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述探究探究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兴趣培养对策选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17 浏览:24622
论文导读:握知识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两汉经营西域和
摘要: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去探索它、认识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兴趣又是学习历史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关键词:历史 兴趣 培养 策略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如在讲第《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二、运用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巧妙的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如何巧妙运用历史故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是我们探讨的问题。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历史故事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历史故事必须要基本忠于客观历史,以往在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注重故事性即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忽略了基本的史实,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可挽救的错误,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必须要谨慎;其次选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第三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第四要对历史故事即时加以点拨,之所以选择历史故事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就是要发挥故事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状态,需要老师即时加以点拨,也可利用一些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历史故事。

三、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疑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一课时,在讲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后,讲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可提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的集中在学习上。
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论文导读: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用途,很多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初中学生正是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把历史完全当作“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
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注意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有些学生有精神不集中、打瞌睡、讲小声话等现象时,证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厌烦,因此必须适时的改变教学方式。如:由听老师讲课到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或由带着问题默读到集体大声朗读等。

四、联系生活,强化学习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用途,很多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7ctime.com
初中学生正是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把历史完全当作“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近代历史上李大钊也曾说:“历史是死的,但解喻是活的,与时俱化。”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将将课本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我在讲述到《国共两党合作抗》时,联系“连战访问大陆,陈云林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会晤,有人称国共第三次合作将要到来。”学生随即产生了浓厚兴趣,然后我在追问到“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他们分别是是什么时候、怎样实现的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么国共能否实现第三次合作,这将对中国历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展开激烈,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整个教室的学习氛围变得非常的融洽。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历史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巩固学生学好学习的兴趣。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尝试成功,让学生知道历史就像一个大花园,里面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多姿多彩的。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