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读图“读图时代”中国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97 浏览:11079
论文导读:被它裹挟而行;“读图时代”不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是一个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当众多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学者都在认真研究“读图时代”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能王顾左右、坐视不管吗?

一、“读图时代”的来临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一双眼睛,然而只有人才有一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读图时代”并非始于当今,而是由来已久;“读图时代”不是悄然而至,它在科技的推动下汹涌而来;“读图时代”不是我们作好思想准备后的主动接纳,而是我们被它裹挟而行;“读图时代”不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是一个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着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当众多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学者都在认真研究“读图时代”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能王顾左右、坐视不管吗?

一、“读图时代”的来临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一双眼睛,然而只有人才有一双“读图”的眼睛。科学证明,只有人才具有最为精密复杂的视觉神经,“它包括眼球、视觉神经传输系统以及大脑视觉皮层区。这个精密的组织专职物像获取,具有编码影像与生物性视觉再现的功能,使它们最终完成精神世界的心像建构”。因此,人的“读图”,不仅表现为对景观的观看,而且表现为对景观的理解、研究,描绘、创造。据考证,人类最早将客观物象经由视觉影像、精神心像再通过双手外化为图像,是用坚硬的石头刻画在岩洞中的,距今至少有3万年以上的历史。随着笔、纸张,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图像的绘制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掌握,图像也更多地被寻常百姓所认识和欣赏。但是,这种普及仍然没有失去先人作图、绘画的原则,即必有一件是原创者创作的祖本或原件。1837年,法国人L.盖达尔的一项科技发明打破了这一原则,并根本改变了人类“读图”的历史,这就是照相机的出现。但是人类的认识总是滞后于历史的变迁,大约在照相机发明后的一百年,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指出:“摄影第一次在图像复制的过程中把手从最重要的艺术劳动中解放出来——这种劳动仅限于把目光集中在透镜上而已。”但是,切莫以为手的解放对于艺术是一件好事,“在甚至最完美的复制中,也缺少一样东西:艺术品此时此地的存在——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7ctime.com
其在特定地点的独一无二的存在。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别的——标志着作品所从属的历史”。照相机使我们制作影像更为方便、快捷了,也正是因为它减去艺术创作中眼与心、心与手的配合,也就失去了传统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和本雅明所说的“仪式功能”。当然,照相机的发明还只是“读图时代”的一个前奏,电影,特别是电视技术的出现,“读图时代”才真正来临。
电视发明于20世纪20年代,它一问世,即全面地介入了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他的《视觉文化导论》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3]。有人作过一次调查,今天人们所掌握的社会信息,有60%至70%来自于图像,而这其中有一大半源于电视。并且,由于电视的出现,刺激了人们视觉,它与这之前的摄影、电影,以及这之后的电子网络的影像,还有数量巨大的卡通、漫画、图片,开始全面渗入人们的生活,以至于轮到中国人惊呼:“图像包围了我们。”[4]而我们被图像包围的最重要的标志,是每人每天用于“读图”的时间。据统计,上世纪末美国18岁的青年,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达4小时[3],而在中国,据上海电视台和央视·索福瑞两家合作推出的《中国电视节市场报告(2003-2004)》表明,中国人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是3个小时。上述统计可以证明,电视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具有统治力的媒介”[3]是如何统治人类的,如果再加上在图片、漫画、电影、电脑上的时间,说“读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二、“读图时代”对教育的影响

“读图时代”对社会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而这其中尤其是对教育的影响应该受到特别重视。这里所说的教育是一个大教育的观念,也就是说,“读图时代”的到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阶层、不分地域,超越了(甚至是凌驾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方式,从观、消费观、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全方位地引导、教育国民,几乎没有人能逃脱这样的引导和教育。综合各家观点和笔者的理解,对比“前读图时代”与“读图时代”,我们觉得“读图时代”给当代中国带来了这样一些变化。
其一,“读图时代”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在现代影像科技出现之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通过五官,且主要是通过视觉,中国人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论文导读:了人类对现实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使人们在一目了然中丧失了思考的空间,也丧失了诸如语言与文字在不同情境中的多义化与互文性”。研究生论文
眼见为实”,指的就是眼睛对世界(自然的、社会的)的观察、了解,并且非常相信眼睛的认知。但是,照相机、摄影机、电视机发明之后,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先是黑白的,后来是彩色的;先是静止的,后来是运动的;先是无声的,后来是有声的。影像由此逐渐抓住了人的眼球,特别是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之后,似乎全世界都在电视中,而人们的闲暇也几乎全被电视所占有,大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自满。然而,这委实是一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我们面对的电视影像不是一个真正的世界,而是一个经过了人为的选择、加工过的“仿真”世界,这样的世界,我们不可能直接用自己的眼睛看,而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其次,我们在直接面对世界的时候,不仅用视觉,听觉,还同时用了嗅觉、味觉、触觉,但是我们在面对影像时,我们用了视觉、听觉(其中主要是视觉),这种感知有时是丰富的,但也必然是片面的,人只有用全部的感官去感知世界时,那才是真正属于人的全面的、完整的感知。所以,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影像离我们近了,而世界则离我们远了。
其二,“读图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学习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人是轻视图画的,东汉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说:“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图墙壁之画哉!”可见“墙壁之画”不如“古贤之遗文”。但是,影像的出现,特别是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一方面电视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学习视野,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看到远古的恐龙,深海的游鱼,人类的历史,世界的未来;另一方面,电视斑斓的图像,也会“钝化了人类对现实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使人们在一目了然中丧失了思考的空间,也丧失了诸如语言与文字在不同情境中的多义化与互文性”[5]。 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