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浅谈浅谈如何做好广播新闻采访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550 浏览:96267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广播记者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好采访仍需掌握相关的技巧。本文在阐述了广播采访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广播采访的特点,提出了做好广播采访的技巧,借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我国广播媒介的发展。
【关键词】传播媒体 广播媒介 采访技巧
作为一名广播电台记者,掌握相关技巧是记者成功进行广播电视采访的重要前提。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是获得新闻事实的重要前提。在广播采访中,事前周密准备、提问简明、驾驭声音以及营造现场感是关乎采访质量的关键,笔者就广播采访应注重的技巧进行了简单探讨。

一、广播采访的概念

广播采访是一种和电视采访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采访模式,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都会有广播访谈节目。将新闻事实转化为声音进行传播,诉诸于受众的听觉。

二、广播采访的特点

1、迅捷、快速时效第一

广播的最大优势是传播速度快,广播采访最突出的个性特点是迅捷、快速。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记者中,广播记者的新闻采访更应该做到迅速及时。

2、采、编、播同时进行

报纸记者一般是在采访后写稿,经过编审、排印后见报。广播节目有时也要经过录音、制作、传播的过程。但有时也要采录、编辑与播出同时进行,比如现场报道,录音采访的过程也就是编辑制作的过程。这种采、编、播一条龙的工作性质,充分体现了广播的特点,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播出去,争取新闻报道的最佳时间。

3、随机性强

在进行文字采访时,记者是用文字将采访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整理,摘自:硕士论文开题报告www.7ctime.com
去掉与表达意思无直接关系的“哼、哈、啊”之类的一些语气词和啰嗦之处。而在广播中,类似这样的声音出现在句子中是无法去掉的。广播采访的随机性较强,因此,采录的音响可以直接放入报道之中,增加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这就要求记者一方面要善于提问,使被采访对象顺利地表达意思,一方面利用音响的原始样式,提高其可信程度。

4、采访者、被采访者与受众形成直接交流的关系

报社记者采访,一般不与读者见面,读者能见到的只是由记者写成的文字报道,读者对被采访对象的了解,也是借助文字的。虽说“文如其人”,从文字中也能认识记者、被采访对象,但毕竟是符号化了的,与原本的面目有“隔”。采录的音响中直接留下了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说话声,受众可以直接接触到原始声音,也就等于直接接触到说话的人。因为,“你的声音就是你”,这种关系是客观形成的,记者无法回避。这无疑增加了广播记者采访的难度。广播记者在进行录音采访时,对采访对象、环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保证每一次录制的音响素材都能直接运用到新闻报道中。

三、做好广播采访的技巧

1、周密准备

在采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知己知彼,争取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采访,这个要求对于广播而言是非常突出的。广播记者的采访准备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定选题,明确采访目的。在新闻同质化日益明显的今天,新闻竞争的重点已逐渐转移到采访策划上。在采访前期,每个记者都应该确定采访选题并找好切入口,明确自己本次采访的目的和重点。
(2)资料准备和心理准备。面对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突发的,面对的新闻人物也可能是陌生的,但每个新闻记者在采访这些事件、人物的时候,都必须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能将详实的信息传播给受众。因此,记者必须在平时注意积累,采访前做好资料准备、心理准备。
(3)器材准备。广播采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支持。一般说来,记者外出采访总要带上录音机、话筒、磁带。现场的言语和情景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每次采访之前都要检查这些器材的工作状况,以确保它们在现场能够正常运作。
此外,到了现场,你的录音器材放在哪里、话筒对准谁都是很有讲究的。记者要在平时的采访中积累经验,熟悉各种器械的工作特性,以获得高质量的录音。

2、提问简明

很多时候,记者的提问艺术是显性的,他的提问和口播一起将成为新闻的一部分而直接展示在听众耳边。因此,在广播采访中,提问的艺术是很重要的。此外,由于广播的篇幅往往较小,记者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获得明确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事情说清楚、将新闻人物突显出来。
(1)提问明确,要有逻辑性。提问明确有三个层次的、不同的含义论文导读:
。首先,因为广播是一种声音传播媒体,而口语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种模糊性,没有非语言信息的辅助很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提问明确的第一步是说话简单明了,不产生歧义。其次是让采访对象明确问题的主旨。在交流中,即使双方运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但仍有可能是处于不同的语境话语体系。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用适合采访对象的语言,用简短、明确的语言提出问题。最后,记者在采访的时候还要有听众意识。广播的传播是一种“面对不确定的大多数”的传播,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应该想到有很多听众在关注你的提问,因而记者的采访不仅要让采访对象明了,还要让听众明白。记者要提听众希望知道或者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指导意义的问题,同时要避免艰涩、专业的语言,做到雅俗共赏。
另外,提问要有逻辑性,一个个问题分开看,需要明确,一组问题合起来,就需要有逻辑性,东一铘头西一锤子的提问会使采访对象不知如何回答,也会使记者在写稿时无法把握重点。
(2)综合运用多种提问方式。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大致有两类: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开放式问题不能以“是”或“不是”这样的答案来回答。比如“为什么你瞅上了食品”这样的问题,就是开放式问题,它能刺激采访对象的发散性思维,让他有所发挥。闭合式问题则是那种采访对象只能用肯定或否定来回答的问题,如“是不是”这个问题就是闭合式问题。在采访中,我们既需要采访对象发散性的回答以获取更多信息,也需要闭合式的问题,让采访对象自己作个总结。因而采访中这两种问题要交替使用、互相配合,以得到更多更鲜活的信息。 (3)营造一种交流感。广播采访大部分时候是在一种交流的状态下完成的。为了使采访对象放松情绪,以达到良好的说话状态,记者应该营造一种交流的气氛,在类似朋友交谈的氛围中完成采访。要营造这样的气氛,首先要选择适当的采访时机。其次,要以平等的身份自然交谈。在采访中,记者应该以一种平等谈话人的角度来诱发采访对象的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可能不带有任何信息量但能活跃气氛的话语。交流的气氛有利于摆脱采访现场的生硬和紧张情绪,而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是真实的信息也往往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获得的。

3、驾驭声音

广播依靠声音传播信息,以上我们对广播的声音及其作用、特点做了简要的论述,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广播的声音种类繁多,记者要出色地完成新闻稿件必须有驾驭声音的能力。
(1)口语化。广播的接收通过听众的听觉,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广播的文稿要写适合听的句子。
首先,多用双音节的词。双音节的词由两个音节组成,读起来舒缓顺畅,有利于节奏的掌握。而单音节的词则过于急促,在一个句子中过多使用,会使人产生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比方说,在广播稿中可以适当地将“这时”改成“这个时候”,“刚”改成“刚刚”,诸如此类。
其次,要用白话文。文言、半文言的语句出现在印刷媒体中,可以显得简练典雅,但当这些词语出现在广播稿中,会对听众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广播中应该避免像“致函”、“故里”、“系”这样纯书面语的词语。
第三,注意同音词。汉字中有很多发音相同、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语,这种在口语中会引起歧义的词语要谨慎使用。比方说“走进”与“走近”、“切记”和“切忌”,以及各种代词如“他”、“她”、“它”。避免的办法就是用别的词替代,明确句子含义,如将“切记”改成“牢牢记住”。
第四,慎用简称。记得曾经有个相声嘲讽乱用简称所造成的混乱,如将“上海吊车厂”说成“上吊”,“开元搪瓷厂”说成“开搪”。这种简称,如果光从口头语言以及听觉来理解,势必造成歧义。广播记者就是要从口语考虑,使文稿通俗易懂,以便达到交流无障碍的目标。
(2)增加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7ctime.com
声音的附加值。广播的单通道传播在现今多媒体竞争中必然会有一定的劣势,为了增加声音的信息量,记者要注意增加声音的表意功能。声音论文导读:让听众听明白,记者要在适当的时候凭借经验和语感重复上述重要内容,使听众能够真正听懂、听明白。这种必要的重复本质上是听众意识的体现。4、营造现场感在电视媒体的强大冲击下,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强调信息视屏化。对于报刊而言,就是照片的运用,对于广播来说,就是强调声音对于视觉元素的描述。总体上来说,广播视屏化主
的附加值来自多个方面,可以是语音语调,也可以是采访对象的一些非语言信息。记者如果抓住了这些信息和细节,广播新闻的力量就更为丰厚。
(3)进行必要的重复。声音的传播是线形的,其重要特点就是转瞬即逝。为了让听众听明白,记者要在适当的时候凭借经验和语感重复上述重要内容,使听众能够真正听懂、听明白。这种必要的重复本质上是听众意识的体现。

4、营造现场感

在电视媒体的强大冲击下,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强调信息视屏化。对于报刊而言,就是照片的运用,对于广播来说,就是强调声音对于视觉元素的描述。总体上来说,广播视屏化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做法:第一,运用音响。音响是自然界的声音,是一种最真实的声音,它所承载的信息,有时是现场口头描述所无法达到的。第二,口头描述。广播新闻的主体还是由文字稿转化而来的口头叙述,在叙述中,记者应该将现场的情况做详尽的说明,使听众能够在脑海中进行相应的想像。这种有点真实、有点虚构的境界,往往比直接让受众看现场更为微妙。
结语
广播采访是一项带有一定技术性的采访活动。声音单通道的传播看似简单,但要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用有限的素材将新闻做深做透是需要很深的功底的。记者要综合考虑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广播出富有广播特色的稿子。
参考文献
①吕越,《浅谈记者采访提纲的写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134
②李晓东,《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J].《赤峰学院学报》,2008(4):109-110
(作者单位:滁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