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教学实践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若干转变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711 浏览:158725
论文导读:”是因为辈分而非年龄才被称之为“叔”。②四叔的儿子“阿牛”,在文中“烧火”“抬桌子”,说明阿牛年纪尚小,推算鲁四老爷岁数也不大。而强调这点则是在告诉我们,鲁四老爷“未老已朽”,这才更加可怕。2.找教学切入点语文教学找准切入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文本教学为例,并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能力点都是教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亟须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思想,其次要改变教学行为。
关键词:教学思想;备课;课型;改变

一、教学思想的改变

“学生为主体”,反反复复在讲,但是成为教师思想深处的指导,成为教师教学过程的原则,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学习,学习,主语应该是学生,教师越俎代庖,十分不当。教师要明白:我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代替者。

二、教师备课的改变

1.教师自主备课

以往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更多倚重各种教参。实质上,教参材料不能替代教师的个人阅读体验,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能替代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例如,我在以前备《祝福》这一课时,是先看众多教案、教学设计、论文材料,然后“整合”出自己的教学内容。可再次备课,自己静心读原著,“第一次”注意到文中说四叔“但也还未留胡子”。为什么鲁迅要特意提到“四叔”“也还未留胡子”这一点?
再读思考,才理解“鲁四老爷”其实还未老,还未到蓄须的年纪。证据如下:①“四叔”是因为辈分而非年龄才被称之为“叔”。②四叔的儿子“阿牛”,在文中“烧火”“抬桌子”,说明阿牛年纪尚小,推算鲁四老爷岁数也不大。而强调这点则是在告诉我们,鲁四老爷“未老已朽”,这才更加可怕。

2.找教学切入点

语文教学找准切入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以文本教学为例,并不是每篇课文的每一个知识、能力点都是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把握“这一篇”的教学价值。
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如果定义为“勤劳善良、安分温顺,深受‘君权、神权、族权、夫权’压迫欺凌的旧社会妇女形象”,那祥林嫂和那个时代文学作品中的,甚而鲁迅《彷徨》中的其他妇女形象,又有什么不同吗?
作品是悲剧,鲁迅所要“毁灭给人看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祥林嫂的人物价值究竟在哪呢?我认为,是她对那不公命运的不断抗争。虽然她的抗争是那么卑微,要求是那么渺小,但不也正是人性的可贵之处吗?而那么微不足道的都得不到满足,则更见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3.了解自己学生

自己的学生,不是别人教学实录里的学生,也不是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而是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每天和我一起学习的学生。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想当然”的习惯,认为学生连这样的问题都能不知道吗。但是,在学习《药》时,我要求学生在教师什么都不讲的时候,以书面的形式提问题。学生就问出了如下一些问题:“夏三爷和夏四奶奶是兄妹吗?”“小栓和华大妈是什么关系?”“大家为什么认为康大叔疯了?(学生理解课文就根本出错了)”
教师更擅长知道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状况,容易忽视成绩不佳,甚至成绩好但是思维能力不好的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需求,才是教师备学生的关键。

三、教学课型的改变

1.自读质疑课

《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让他们去发现问题,甚至要教他们怎么去发现问题。例如,学《祝福》时,我先让学生提问题。在这样泛泛的要求下,学生大都提诸如“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什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种类似阅读习题一样的大问题。于是,引导学生从关注细节入手,关注文本具体文字入手提出问题。之后,他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怎么是‘剩’?”“为什么祥林嫂被抢走后,那个淘箩要说是‘平平正正’地放在岸上呢?”学生就能细致地体味作品,感受作者意蕴。

2.教师导读课

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决定给学生提供多少背景材料,决定给学生提供什么程度的帮助,决定提供帮助的契机。
例如,学习《药》这课,我主要提示了学生——作品人物的名字有玄机。他们能发现“华”“夏”,发现“栓”的寓意,但是对“夏瑜”这个名字没感受。这时,教师再联系“遥想公瑾当年”,看“瑜”和“瑾”的联系,联“夏”和“秋”的关系,再让他们看写作时间,然后推测写作背景,而知1907年秋瑾被杀害的前后始末。这样,虽然耗时,但学生是自己去感知文本,而不是教师告知,由此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3.文本研读课

学生提出了问题,再由学生集体回答问题。而这个过程的推进,需要由教师予以引导。哪个问题先来,哪个问题后进,很能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4.文本比读课

一篇文本的研读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结束。如果时论文导读:引入《药》,体会相似背景主题的作品的深度。尝试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是为了提高。希望如此!(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第一中学)上一页12
间和条件允许,最好再引入同作家、同类型、同主题的不同文本,通过比照研读,发现异同,既深化理解原作品,又做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拓展。
例如,学了《故都的秋》,再引入《荷塘月色》,学习情景交融在不同文源于:论文的基本格式www.7ctime.com
章中不同的韵味;学了《祝福》,再引入《药》,体会相似背景主题的作品的深度。
尝试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是为了提高。希望如此!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