诗歌美学的裂变与交替之研究,有重要的证据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杨炼把自己正式的诗歌创作生涯从1982年起算(删减了1976年到1981年的学徒期),接下来的是成熟期的全部内容。韩东也从1982年起算,逐步展开了一连串隐含后现代意味的先锋实验。两个不同世代的诗歌美学,竟然平行并存,一个是朦胧诗之尾劲,一个是第三代诗歌早熟的雏形。
(责任编辑: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