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索仁爱墨子兼爱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55 浏览:19930
论文导读:作了肯定。墨学及兼爱思想的历史命运极富戏剧性。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但由于墨家自身组织的缺陷、兼爱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儒家学派从及从后封建统治者的反对,墨子兼爱思想在汉从后逐渐衰微,几乎成了“绝学”。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等观念的传入,有识之士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发现从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制度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生产力不断提升,文化思想百家争鸣。墨子作为小生产者代表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其中尤从兼爱思想最为突出,兼爱思想是墨学的核心,墨子的其他社会主张均因此推演出来。兼爱思想存在多重渊源,如源于尧舜禹说、源于儒学说、源于清庙之守说与独创说。兼爱思想从修身、兴利除害为目的。其主要内容为:“兼从易别”——从平等取代不平等,非攻从兼爱——反对不义攻伐,主张明诛;尚贤从兼爱——任人唯贤,从资爱贤;“尚利贵义”——坚持义利并重。兼爱思想的实现途径是“兼君亲行”及“天志”的震慑。兼爱思想具有实践性、利他性、辩证性、阶级性和空想性等特点。墨子兼爱思想受到了儒家学者的猛烈批判。孟子认为兼爱思想严重危机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骂墨子为“无父”之徒;韩愈坚持辟墨,主张“孔墨相用”;朱熹将墨子兼爱思想视为儒家的“异端”;王阳明批驳墨子兼爱思想不能称为“仁”。兼爱思想在受到儒家批判的同时,也得到了几点学者的认可和吸收。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引“利”入“爱”,对儒家差等之爱有所突破;《礼记》提出的小康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也是对墨子兼爱尚贤思想的改造;《太平经》开“墨道并举”之端;黄老之学也吸收墨子兼爱思想,形成了“慈惠从爱人”的道德观;梁启超对墨子兼爱交利联系和推动社会和谐之政治意义也作了肯定。墨学及兼爱思想的历史命运极富戏剧性。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同为“显学”,但由于墨家自身组织的缺陷、兼爱思想本身的局限性、儒家学派从及从后封建统治者的反对,墨子兼爱思想在汉从后逐渐衰微,几乎成了“绝学”。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权等观念的传入,有识之士在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发现从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很与这一历史要求相合拍,墨子兼爱思想受到推崇,并呈现出一股的复兴之势,由于其以根本上不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而终究没有再进展起来。但是,墨子兼爱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启迪,若加从批判地吸收,则有利于人际联系和谐、社会和谐,乃至国际间的平等互利、和平相处和合作交流。关键词:墨学论文兼爱论文仁爱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可从关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9
1 引言9-17

1.1 探讨目的及作用9-11

1.1 探讨目的9-10

1.2 探讨作用10-11

1.2 国内探讨近况及论文结构11-15

1.2.1 国内探讨近况11-14

1.2.2 论文结构14-15

1.3 论文创新点及探讨流程15

1.3.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5

1.3.2 论文探讨流程15

1.4 论文探讨办法及难点15-17

1.4.1 论文探讨办法15-16

1.4.2 探讨历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措施16-17

2 墨子兼爱思想的产生17-28

2.1 兼爱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17-22

2.

1.1 兼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8-19

2.

1.2 兼爱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19-21

2.

1.3 墨子自身经济地位和阶级立场21-22

2.2 兼爱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22-25

2.1 源于尧舜禹之说22-23

2.2 源于儒学之说23-24

2.3 源于清庙之守与独创之说24-25

2.3 兼爱思想提出的目的25-28

2.3.1 兼爱从修身25-26

2.3.2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6-28

3 墨子兼爱思想的主要内容28-44

3.1 兼从易别28-33

3.

1.1 兼别之辩29-30

3.

1.2 爱无差等30-32

3.

1.3 对等互报32-33

3.2 非攻从兼爱33-36
3.

2.1 兼爱禁攻33-35

3.

2.2 明诛尚爱35-36

3.3 尚贤从兼爱36-39

3.1 任人爱贤36-39

3.2 从资爱贤39

3.4 尚利贵义39-44

3.4.1 善恶之标准39-41

3.4.2 兼爱之规范41-44

4 墨子兼爱思想的实现极为特点44-59

4.1 兼爱思想在墨学中的地位44-48

4.

1.1 墨学思想的主要内容44-46

4.

1.2 兼爱思想是墨学的核心46-48

4.2 兼爱思想的实现途径48-54
4.

2.1 兼君之表率48-50

4.

2.2 墨子之躬行50-51

4.

2.3 天志之明判51-5论文导读:

4

4.3 兼爱思想的主要特点54-59

4.

3.1 兼爱思想的实践性54-55

4.

3.2 兼爱思想的利他性55-56

4.

3.3 兼爱思想的辩证性56

4.

3.4 兼爱思想的阶级性56-57

4.

3.5 兼爱思想的空想性57-59

5 墨子兼爱思想的后世评价59-76

5.1 后世儒家对兼爱思想的批判59-66

5.

1.1 孟子对兼爱思想的批判59-62

5.

1.2 韩愈对兼爱思想的批判62

5.

1.3 朱熹对兼爱思想的批判62-65

5.

1.4 王阳明对兼爱思想的批判65-66

5.2 后世学者对兼爱思想的认可66-76
5.

2.1 董仲舒新儒学对兼爱思想的吸收66-70

5.

2.2 《礼记》对兼爱思想的改造与吸收70-72

5.

2.3 《太平经》对兼爱思想的吸收72-73

5.

2.4 梁启超对兼爱思想的肯定73-76

6 墨子兼爱思想的命运极为现代启迪76-92

6.1 兼爱思想以“显学”到“绝学”76-83

6.

1.1 以“显学”到“绝学”的体现77-78

6.

1.2 以“显学”到“绝学”的理由78-83

6.2 兼爱思想以“绝学”到短暂“复兴”83-87
6.

2.1 以“绝学”到短暂“复兴”的体现83-85

6.

2.2 以“绝学”到短暂“复兴”的理由85-87

6.3 兼爱思想的现代启迪87-92
6.

3.1 兼爱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88-90

6.

3.2 兼爱思想对构建和谐国际联系的启迪90-92

结论92-94
参考文献94-99
后记99-10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