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述民生如何做好民生新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430 浏览:142202
论文导读:
【摘要】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应反思和校正民生新闻的误区,不断完善与发展民生新闻。
【关键词】民生新闻误区完善

一、民生新闻的误区

民生新闻以其“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新闻理念,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近些年来,各地民生新闻栏目设置持续升温,但精品民生栏目并不多见,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就其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反思和校正。

1、民生新闻的内容过于琐碎

民生新闻的目的,应当是通过对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以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及风尚。民生新闻因其扎根于“草根层”,题材往往具有个体、微观、平面的特性,事件难免琐碎,很多不具有代表性或针对性,因此在选材时我们就更应注意“典型性”。报道的事件可以很小,但揭示的道理须发人深省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不可过于琐碎。报道选题,应定位于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

2、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应多样化

通俗不等于庸俗,喜闻乐见不等于全盘娱乐,这是在做民生新闻时,常易进入的误区,其表现可归纳如下:
(1)新闻表述过度追求娱乐化。如此做法既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也对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方缺乏人文关怀。长此以往,对构建民生新闻的社会公信力和良好的传播形象不利。
(2)新闻报道为追求时效,难以深入。为争独家首发,抢一时之快,背后所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无暇或无力作深入核查和背景分析,报道往往浮于表面,内在价值浪费流失。
(3)新闻事件过度追求新、奇、特。剑走偏锋,在短期内或许会起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视或收听的效果,但毕竟不是正途,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须知新闻本身所传递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才是最终吸引并被受众认可的价值所在。
(4)弃大放小、舍重就轻,浪费社会资源。现在有些人把媒体当成了“千手观音”,许多只是举手之劳或通过正常渠道就能解决的,也要找媒体。对于这样的事件,媒体过度涉足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长此以往对于媒体公信度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媒体应以有限资源,去解决、反映真正关系群众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问题,而不该成为“包打天下”的利器。
(5)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采访与编辑形式的弱化,突出地表现在这类新闻报道的“流水账化”。在许多地市台民生新闻中,叙述的繁杂与拖沓、镜头的重复和无语义比比皆是,重复性的日常生活事件如积水、井盖丢失等一再重复;其次是采访上的生硬与随意,许多民生新闻的记者只是在单一地表述事件,而不在意采访的艺术,把采访当成了简单的问答或闲侃,采访对象也是随机随意未予筛选和挖掘;再次是后期编辑与制作的随意,编者似乎无意去克服采访与拍摄过程中出现的缺点,大量素材镜头毫无语义、逻辑的随意堆砌,同期中同一含义多人复述冗长乏味,缺乏精雕细琢。
造成以上这些现状的原因,与各地民生新闻队伍的日益年轻化不无关系。不可否认,年轻人有活力、有干劲、能冲敢拼,这是他们的长处。但这同样也是新闻稿件难有深度的原因,没有丰厚生活阅历和广博知识积淀的年轻人很难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作品。

二、民生新闻的完善与发展

可以说民生新闻的出现,符合了一定时期新闻节目的发展规律,但它却并不能代表节目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进入“后民生新闻”时代是其发展的必然。
“公共新闻”概念首先是由纽约大学Jay·Rosen提出。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报道新闻,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能力以及由此展开的实际行为能力;不仅仅注重与受众交流的形式,更要关注交流的质量,帮助民众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不仅仅告诉公众社会出现哪些问题,更要指导受众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
因此,公共新闻在其内涵上是有所侧重的,虽然也重视新闻事实,但“公共品质”对公众生活的关注与解读才是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质与核心所在。如果说“民生新闻”是在“国家的声音”之外传递“民间的声音”,那么“公共新闻”则把“国家的声音”和“民间的声音”整合为“公共的声音”。虽说“公共新闻”的实施,目前在国内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其所倡导的理念却给做好民生新闻,使其走出困境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

1、提升节目品位,注重栏目构成

以“社会责任”为指导原则。当前民生新闻主要靠形式与趣味赢得关注,如果在内容上不加进丰富的营养,很难“更上层楼”。理智对待观众口味,对受众不健康或低品味的需求不能一味迎合,应加以引导。策划者除了选择好的新闻由头、策划选题的整个流程、提供给公众信息、引导讨论的方向外,还应根据事件的性质、事态发展的状况、公众提供的意见质量、反映的问题等做好与政府决策层的沟通、及时派记者跟踪深入调查,或发表言论、或提供新资料。引导讨论深入,把握舆论导向。

2、选取富有“营养”的原材料

真实报道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文明进步的重大动向、从民生角度深刻解读政府决策,报导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新闻。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即时传递“有用”资讯,为受众提供有指导性和服务性的节目。

3、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用建设性态度披露社会阴暗面

“负面报道”要发挥正面效应,为公众提供警示意义。当舆论强烈关注的事件未解决、难以解决或极有可能引发舆论哗然甚至危及社会时,对于这类的报道一定要慎之又慎。监督、类题材,报道需注意“度”的把握。应起到社会“粘合剂”的作用,在做到不偏不倚、张弛有度、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或反弹。
同时注意不能越界,媒体不能利用自己的媒体强势地位,打着满足公民知情权的幌子,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更不能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以舆论监督代替政策执行,利用舆论干预和影响案件的侦破和审理。

4、改进报道手法,引入深度报道

以往民生新闻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做法,使得很多宝贵新闻素材的“营养价值”白白流失。民生新闻应采取快慢结合、深浅交错、长短搭配、张驰有致的手法挖掘新闻素材的每一分养料。同时加强新闻的纪实性与论文导读:
原生态,善于抓细节、抓情节,注重现场感和画面感,增强可视性。

5、提高采编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当前,民生新闻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为刚出校的年轻人,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欠缺以感同身受的角度表达人文关怀,导致了其在做民生节目时由于功力不足而捉襟见肘。这就对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出了特殊要求。同时加强采制的前期选题和策划,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趋势。

6、栏目品牌化经营及注重节目的营销

新闻媒体在承担一定政治任务的同时,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还要自负盈亏。这也就意味着媒体必须要走向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维持节目的正常运转,才能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因此我们还需要做的是,如何探索和挖掘把本属于一次性传播的名牌精品节目加以市场化商业运作,进行出售或交换获得节目的二次市场价值,既扩大节目影响与知名度,同时又取得经济上创收。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