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职业教育涨落中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51 浏览:48260
论文导读: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革新和进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进展模式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表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凋进展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进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速建设现代产业系统,迫切需要加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进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系统。可见,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系统,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进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革新和进展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探讨聚焦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进展,具体围绕三个不足展开:一是中高职割裂与脱节最主要的不足是什么?其根本症结是什么?二是中高职衔接的本质思想是什么?衔接的纽带或主线是什么?三是中高职如何进行衔接?其衔接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实现中高职衔接后的职业教育教育方式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1.我国中高职进展的不足诊断及失调表征当前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有着着“断裂”与“脱轨”的失调现象。在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案例、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和学业评价、入学条件的评估系统等方面都不够完整。具体的失调表征表现在:一是衔接基石错位——中职与高职教育进展的比例失调;二是衔接管理失位——中职与高职办学各自为政;三是衔接渠道不畅——招生制度的限制性;四是衔接目标不统一——培养案例的脱节性;五是衔接范畴不确定——专业设置随意化:六是衔接载体不稳固——课程设置分层化;七是衔接历程不严密——教学实施偏向化:八是衔接标准失范——学业考验应试化。解析中高职教育衔接失调的理由在于:一是社会观念影响——不能承受的职业教育之轻;二是“普高热”的冲击——“器”、“技”、“道”的三重不同选择;三是人才“高消费”——唯高“学历”是举的终端操控:四是管理系统脱节——内部有效衔接严重受阻:五是政策定位偏差——“三不一高”和高收费的职业教育政策;六是财政投入问题——协调进展目标难从实现。2.中高职协调进展的国际对比及衔接经验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进展密切相关,发达国家的“发达”无不与其职业教育有关。德国、日本就把职业教育当作其经济腾飞、民族振兴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进展,美国CBE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进展,澳大利亚TAFE方式下的职业教育衔接,日本三种方式中的职业教育协调进展等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要加强政策引领,落实国家层面的衔接规划;二是深入市场调研,展开DACUM职业分析;三是完善课程系统,开发开放多功能学习包;四是丰富教学实施,多元教学对策相结合;五是强化实习实训,技术引领与素质支撑;六是优化学业评价,夯实学分与资格证书制度;七是搭建职教立交桥,拓展职校生升学路径。3.我国中高职教育的一体进展与协同衔接中高职教育的应然之路在于一体化进展。中高职一体化是指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两个教育层次之间,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承接、相对分工且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状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补充,以而实现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一体化进展的视角定位在于涨落中的协同,涨落协同式衔接的本质在于藕成性衔接。其中包括:引领性衔接——课程设置是核心,转段性衔接——体制安排是关键,进展性衔接——学生成长是动力。4.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基本属性协同学作为一种探讨视角和一种解决不足的模式,来探讨我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不足。以协同学的视角来看,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它存在独特的内涵。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中,中职、高职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是分属于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既包括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又包括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最终目的是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以特点上看,职业教育具有内容针对性强、时间灵活、模式多样、招生对象不限等特点。同样,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目的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等本体特点。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是国际职业教论文导读:
育进展的大走势,衔接一体化使得中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出重要的功能,对解决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有着的种种不足大有裨益。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是职业教育进展的必定要求,是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必定要求。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能够增多职业教育的自然吸引力,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5.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体系设计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设计中,注重整系统统的开放和完整:在招生制度设计上形成一体中的分段: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上,要注重分段中的同步;在培养制度方面,着重同步中的耗散;在学科专业建设领域,强调耗散中的共振;在课程系统设计方面,实现共振中的涨落;在教育教学实施方面,突出涨落中的放大;在实训实习领域,力求放大中的协调;在质量评价系统方面,要表现协调中的有序;在就业升学制度设计方面,力求有序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在论述与实践的探索中,其方式进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口招生”方式打破了中职教育作为“终止教育”的历史格局,为中职学生继续进展提供了急需的出路。“五年一贯制”能够在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对学生的教学案例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教学效益的发挥,具有总体上的办学优势,使得学生能够对比体系地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而提升了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3+2”或者“3+3”方式,以教学的阶段和历程米看,保持了教学体系与教学目标的独立性,实现了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对接,形成了教育培养的合力,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展。但它们都只是在部分程度上进行衔接,不是真正作用上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6.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运转机制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要付诸实践,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从运转,本探讨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的运转机制,能够有效推动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地方三个利益相关者达成真正的协同,通过动力共享、责任分担、互动交流和激励评价,进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进展。7.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实施保障构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是一项复杂的体系工程,它需要重新统筹设计与革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资源条件。其中,法律制度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进展的根本性保障,政策制度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进展的支撑性保障,资源条件是规范和实现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进展的基础性保障。通过从上探讨,本论文得出从下主要结论:我国中高职进展有着着“八大失调”现象,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进展方向是一体进展与协同衔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是“九位一体’的要素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实施保障在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资源条件的三维支撑。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中等职业教育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衔接一体化论文教育方式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5-8
Abstract8-12
导论12-33

一、选题缘由12-15

二、文献综述15-25

三、论述基础25-28

四、探讨设计28-31

五、探讨价值与创新31-33

第一章 分轨而行:我国中高职进展的不足诊断及失调表征33-54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33-36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36-49

三、失调表征与症结49-54

第二章 他山之石:中高职协调进展的国际对比及衔接经验54-76

一、德国:“双元制”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进展54-59

二、美国:CBE方式下的职业教育协调进展59-63

三、日本:三种方式中的职业教育协调进展63-68

四、澳大利亚:TAFE方式下的职业教育衔接68-73

五、他国中高职职业教育协调进展的经验与启迪73-76

第三章 之道:我国中高职教育的一体进展与协同衔接76-87

一、中高职教育的应然之路:一体化进展76-78

二、一体化进展的视角定位:涨落中协同78-83

三、涨落协同式衔接的本质:藕成性衔接83-87

第四章 协同一体: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基本属性87-94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基本内涵87-89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主要功能89-91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本体特点91-94

第五章 有序演化: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体系设计94-114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体系构成论文导读::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实施116-120三、互动交流: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保障120-121四、激励评价: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回馈121-123第七章外源触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实施保障123-133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法律保障123-125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制度保障125-

要素94-97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体系设计范畴97-107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方式方案佐证107-114

第六章 动态衔接: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运转机制114-123

一、动力共享: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提出114-116

二、责任分担: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实施116-120

三、互动交流: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保障120-121

四、激励评价:中高职衔接“三维协同”运转机制的回馈121-123

第七章 外源触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实施保障123-133

一、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法律保障123-125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制度保障125-130

三、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方式的条件保障130-133

第八章 协同之思:我国中高职衔接教育方式探讨的结论与方向133-136

一、探讨结论133-134

二、探讨反思134

三、探讨展望134-136

参考文献136-141
附录141-153
后记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