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设问有效设问,激发语文课堂教学正能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53 浏览:72502
论文导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堂有效的课堂实质上就是师生在真实自然的“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中整合推进的课堂,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有了设问而精彩纷呈,有效设问,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问出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能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关键词:设问;语文课堂;正能量;坡度
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的状况,无非表现为两种,一是精彩无限,魅力无穷;二是局面尴尬,死气沉沉。精彩的语文课堂是老师人人向往的理想课堂,而与之相对立的第二种现象却是人人所避之而不及的。那么,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其中最突出的因素又是什么?根据多年来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有的具有消极性,这种消极性不仅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因素则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有效地推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诸多因素中,课堂设问则是最关键、最突出的一环。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学生、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堂有效的课堂实质上就是师生在真实自然的“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中整合推进的课堂,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现阶段的语文老师大部分都非常关注课堂上师生对话的精心预设和合理构建,但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有效设问,就成了老师们努力追求并试图逐步完善的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因为有了设问而精彩纷呈,但细细想来,精彩背后有时不免存在些源于:论文发表网www.7ctime.com
许缺憾,有能力的教师会化腐朽为神奇,转缺憾为精彩,让语文课堂充满神奇,充满魅力,能有效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一、问值范围不宜过大,应“华”而有“实”,把握好坡度

一位教师在执教《争论的故事》时,他试着让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就预设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课文,课文的内容有趣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趣。”“这么有趣的故事,你读出什么道理来了?”课堂一下子陷入了死角。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好多同学低下了头,害怕老师叫自己回答。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争论。”显然这个答案是教师所意想不到的,也是不合理、不令人满意的。
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教者在预设问题时没有一定的坡度,问题出现的太突然,以至于学生在还没有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一下子跃到了顶峰,问值过大,跨度太大,华而不实。
那么,什么是坡度?坡度,就是在设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入求知的高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我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设问:樟树长得怎样?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樟树?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再设问:樟树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了解到樟树不仅能永久保持香气,还能驱虫。这时,老师又一次设问:“孩子们,你们了解宋庆龄吗?说说她和樟树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样的设问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就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并很快明白了课文不仅是在写樟树,而且是在赞美宋庆龄,这是借物喻人的写法,至此,课文的内容得到了升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问值范围不宜过小,应多元开放,富有启发性

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设问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过于简单。事实上,对于这样的设问,学生只要回答“是”“对”“好”就行了,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就犯了问值范围过于狭隘的毛病,教者不去启发,学生不需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更别谈什么创造了。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理解课文的难点:老人到底累不累时,就不能简单地回答“累”或者“不累”,得进行深入的多元化探究。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天游峰的扫路人他累吗?我们可以就“累”与“不累”展开辩论,注意要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对方哦。
生: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论文导读:问题,上课时太过随意,有的甚至离教学目标相距甚远,使课堂陷入了低效的状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预设好课堂问题是老师们必须好好准备的环节。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的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有所指向的“
累了。老人应该很累。
生:我觉得老人不累,这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工作,热爱他的生活,喜欢天游峰。
……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有效设问让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们的思维在辩论中碰撞,思想在探究振,知识在共振中实现和谐构建。
最后,学生在带着对扫路老人的无比崇敬中朗读了课文,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

三、预设问题太过随意,应有所指向,把握好问“点”

备课时,有的教师没有精心预设问题,上课时太过随意,有的甚至离教学目标相距甚远,使课堂陷入了低效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预设好课堂问题是老师们必须好好准备的环节。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的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有所指向的“点”。
如教学《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我将课文内容梳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设问:1.大黑骡子可爱吗?找出可爱的理由。2.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吗?找出爱的语句。3.彭德怀如此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大黑骡子?小组合作探究出“爱”与“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上述三个问题就是我根据课文内容预设出的三个指向点,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学生会很快地在书上找到答案,而第三个问题,学生颇费了一番脑筋,他们经过热烈讨论,共同探究出:彭德怀爱战士们胜过爱他的大黑骡子,挽救战士的生命就是在挽救中国革命的胜利,所以他杀了心爱的大黑骡子。此时彭德怀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已经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心田。此刻教者的任何语言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凸显。

四、设问方式不够妥帖,应留有空白,把握好问“度”

有效的设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教师是不断设问,学生是忙于作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地跟着老师被动地往前“跑”,课堂设问失去应有的魅力。要想充分发挥课堂设问应有的价值,须把握好“度”。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5~10秒,学生的答案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这5~10秒就是课堂上聪明教者的留白。
我们还以《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为例,对于第三问“彭德怀如此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了大黑骡子?”如果教者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其思考探究,又怎能得出“彭德怀爱战士们胜过爱他的大黑骡子,挽救战士的生命就是在挽救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么高质量的答案呢。
语文课堂上的留白实际上就是教师设问后留给学生适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如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语言没有组织好而放弃回答的机会,甚至连简单的问题也会由于时间过于紧迫而不知所措。因此,适时的留白,能促进学生的思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增加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的人数。
有效设问,犹如大海中投出的一粒小石子,能激起万重浪,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细细品味语文文本,把握课文目标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有效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