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从社会职能角度反思中国高校管理模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030 浏览:107795
论文导读:
[摘要]在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拓展模式的要求下,欧洲大学作为民族国家的文化职能身份式微。迄今,“一流”继“文化”解指涉化后成为大学的主导,但所谓一流作为一种整体管理标准,其无所不包也就意味着本质上的无所指涉。研究机构担当了生产知识的社会责任,而教育公司称职地扮演了培训的角色,无论是对于理性或者文化的追思也已无法解决目前大学的职能身份危机。对于中国大学而言,是以人文学科为主导尝试共同管理,或者追求官僚科层制统一标准下大学的个性化发展?对大学职能的明晰分析将提供问题解决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能 传统文化 解指涉化
[]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97-03
综述
中国高校内外部管理均采用行政模式。以官僚科层制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促进了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政府通过任命领导、建设学科、专业调整、教材编纂、教学计划、实验室、设定学位点、招生计划、科研项目、教学评估、各类工程立项审批、对外合作交流等的统筹安排,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在整个教育系统及高等教育内部进行分配的比例和数量。更重要的是它适时地迎合了大学在当前以管理为主体,创建一流学府的整体管理指标体系对效率和效益的要求。同时,中国大学行政管理模式对于确立以人文学科为核心课程传递和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培养合格社会公民功效显著,而这对于社会主义中国仍具现实意义。另外,大学行政模式有益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本异化和物化社会的经济环境中通过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阵地强化民族国家意识,生成大学校园文化,逻辑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地引领社会自在文化,并进一步促进自为文化与自在文化的相似和趋同。
去行政化,“化”解释为一种质或状态转化为他质的过程,按照对其本质的解释,即“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实行自主办学;按学术研究规律,即学术自由、学术信仰、学术研究过程的长期性、可错性等从事学术研究和学术管理;按人才成长规律育人,尊重个性、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由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家办学”,所谓“去行政化”指以欧洲现代大学共同管理模式来取代行政模式。
从社会职能的角度考察,如果中国大学的社会职能被定义为通过建设一流大学来增强民族国家意识,培养合格公民,在受资本异化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中培养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意识,通过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引领社会自为文化,那么行政管理模式保留其存在意义。而共同管理模式对于通过强化学术职业自由,包括教授开设课程、选择教材及教授方法的教学自由、发表个人言论和观点自由及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减少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和论证成本,降低评价压力,在提供时间成本的基础上保证知识产品和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更为有益。那么,本世纪中国大学的社会职能是什么?
大学社会职能的变迁受到其内在本质发展规律的影响,并同时着力于其所处社会系统特征及其时代性和地域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和经济关系密切,由这些因素决定,反映特点,并为其服务。在现时代,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成功地将资本的异化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领域,而且借助信息化的发展,后福特主义已经代替后工业主义,资本的异化在地域上前所未有地拓殖。阿多诺指出,交换价值已经压倒使用价值成为事物的本质,事物自身的本质却消失了。在商品社会,物化意识的普及使人原子化和碎片化,从而失去其存在意义,转化为生产环节中商品形式的生产力和销售网络中完成资本循环的节点,空前的焦虑和不安。大众文化试图通过超越异化去实现人所深刻和完整的存在,但是就个人人生和整个社会而言,这是无法满足的渴望。[3]
在此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发展普遍性地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所导致的国家层面上的教育资源不足;国际化,国家对高等教育问责,政治限制、商业考量、学术共同体自身的威胁,职业吸引力和自由度下降,营利性高等教育公司的挑战。[4]无论在公立还是私立大学,无论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资源成为导向——大学组织机构公司化,系统的理论学习越来越为以效率为导向的“有用的培训”所取代。在此同时,大学为现代商品社会直接和持续地提供着核心竞争力: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世界现代大学之源的欧洲大学的社会职能变迁可以为鉴。

一、欧洲民族国家的文化大学式微

康德的现代大学于理性之上建立:理性作为现代大学内在的普遍统一原则,是一个抽象体系中的纯粹。哲学依靠理性取得自身的合法性存在,以理性为出发点和任务及唯一的服从法则,不接受法律约束,并为其他具体科学(神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提供组织原则和元话语,从而解决了实证学科中传统与理性、迷信与启蒙的矛盾。[5]理性大学中校长作为理性仲裁者,由个体研究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组成。大学和国家以理性为纽带相连接:大学培养具有批判才能的理性人;国家通过制度保证理性得以发挥,其中理性作为他治的权威而体制则成为虚拟性存在。大学通过理性自治以达成其培养理性人的社会职责。
而正如席勒所指出的,推行理性必然以摧毁人类在先为代价,那么成熟就意味着对自然的悖反。因此,理性并非纯粹的存在,而应理解为传统中被分离和肯定的,具有有机生命力的部分。而大学作为机构通过教育使人由自然天性走向道德理性,通过研究在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传统中发现和肯定理性的部分并赋予其生命,教学用来实现人类由自然向理性过渡[6],民族国家的意识得到赋予。面对国家的危机,洪堡根据施莱尔马赫的思辨哲学来组织大学,一方面研究实证科学明确其本质和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其元话语进行研究以确保其存在的合法性,而实证科学的本质同一性就在于文化——孕育在传统中的理性。施莱尔马赫认为实证知识形成了理性文化体系所属的封闭系统,建立在文化基础上。大学将科学知识的习得作为活动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对其组织原则的思考,以造就具有民族意识的国家主体。教育传授囿于时间有效性的绝对科学,具有实时性和永恒性的双重功能。大学运用知识通过当下联系过去和未来,自然地统一于有机的民族文化。国家通过制度保证大学自治就间接地保障了国家主体即政治人的生成。工业化带来英国社会的破碎化,但因为理性无力战胜作为文化统一性载体的教会,文学成为统一性文化的载体和承担者。在此,文学文化作为工业化技术的反应和工业技术的元话语。在纽曼看来,神的真理提供各个具体科学的统一,而文学修养是实现它们共同联系的工具。大学提供博雅教育以认识知识统一性并对抗机械性的工业技术,其职能在于发展文学研究以培养绅士,文学(它与工业碎片化相对立)发展民族理念及有机结合文明的发展与民族国家。[7]自治和共同管理成为大学对国家体制的要求。
当前,工业化带来交通的便捷,信息化高速发展帮助实现垄断资本全球化拓殖,民族国家概念式微,供需关系成为评价标准,相应“一流”成为大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同一化的评价标准有益于建立全球范围内大学共同体,以一致的质量管理组织教学、研究、学习并发放证书;有益于投资人和消费者在事先确定的条件下在各个大学和不同课程层次之间转换,实现收益最大化;实现终生学习并促进人口全球性流动。其次,作为国际化教育公司,“一流”大学教育目的转化为生产符合数量和质量标准的知识产品、生产力和消费力,而非民族国家主体。文化成为大学里的具体学科:同性恋研究、女性研究、后殖民研究等,而非知识元话论文导读:
语,与民族国家日益失去联系,成为其本质丧失和解指涉性的明证。再次,一流作为整体质量评价标准的目的在于将大学所有活动综合起来管理:效率和效益成为评价依据,成本、收益分析参与构建学术研究、教学及学习行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消费主义盛行,绩效指标参数类似于商品交换价值对所有大学专业、教学活动、学术研究等进行通分,成为统一量化标准来决定各大学所获政府拨款额度。因此,一流大学需要职业经理人。

二、中国大学管理模式的文化传统

高等教育在中国自古以人文学科为核心,受作为元话语的传统文化的制约。比如“天人合一”,诚如本雅明寓言分析中“自然和历史奇妙地相通”的观点,注重主体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将自然人化并将人自然化”,从而衍生出“和而不同”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国语?郑语》中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古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7]万物以其特定秩序生成动态整体,其中秩序是维持不同个体之整体性的前提,正如柏拉图提出的社会各阶层构成之“正摘自: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怎么写www.7ctime.com
义”社会。“取象比类”主张根据事物表现于外的动态之象,比如其相似性和相关性,来对事物进行分类。
“和而不同”以承认人的相异和共生为前提,通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强调礼乐来构建社会“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大学受到民族国家体制的制衡,实施行政化管理模式(本质上的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至善”的解释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社会本位的教育观昭然若揭。“取象比类”思维方式注重事物之精神存在而非客观实体,体现在高等教育中“重用轻体”(重实用之知识及知识的使用价值,而轻视知识、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其本质属性的论证)。[8]维新中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救国观念,其中学为“正人身心”之用,西学取其“器用”价值,在本质上仍保持传统文化的“重用轻体”而非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之本体。从桐城古文派的“义理辞章、经世致用”的“学而优则仕”的改良救国大学观到以“太炎弟子”为主体的新思潮派的“通过经验性实证知识的系统研究”变革的科学救国大学观,一致后来的主张人文主义而排挤科学主义的“学衡派”,其大学观均未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仍保持高等教育之“用”,即“救亡图存”。加之此时期受到欧洲大学影响,中国大学的社会职能倾向于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实证学科体系建设,培养具有民族国家意识的国家主体,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
蔡元培则坚持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其大学管理观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的学术文化传统,譬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及先秦时代儒家义、恕、仁的观念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其学术研究至上的观念中,康德通过对理性知识的习得核对其本质的追求作为过程研究和思考具体科学的元话语的大学观可见。研究所作为德国大学最基层的学术单元的高等教育组织模式也成为影响中国大学管理模式的因素。兼之,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有限发展,由科举制的建立所导致的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和社会阶层的稳定变更,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以经世致用为目的进行政治人才的生产所导致其组织结构的不稳定,近代学术师资背景,学习者的社会阶级构成等一系列因素最终促成蔡元培处理国家和大学关系的“教育独立议”及在大学内部实施的共同管理实践引领了20年代3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盛世。

三、中国现时代大学社会职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大学有必要担当其维持生存和发展自身的职能。无论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技术和管理还是从教学质量、教学方式、学科设置、教材选取、管理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来看,中国大学尚具相当的提升空间。因此,尚需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参与全球大学共同体建设,并加入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和合作。以通行的“一流”作为整体质量评价标准和管理方式,将大学所有活动综合。把效率和效益作为评价依据,以成本、收益分析参与分析和构建学术研究、教学及学习行为、大学和社会的联系自身量化评价标准,用绩效指标参数对所有大学的专业、教学活动、学术研究等进行通分,作为统一的量化评价标准来决定各大学所获政府及其他工商业资源数量,达到以全球为范围以相同的质量管理评价标准组织教学、研究、学习并发放证书,通过实现投资人和消费者在事先确定的条件下在各个大学和不同课程层次之间转换尝试实现收益最大化和终身学习。
其次,当代中国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经济意识的国家主体,一种经济政治人。对于中国而言,跨国资本推动下的后福特主义早已要求灵活的小批量生产代替大批量无差别的工业化商品,而以具有个性化的产品满足资本异化社会中以碎片化状态存在的社会个体的相异需求。高等教育不仅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知识,也主要肩负生产供给的能力和思想、引导需求的文化和创新,并进一步克服教育全球化影响下的移植后延力和同质化生产倾向,塑造并引导经济人作为主体的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共同管理模式对于该教育理念的解释学理解和以校园为范围,或者在整个教育社会进行教学渗透,再进而引导社会意识和自在文化的转化都具有积极意义。而行政管理方式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精度,有力度地执行教学过程所制定的方案和活动,提高行动效率,以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执行力的形成则更为有益。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