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述复归教育复归:高中办学理念实践诉求学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58 浏览:10780
论文导读:
摘 要: 要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校长,仅仅将目光盯在学校的办学成绩上是不够的,中学校长必须从追求功利主义的怪圈中跳出来,重新审视教育,从教育的人文价值、学校文化的建设、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实现教育的复归。
关键词: 学校发展;校长;教育复归
1992-7711(2013)22-005-2
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同样,学校需要有思想的校长,用思想凝聚人心,用理念引导教育和管理,用精神去激励师生,创出先进的办学模式。然而,在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教育逐渐偏离了主线,过多地追求功利价值而迷失了自我。因此,我们中学校长亟须重新审视教育,在管理实践中走上教育复归之路。

一、教育的人文唤醒

教育不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还是一种体会真切的情感,它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作为校长必须理性地思考教育,必须真切地办好教育,虽然校长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教育功利性价值越来越高的追求,但校长可以在“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基础上,开发、甚至可以深挖教育的非功利性价值。在校长的办学理念中,“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应该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让它们共存于教育目标这个统一体之中,复归于教育的本源目的。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我们探讨教育目的时候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对人类心智的开发、个性的培养、理想的建构。通过教育,使人日臻完善,促进个性丰富多彩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承载未来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与机遇,才能承载未来无限拓展的创新空间,才能在未来更好地生活。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关怀人的事业,离开了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人,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二、文化浸润的实践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自由。”而校长的办学理念只有被教师认同,内化为全体教师思想和行为上的共同愿望,转化成教师自觉的、有方向的、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才能获得学校发展的巨大潜能。所以,教育复归的实践应以“学校文化建设”为首要,正如彭钢所说:“学校文化是一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
但建设学校文化不是目的,文化的构建是为了传播,我们要研究学校文化的功能,研究如何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这比单纯地建设学校文化有意义,至少说我们应该用“发挥学校文化的作用”来引领“学校文化的建设”。“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个性丰富多采,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源于:免费论文www.7ctime.com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高中教育必需坚持全面发展的个性观,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事实上,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的教学才是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回归。
正是这种教育复归的情结,2010年起,笔者主持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文化浸润下师生个性发展的实践研究》,在省规划办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学校教研团队,着手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如何发挥学校文化对师生的作用,拟通过研究学校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内源性和独特性等特质,以“学校文化浸润”为手段,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从而全面促进师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师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文化浸润”是师生个性发展的较高层次,它培养与造就着师生的共性,促使每个人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以及行为模式等,而“个性发展”则是学校文化浸润的必然要求与内在要义,浸润的结果是师生素质的整合、个性的发展,进而又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品质。

三、为创新人才奠基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不可能超出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也不可能摆脱社会利益集团和权力集团的影响。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的国家功利性要求教育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这也是教育的必然复归,因为无论怎样追求“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首先还是社会的人,人具有社会性。问题是:“学校文化浸润”、“促进师生个性发展”体现的是教育的非功利价值,教育的国家功利价值又如何在办学理念中体现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研究了国内外教育的发展诉求,发现普遍重视的并不是“知识的深度”、“文化的层次”,而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是任何国家、社会发展所最需要的。在国外,普遍树立起追求公平和卓越兼重的教育发展新理念,强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在国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并为创新人才培养制定了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新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当今社会已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追求着平等、追求自由、追求相互间合作。作为“人”的学生,“人人都能创新”、“人人都能成才”,这就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学校的学习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同时意味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态度的形成、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各个方面的变化、发展过程。
基于这一情结,笔者将“为创新人才奠基”作为教育复归的另一个研究方向,主持研究的课题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首届精品课题培养对象《为创新人才奠基的初高中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所谓“为创新人才奠基”是指未来的创新人才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学校本着“人人能创新”、“人人能成才”的教育思想,用心发现每一个学生创新潜能,从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同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才素质,为他们顺利进入创新人才的后备梯队奠定基础。
事实上,创新人才必须接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育才能把高智力的潜能最终发挥出来,一刀切式的的教育是不适合他们的。在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自然环境中,通过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创新人才基础教育, 既可以满足“潜慧学生”的特殊需要,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又可以带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进步,而教师掌握的教学策略越多,从课程学习中受益的学生也就越多。我们拟通过研究“为创新人才奠基”的教育活动带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教育”。
总之,教育复归是高中办学理念的实践诉求,它的唤醒、回归与自觉是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虽然我们的行动才刚刚起步,我们的行为也许不很科学,但我们只要坚持走在实践的路上,不断地在人文唤醒中获得精神的张力,不断地开拓教育复归的精神养育空间,我们的教育一定能更好地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本色。
[参考文献]
卢海论文导读:燕,李强.教育为何——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安康学院学报,2008(12).彭刚.学校文化建设:一种生存和发展战略.江苏教育,2007(01).龚孟伟.试论当代教学文化的唤醒、回归与自觉.课程教材教法,2012(03).上一页12
燕,李强.教育为何——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08(12).
彭刚.学校文化建设:一种生存和发展战略[J].江苏教育,2007(01).
[3]龚孟伟.试论当代教学文化的唤醒、回归与自觉[J].课程教材教法,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