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儒林外史浅析《儒林外史》中明清士人追求“功名富贵”理由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18 浏览:113573
论文导读:
摘 要 《儒林外史》是紧紧围绕明代士人的科举生活展开的。书中开篇楔子中就点明了功名富贵这一士人科举所苦苦追求的目标。本文就《儒林外史》中写到的关于当时社会上不同的人对科举的态度以及功名富贵对士人生活状况的影响,认真审视《儒林外史》中士人们对科举的执迷甚至于痴狂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明清士人 “功名富贵” 原因
《儒林外史》可算是我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突破了文人小说创作的叙事模式,是以一个时代的众多文士儒生为描写对象,集中地展示他们在科举制艺和世俗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真实面貌,细腻的描摹了他们真切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展示 17、18世纪中叶封建知识分子在功名和世俗生活中的挣扎和幻灭,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写出了‘一代文士有厄’的文士们的真实命运”。书中对明朝各色儒林士子的科举经历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书中第一回楔子:“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时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一开篇就直截了当的点明了儒士科举不过是为了功名富贵罢了。

一、士人仕途多歧路,为高中不惜一切

儒士们深信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中的说法“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社会地位上,明清时期的名士是极为受人尊敬的,书中也通过不少人的话语行为看出了科举盛行,追求富贵,名士潇洒的社会风气。
周进虽已经年过六旬,但在书中的第二回,周进看到梅玖还忙要谦让作揖,席间还受到了梅玖的嘲弄。再看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的态度,在范进中举前他对范进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如此恶劣的话语真难以想象是对自己的女婿说的,可见胡屠户是多么瞧不上他这个女婿。
在第七回中,为了考取功名,面对荀玫的母亲的突然去世,王惠竟然劝荀玫匿丧继续去参加选科考试,“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报明了丁忧家去,再迟三年,如何了得!”荀玫的态度我们也看出,如果不是因为他的资质不够免除丁忧的资格话他定会为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7ctime.com
了功名富贵连丁忧之制都不打算遵守的,可见在这些士人眼中得到功名比为父母守丧都要重要!
马纯上是一个在科举上不得志的善心人,但是他心中还是知道科举的重要性的,因此在十五回中他对穷迫潦倒只能沦落到拆字地步的匡超人说“你如今回去,奉事父母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说算命、拆字是下等,就是教馆、作幕,都不是个了局。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光宗耀祖”在马二看来,人一生唯一可以出头的事情就是考中科举,只有这样才能光耀门楣,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别人看轻。
当然书中还提到了诸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等拥有真才实学,却不慕功名富贵,淡泊名利,视金钱地位如粪土的潇洒名士。而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不过把他们都看作是不上进之人,也根本得不到社会的尊重。

二、功成名就受人敬,丰衣足食誉天下

功名富贵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诱惑能够激励着士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举考试,我想我们可以从儒士科举成功前后的人生境遇的对比来分析这一原因。下面以周进为例进行分析。
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蹉跎一生的老童生,只知道死读书,别无是处。六十多岁还只是一个童生,从未进过学,进贡院便嚎哭不止甚至昏死过去,众人见他可怜便出钱给他捐了一个监生资格才得以中举,以后又中了进士。他穷尽半生只为了能够高中,为了扬名立万,为了功成名就,我们可以从周进高中前后的生活条件和人际交往情况的对比中看出他的功成名就的生活是怎样的。
周进在书中的第二回就出场了,书中对他的穿着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一段话足以看出周进生活的凄苦:衣着破烂、身体消瘦、胡子花白。而当周进考中进士后,再看他的穿着:“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从破旧到“辉煌”,这就是衣着的变化,这就是中举前后生活条件的对比。
在吃的方面,周进更显得寒酸,这从王举人和周进的饭菜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掌上灯烛,管家捧上酒饭,鸡鱼论文导读:的确能够给士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评价《儒林外史》中对士人们尤其是那些被评为“腐儒”的人的对科举的执迷,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他们软弱腐朽,但他们不过也是为了追求成功,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样的追求又何必过分讥讽呢?参考文献:金鑫荣.明清讽刺小说研究.凤凰出版
鸭肉,堆满春台。王举人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通过两人不同的饭菜规格,足可见周进的生活贫苦,而我们看当时周进开蒙馆的“工资”,也就不会对他的这样的生活感到奇怪了,“晚间学生家去,把各家贽见拆开来看,只有荀家是一钱银子,另有八分银子代茶;其余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来个钱的,合拢了不勾一个月饭食”
人际交往方面,在第二回中,周进不仅要向梅玖谦卑作揖还受到了梅玖的嘲讽,梅玖的话“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而这样的地位差别到周进考中之后就完全不同了,“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相与。申祥甫听见这事,在薛家集敛了分子,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之前受尽人们的冷落嘲笑,考中之后,不仅丰衣足食,连人际关系也极大的改善了,而且社会地位一下子提高了,全县的人都相与都想要巴结。真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科举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当时社会上对科举的尊崇和追捧以及寒门士人周进和范进考中进士前后的人生境况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士对科举孜孜以求的外部动因。当时社会上把科举当做唯一能够出人头地的路子,而事实上科举的成功也的确能够给士人带来物质上的富足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在评价《儒林外史》中对士人们尤其是那些被评为“腐儒”的人的对科举的执迷,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他们软弱腐朽,但他们不过也是为了追求成功,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样的追求又何必过分讥讽呢?
参考文献:
金鑫荣.明清讽刺小说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7:214.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卧闲草堂评本,岳麓书社2008:第一回3,21,55.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