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讨解放日报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1-1946)科技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215 浏览:123095
论文导读::第一章理论《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生成、进展语境与文学生态。梳理《解放日报》极为副刊的发生、进展历程,分析副刊的创作群体、读者群体及思想资源,探寻其生长土壤中的政治、文化背景。它是立足于延安现实的革命生活,延续苏区《红色中华》副刊的思路,在诸种文化资源的合力意义下生成的。第二章主要简介改版前《解放日报
摘要:本论文集中考察延安文学中的重要载体——《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延安《解放日报》是及西北局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是当时的延安作家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记录了延安文学发生、进展并逐渐规范化的历史历程。论文从1941年5月16日至1946年11月19日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为基本探讨对象,通过对其“文艺副刊”刊载内容的梳理、运作模式的考察,探究这段时期延安文艺的进展、变化。同时,通过对《解放日报》改版前后“文艺副刊”的体系探讨,不仅能揭示出此时期文学参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走向,也能看到作家自身的思想演变极为身份改变。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以从下方面体系考察《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第一章理论《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生成、进展语境与文学生态。梳理《解放日报》极为副刊的发生、进展历程,分析副刊的创作群体、读者群体及思想资源,探寻其生长土壤中的政治、文化背景。它是立足于延安现实的革命生活,延续苏区《红色中华》副刊的思路,在诸种文化资源的合力意义下生成的。第二章主要简介改版前《解放日报》八大专刊之“文艺栏”所取得的成就。此时期的文艺专刊在延安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是一个多元自由的书写平台。本章主要从副刊主编丁玲为例,分析其大度宽容的编辑方针对改版前的《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多元化、自由风格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副刊刊载作品中文学内容的概貌,进一步呈现“文艺栏”文学面貌的丰富性及多元化书写的特征。同时,重点解读杂文所蕴含的知识分子式的政治想象与否定式建构。第三章主要理论改版后“综合性副刊”体制化的生成和政治意识形态规训的效应,并试图挖掘文学一律中的可贵的思想与艺术探索。本章通过探析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在“文艺副刊”中的表现和影响,辅从报纸史料、文本分析来看文学的逐渐体制化:并通过考察对王实味的批判、集体创作模式的盛行、工农兵写作的开展、新秧歌剧的出现等来探析这一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范。同时,尝试探究“综合性副刊”中作家是否有革命叙事主调之外的个性化努力。第四章理论《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文学史影响,探究文学体制化的必定性和影响因素;分析作家身份的改变,并从丁玲、艾青、何其芳为例,研究作家创作转向的理由和体现;同时,借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概念,考察文学参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得失。总之,延安《解放日报》是对延安文学有重要影响的报纸,对其“文艺副刊”的体系探讨有助于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改变。本文属于报纸副刊的探讨,从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为探讨对象,以报纸副刊这一“文学载体”的角度介入对延安文学的考察。可从说,现代传播媒介为现代文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报纸的文学副刊保留了当时文艺创作最为原始的风貌,为现代文学的探讨提供了珍贵的原始史料。关键词:《解放日报》论文文艺副刊论文延安文学论文现代传媒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引言12-18
第一章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生成与进展语境18-29
第一节 源头追溯:苏区《红色中华》副刊的演变18-22
第二节 创作群体:左翼文人的加盟和青年作家的成长22-24
第三节 接受群体:读者的变迁24-25
第四节 思想资源:鲁迅精神的影响25-27
第五节 延安的政治和文化生态环境27-29
第二章 文艺专刊:多元自由的书写平台29-44
第一节 创作空间: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29-31
第二节 丁玲:大度宽容的编辑方针31-34
第三节 多元化书写:文学面貌的丰富性34-41

一、战争叙事:在英雄主义内外34-36

二、成长故事:情理冲突下的人性书写36-38

三、批评与赞歌:殊途同归的小说主题38-41

第四节 杂文:知识分子的政治想象与否定式建构41-44
第三章 综合性副刊:体制化的生成与意识形态的规训44-66
第一节 话语空间:革命/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确立44-50

一、延安整风运动45-47

二、《讲话》的生成与传播47-50

第二节 政治化的实践:对王实味的批判和作家的思想改造50-55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规训:文学的一体化5论文导读:曰报》影印资料(选录)102-116致谢116-11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8-119附件119上一页12
5-62

一、文艺新方向:工农兵写作的开展55-57

二、创作模式:集体写作模式的盛行与“个体”的退隐57-60

三、文学典型的树立:新秧歌剧的出现60-62

第四节 政治规约中的可贵探索62-66
第四章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的文学史影响66-76
第一节 新的文学体制的生成66-69
第二节 作家身份的改变与创作的转向69-73
第三节 “文艺副刊”与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73-76
结语76-77
参考文献77-82
附录

一、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作品目录82-93

附录

二、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人名索引(选录)93-102

附录

三、延安《解放曰报》影印资料(选录)102-116

致谢116-11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8-119
附件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