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关于意蕴科学进展观意识形态意蕴剖析及启迪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242 浏览:48302
论文导读: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集中表现在主体特征、思想特征和地位特征等三个方面。具体来说,主体特征就是说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社会主体提出并加以贯彻实施的,在近现代社会中突出并主要表现为政党主体,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都各自有着特征鲜明和存在本质区别的两种意识形态体系;由此,主体特征第二个不可或缺
摘 要:科学发展观本身并非直接是意识形态理论,但它蕴含着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内涵,包括发展型、科学型、复合型和现实主体型等四种意识形态理论表现形式,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最新表现形式。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表现方式、表达形式,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蕴
1672-9749(2013)05-0024-06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历史性建构考察”(13CZX0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外学者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史研究”(11AZX001)
作者简介:徐 军(1977-),男,河北泊头人,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
自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至今的十年间,学界对这一理论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总的看来,关注它与意识形态之间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目前对这一视角有限的研究成果看,主要有这样三个层面:一是将科学发展观“认定”为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探讨其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比如利益整合、价值导向和行为调控功能等;二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提出科学发展观丰富了这一理论总体的思想内涵;三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目标,较为强调对这一理论科学内涵的解读。[3]而在大量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也都涉及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人为本、实践原则、价值属性、思维特征以及重大指导地位等内容,但都没有将科学发展观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在系统性关联加以“主题化”,这一视野从总体上看是游离于学界关注范围之外的。在上述情况的分析中,有这样三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将科学发展观直接定位成一种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合适,有无现实和学理的依据;如果科学发展观具备意识形态的属性功能,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认定和把握;进而,科学发展观是否在意识形态维度上创新发展了这一理论传统并体现在哪些重要方面,它又对我们理解把握当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有何种重要启示,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意识形态工作有何种重大指导作用;等等。接下来,我们就围绕着上述三个问题,展开对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意蕴及启示的探讨。

一、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度的属性分析

科学发展观是可以被整体地作为意识形态理论,还是其自身中只是包含和体现着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指向,抑或是其与意识形态理论毫无关系呢?这一问题视角与下面三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密切相关:一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有哪些;二是如何认定和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理论维度;三是这种视角转换中需要哪些思想认识上的传统观念或误区。

1.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定社会主体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理想状态及其实现策略的理解、主张和规范的思想体系,它是一定意识形态主张者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观念基础。[4]从近代以来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意识形态理论的鲜明特征集中表现在主体特征、思想特征和地位特征等三个方面。
具体来说,主体特征就是说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由特定的社会主体提出并加以贯彻实施的,在近现代社会中突出并主要表现为政党主体,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都各自有着特征鲜明和存在本质区别的两种意识形态体系;由此,主体特征第二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就是任何意识形态又都是代表和面向特定社会阶级、集团和群体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而资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及其相关社会阶层,它们的立基点都是反映“群体的利益诉求”。思想特征表达的是在主体基础上任何意识形态都是社会群体及其政党全面系统反映自身利益诉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思想理论的本质属性是尤为鲜明的,这点在近现代社会主要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后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其创立起就始终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带领人民群众击碎枷锁、冲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论文导读: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是不争的事实;其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最大社会主义中国的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鲜明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征
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社会建设发展的过程看,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只会把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特别是政治和经济主张)在社会中作为主流思想加以推行和贯彻,这就是其地位特征。从19世纪初意识形态理论创建并发展到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直到今天,虽经历社会、时展变迁和思想理论更迭的洗礼,但意识形态的上述鲜明特征却从未变化,其也就成为我们分析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重要属性的基本入口。

2.科学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维度分析

科学发展观本身绝非以意识形态理论的面貌建构并发展起来的,表面看来,这一客观情况为分析工作带来了困扰。但事实上,它所内蕴和彰显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内涵和理论张力是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和系统阐明的。更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指导作用做了新概括、新阐述,更为我们从党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高度,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意蕴提供了基本依据。一个基本判断是: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维度,可以从以下重要理论事实的分析中加以佐证。
当前,我们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定位,有这样五个“不争的事实”:其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是不争的事实;其二,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最大社会主义中国的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鲜明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征是不争的事实;其三,科学发展观是新形势下中国人在实现中国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程中,运用集体智慧凝练总结出的科学理论,其鲜明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属性是不争的事实;其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并始终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在此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作为根本要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其鲜明的人民性和群众价值立场是不争的事实;其五,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证,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强大思想武器,其鲜明的社会主流思想的属性是不争的事实。源于: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在上述五点中,科学发展观的政党属性和群众价值立场体现了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主体特征”维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了它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特征”维度,而社会主流思想的定位说明了它作为意识形态的“地位特征”。从总体上看,科学发展观自身所体现和蕴含的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十分典型的,事实也是十分清楚和不容置疑的。

3.在传统观念和认识中解析科学发展观与意识形态的具体关联程度

上面两点从一般意义上解决了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理论维度的问题,但还必须说明它与意识形态关联的具体情况。一个基本判断是,科学发展观不是整体的、先天的意识形态理论,而是一种“非传统型”的意识形态理论,理解这一点必须与破除一些思想认识上的传统观念结合起来:一是科学发展观不是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从其实践定位看,它是指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并未直接触及“社会理想”、“社会制度”、“现代政党”等要素或特征,而后者恰恰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意识形态进行认定的核心标准和传统观念。二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及“统筹兼顾”等当代社会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其理论指向带有“普遍共通性”,用“科学性”代替了传统意识形态的价值“首位性”,这也是人们一般难以将它与意识形态关联起来的重要原因。比如,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话题,是人类社会必须始终面对的“生存性”困境,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关心的根本问论文导读: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一直在积极调整、转换自身的意识形态战略和策略,原有的以“社会制度理想”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观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①今天看来,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意识形态理论新形态正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构建起来的新型意识形态理论。科
题,我们可以存在“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理念方法和途径的争论,可以出现对不同发展模式、道路的争论,但对是否“发展”是不存在任何争论的。
综上,科学发展观本身并非整体就是意识形态理论,但其自身中包含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而这种深刻内涵和科学理论正是需要我们继续进行深入挖掘的重要内容。

二、彰显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新成果的内涵解读

历史地看,意识形态创立于19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德·特拉西,他研究的是“Ideology”,也就是创建和研究思想观念的学问,是从一般思想理论属性的角度关注这一问题。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创立,揭开了这一理论研究的新篇章:一方面,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客观现实基础来自物质生活领域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具体地、历史地批判性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及其历史贡献和局限性,将其总体上定位为一种“否定性”的意识形态,揭开了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历史,从此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思想交锋和现实斗争,一直延续至今。再有,马克思主义并非只从否定的方面关注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也从积极的社会重大价值和功能的角度理解这一问题,马克思曾指出,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关系着社会、国家的生死存亡,“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5]。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在当今世界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大背景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一直在积极调整、转换自身的意识形态战略和策略,原有的以“社会制度理想”为核心的政治意识形态观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革。①今天看来,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意识形态理论新形态正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构建起来的新型意识形态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更是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表现形态,从深刻内涵上看,主要包括这样四个紧密关联的层次:

1.“发展型”意识形态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需要解决,核心归结为一点就是发展问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等。这些都可以纳入到发展问题所力求达到的当前和长远的愿景之中。因此,尽管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战争此起彼伏,各种地区或国家间的争端分歧,各种矛盾从未间断,但从没有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希望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对走什么路、采用什么模式、运用何种方法手段和措施来实现发展存在争议甚至交锋,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家对是否需要发展提出质疑。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抓住了总体和平环境中的这一源于:期刊论文www.7ctime.com
焦点问题,不断强化中国“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国际形象,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最为广泛的理解、支持和共识。我们始终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始终强调要扎扎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抓住了当今社会最具普遍性、规律性和焦点性的问题,抓住了世界各国人民最为关切的问题,从而赢得了各国普遍的尊重和赞誉,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真情认同。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可以成为发展型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是其核心要义。

2.“科学型”意识形态

科学是无国界的,具有在当今世界最大的普遍认同性,科学技术如此,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也同样能在这一层面上得到认可。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的内涵是什么呢?一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提炼,有着强大的实践基础;二是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的吸取,是对各种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和借鉴,有着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支援背景;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是与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提升,有30多年来举世瞩目成就作为强大的实践证明和保证,这与2008年以来国际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科学性、合理性和重大价值日益得论文导读:
到瞩目。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是以历史为基础、以规律性为主体、以实践成果作为证明和保障、以社会主体的切身感受作为评价尺度的。因此,这种思想观念形态更能赢得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科学无国界,“科学的”发展观同样能得到普遍的认同,道理也正在这里。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下载www.7ctime.com
2.启示之二: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价值立场,因此,必须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强化“理想—信念”的正当性,坚持用理想信念增强自身的凝聚功能
当前,我国思想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漂浮现象,即社会主流主导意识形态不被接受、不能生根,中专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特别是主流理想—信念存在合法性质疑,有蔓延之势。究其原因,除上面提到的科学性之外,理想—信念问题也是重要因素。强化理想信念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如何做到这一点是关键。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局势和自身实际,采取分两步走的办法,提出了“新主义革命”的目标,很好地凝聚了广大抗日军民的思想意志,并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调整自身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识,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而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继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战略目标。这些重大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服从和服务于我们党始终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但它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积极调整和科学把握理想信念的成功实践,极大地丰富了理想目标的层次性、多元化和总体一致性,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普遍性和正当性,特别是强化了自身最大限度凝聚主体、凝聚力量、凝聚共识的功能作用,这一点在科学发展观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此,总书记也强调,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11]。而从国际视角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已经开始逐渐积累和发展起为世人所关注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话语”等特征,我们应该及时抓住这些宝贵的实践和理论财富,进一步提升和凝练出“中国特色”的独特内涵,强化其凝聚提升社会成员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强大作用。
3.启示之三:意识形态的根基是利益诉求,因此,必须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强化“目标—理念”的合理性,坚持用需求关切增强其自身的整合功能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说到底反映的是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想文化诉求,前者是意识形态得以发生发展和发挥其功能的根基。对此,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2],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把“现实的个人”特别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作为维护利益诉求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一切思想理论主张的直接对象,甚至在社会层面是要惠及社会的全体公民,这一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从整合社会各阶层、群体和个体利益诉求出发,意识形态理论在目标—理念的设计和展开中,既要照顾到经济利益、政治诉求、文化需求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也要在多元化、多样性和深入性上进行调整,并始终围绕“主体的”需求性关切展开,通过积极、科学和规范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功能。[13]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14],这个立场来自于人民群众,面向人民群众,更通过各项工作体现和落实论文导读:之一,也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认识上转变观念,强化对文化阵地重要性的认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思想家亨廷顿就提出“文明冲突论”,他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
在人民群众身上,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好生活。只有依据这样的目标改进工作、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才能在最大限度排除思想和现实干扰、整合社会主体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建设水平。说到底,目标的合理性与否在于是否适合于所面对的主体及其需求类型。
4.启示之四:意识形态的底色是思想文化,因此,必须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强化“方法—手段”的实效性,坚持用时代内涵增强自身的引领功能
我们一直强调,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思想工程、铸魂工程,是直指人心的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家园的建设工程,思想理论体系本身就是文化的核心和根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复杂多变,而满足这一需求同样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也对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认识上转变观念,强化对文化阵地重要性的认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思想家亨廷顿就提出“文明冲突论”,他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15]这正是在提醒我们,西方国家早就把文化战略纳入其意识形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能再把文化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吹拉弹唱”,理解为“文化产业”,要集中于文化的思想理念争夺战上展开新的竞争,就是葛兰西所说的“文化霸权”。二是密切关注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出现“潜水”的新变化。表面看来,西方敌对势力似乎放松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斗争力度,实则在现代文化和新兴媒体的掩护下,原来的东西正通过网络、论坛、博客、电影电视作品和大量文化产品间接地涌向中国社会,斗争形势不容乐观。三是大量消解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社会思潮作用不容小视。面对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文化思潮,并非首先以思想理论打动民众,而是以现实的“生存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中的部分人,并逐步产生“示范效应”,其负面影响比思潮本身作用可能更大。因此,面对更加复杂的文化意识形态形势,我们更要以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科学发展为指向,在增强时代性、民族性上下功夫,要能在思想高度上引领社会思潮发展,也要能在大众化、普及化上抓住受众,更要在方法手段上务求实效,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向心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主动权和主导权。
注 释
①笔者注:关于这种新变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多样,不是本文能够容纳的,相关内容可以参见何怀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凌总成.意识形态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2):5-6.
李春耕.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J].党史文苑,2008(18):32-33.
[3][4] 何怀远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与策略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5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6][14]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8.
[7] 何怀远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339.
[8]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杨鲁军,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320.
[9] 徐军,陈磊.考茨基关于“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理论的当代解读[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2):22-26.
[10]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11]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人民日报,2012-11-18.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
[13] 陆剑杰.试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态势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策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4):19-26.
[15] [美]塞缪尔·亨廷论文导读:上一页123456
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
[责任编辑:张俊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