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略论略论构建吴冠中艺术话语权外在因素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45 浏览:73070
论文导读:。其次,国家领导人或机构对其的赞誉,如李瑞环(原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原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刘延东(原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参加过吴冠中艺术展,并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誉,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其追思长文中倡议“学习吴冠中,做无愧时代文艺大家”。可见,
摘要:本文旨在从权威话语、艺术市场话语及传播话语等因素粗线条地勾勒有关成就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成因,即探究构建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外在因素。
关键词:吴冠中;艺术话语权;外在因素
1005-5312(2013)21-0020-02
吴冠中在我国当代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位成就之高、影响之大、争议之久的艺术家,可以说,吴冠中在世期间的一举一动左右了中国艺术舆论风向。本文从话语权的角度研究吴冠中,阐明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由来。何为“话语权”,是制造和控制舆论的权力,换句话说,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
本文着重阐述外在因素对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建构,涉及到权威话语、艺术市场话语及传播话语等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对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还应建立在内外两方面因素上。
其一,构建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外在因素之权威话语。所谓“权威”,简言之,是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因而大多数人自愿服从和支持的上层权力。剖析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获得,其权威话语对吴冠中艺术成就的肯定,直接成就了吴冠中的艺术话语权。首先,通过主办吴冠中绘画作品展览而肯定其艺术成就,如中国、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等国内政府或学术机构;大英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等海外机构。其次,国家领导人或机构对其的赞誉,如李瑞环(原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原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刘延东(原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参加过吴冠中艺术展,并给予高度的肯定与赞誉,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其追思长文中倡议“学习吴冠中,做无愧时代文艺大家”。可见,国家领导人对吴冠中的关注。1991年法国授予吴冠中“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法国长杰克·朗在给吴冠中的贺信写到:“法国人民通过你的作品了解、喜爱中国。此项荣誉授予对文化作出创造性贡献或对法国及世界文艺有光辉贡献者。”①2002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3年中国授予吴冠中“终身成就奖”,等等。还两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并出访各国。第三,艺术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讨,中国,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举办多场关于吴冠中艺术的研讨会,足见,对吴冠中艺术价值重视。
其二、构建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外在因素之艺术市场话语。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用市场评判其艺术品的价值,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据“雅昌艺术网”拍卖结果统计,从1999年9月30至2010年6月22日吴冠中的拍品总数2459件,其中,1989年水墨画《高昌遗址》在苏富比拍卖中以187万港元成交,开创中国在世画家画价的最高纪录,此后,水墨画《交河故城》、水墨画《黄土高原》不断刷新这一纪录。2007年北京保利拍卖公司的夜场拍卖会中,水墨作品《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内地当代艺术国画拍卖的新纪录。2004年油画《北京雪》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人民币390万元成交,再创中国油画画价最高纪录。吴冠中的作品以不断刷新成交记录的拍卖流通在艺术市场上,足见吴冠中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的分量,反之,艺术市场也不断重塑着“吴冠中”及吴冠中的话语权。
其三,构建吴冠中艺术话语权的外在因素之传播话语。通过媒体的宣传而获得别人的认知,张国庆著《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的内容介绍写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媒体像现在这样重要:‘媒体不再是反映现实,它就是现实。如果饥饿的索马里儿童被媒体报道,全世界都想为此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他们就不存在,人们什么也不会去做。’”②传播的力量不言而喻。
据不完全统计,吴冠中在世期间出版发行画册文集120册左右,其中,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集《画外音·吴冠中卷》(1999年版)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吴冠中谈美》(2000年版)获中国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2004年版)被中国出版集团选编入《中国文库》,2007年《吴冠中全集》(九卷本)出版,开创了为在世画家出全集的先例,同时,也是国家“十一五”重点文化项论文导读:于零》、陈传席《笔墨岂能等于零——驳吴冠中先生的之说》等均参与这场学术辩论,各抒己见。2007年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奖与养》一文,针对当前文艺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以‘奖’代‘养’”的建议,2008年在《南方周末》发表吴冠中访谈录《就是一个体制问题》,批评美协、画院“从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
目之

一、成就之高,影响之广,无庸赘述。

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以《人民日报》、《联合早报》为例,考察平面媒体传播下吴冠中,《人民日报》从1950年11月10日第3版(《社会科学五研究会·美术学院·教育工会京市委会 拥护各党派宣言》)至2010年06月27日第4版(《著名画家吴冠中逝世》)总计219条关于吴冠中的报道;新加坡《联合早报》,据现有资料统计,从1994年开始至先生逝世总计528条专题或相关报道。两份权威报纸,前者国内权威报纸,后者海外主流报纸,对一位画家如此的关注,可见吴冠中的影响力及平面媒体对其的关注程度。
朱锦鸾的研究《吴冠中——在互联网上看现象》的文章中,对互联网传播下的吴冠中进行了考察,在谷歌(Goggle)网上检索中找到447000项相关的资讯,位列20世纪艺术大师中第五位③,文章也指出,“这个调查不太科学也绝对得不准确,但这些数字,让我们看到一些现象,值得分析和研究。”④可以肯定的是在网络世界中,吴冠中同样受到追捧,同时也塑造了“吴冠中”,这一点与平面媒体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还有多家电视媒体拍摄过吴冠中纪录片,如中国电视台、新加坡电视台、英国BBC电视台、日本NHK电视台及香港凤凰卫视,均曾拍摄、播放吴冠中的专题片。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播途径中的吴冠中,还有一些不是“如此显著”但更具影响力的“传播话语”——学术争鸣与现实批判。1979年发表《绘画的形式美》、1980年发表《关于抽象美》、1981年发表《内容决定形式?》均引起美术界的强烈反响,批评与赞同齐飞,这是对中国美术界“固有思想”的冲击,为美术界的思想解放吹响了号角。1992年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笔墨等于零》,公开批评万青力其观点“没有笔墨等于零”,其后在1997年北京《中国文化报》转发,又因其文,张仃发表《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由此引起轩然大波,可称之为“二十世纪末的学术大辩论”,“据有关统计1992年至2000年之间,直接参与笔墨争论的文章多达200余篇,显示了这一议题引起的普遍关注。”⑤郎昭君《笔墨问题答客问——兼评“笔墨等于零”诸论》、关山月《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陈传席《笔墨岂能等于零——驳吴冠中先生的之说》等均参与这场学术辩论,各抒己见。2007年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奖与养》一文,针对当前文艺战略和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以‘奖’代‘养’”的建议,2008年在《南方周末》发表吴冠中访谈录《就是一个体制问题》,批评美协、画院“从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⑥等,阐明“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⑦针对“一大群不下蛋的鸡”的批评,原国家画院院长龙瑞予以反驳,反问——谁来搞“国家重大历史题材100年”?仅仅吴冠中的“一家之见”,何来如此反响:著名画家张仃、关山月,美术史学者郎绍君、陈传席等人的的反驳;原中国画院院长龙瑞的反问呢?如果从反驳反问的角度分析,如此强大的阵势,似乎也印证了吴冠中的一家之言的“威力”,即吴冠中话语权的强大,同时,也成就了吴冠中的话语权。“以‘奖’代‘养’”、“体制问题”等直指中国现阶段文艺界存在的弊端,其反响并不亚于“钱学森之问”,影响也将持续,且将不断推进中国文艺体制改革。同钱学森一样,吴冠中的话语也是我们不断反思的源泉。 权威话语、艺术市场话语、传播话语等外在因素,虽然分别展开叙述,但现实中并非如此,而是相互的影响,互为关注:权威话语对吴冠中艺术成就的肯定,首先得到传播话语的宣传,也因权威话语对吴冠中艺术成就的肯定,艺术市场也给予应有的“艺术价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价值”必然引起传播话语的关注,因为艺术市场的多个“天价”出自吴冠中之手,这又引起权威话语的重视;传播话语中出版画册与文集、学术争鸣、艺术展览、艺术评论等也必然是艺术市场给予“艺术价论文导读:
值”的重要参考,同时,多渠道更充分地让权威话语了解吴冠中,也更加确信了他们对吴冠中艺术价值的肯定。
吴冠中先生逝世后,以上提到的外在因素特别是权威话语、传播话语,对吴冠中先生仙逝的关照,足矣说明先生在世时的影响力。数据来自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的统计,即《吴冠中追思文集》附录部分:、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周有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组织部、上海宣传部、宜兴市委、宜兴市人民政府等党政机构;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协会原主席司徒安、Asia Society(美国亚洲协会)、新加坡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部长吕德耀、法国驻华大使苏和等海外权威机构或个人;还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荣宝斋、香港艺术馆等艺术研究机构,以上“权威”均以致唁电唁函的形式表达对吴冠中的哀悼。传播话语方面,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潍坊晚报、美术报、艺术评论等或地方、亦或专业非专业,总计113条平面媒体报道;新华网、凤凰网、雅昌艺术网、中国美术联盟等综合或专业网站,总计289条网络报道,还有CCTV新闻、山东卫视、BTV北京等28条视频播报。这些唁电、资讯反映出,作为艺术家的吴冠中在世时影响力之大,而非死后忽然而至的“无理关照”。为什么有如此反响,我想归根于吴冠中拥有强大的艺术话语权所致,归根于吴冠中的艺术成就、权威话语对其的肯定、艺术市场的追捧、传播媒介的宣传及吴冠中那无畏的“呐喊”。
注释:
①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编.吴冠中追思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615页.
②张国庆著.媒体话语权——美国媒体如何影响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衬页.
③前四位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及陆俨少,详见朱锦鸾《吴冠中——在互联网上看现象》,转引水天中,徐虹主编,《思考的回声——吴冠中艺术研究与评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383页.
④水天中,徐虹主编.思考的回声——吴冠中艺术研究与评论.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384页.
⑤邓福星主编.中国美术论辩.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772页.
⑥就是一个体制问题.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第D21版文化.
⑦就是一个体制问题.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第D21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