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分析一九电影《一九四二》真实与现实结论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425 浏览:34932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一九四二》的正式上映,由先前发布的五款预告片所构织成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得普利策奖或成为日军俘虏”“这里的事情主知道吗”“爹啥叫逃荒”,这五个在预告片中的追问,在正片中予以了真实与现实角度的诠释。《一九四二》它的真实,是通过它对那一段历史的拷问,将我们置身于逃荒难民的第一视角去深深感悟它;它的现实,是以镜头所折射出的人性让我们去领略它。
[关键词]《一九四二》;真实;现实
何谓《一九四二》的真实,透过影片中一个个场景,我们能看到在这些追问背后令人灵魂感到颤抖的直接:“一条命,值两块饼干。”“饿死人的年头很多,你问的是哪一年?”何谓《一九四二》的现实,透过影片中事件、人物语言等表现,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它对灾难深刻的启示:“我虽说是个商人,但是比起那些政府官员还是有良心的。”“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在危险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一个比一个不靠谱……”《一九四二》真实与现实,映射出许多令人感到矛盾难以自解的问题,但也正是这种真实与现实的映衬使得它的文化性内涵有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九四二》的真实
真实这个概念与哲学上的真理有着某种性质上的联系,真理性的存在往往在产生或发生之初都会是遭受到种种伪真理的掣肘,而真实同样如此,当今这部《一九四二》的电影中所提出的一些历史性的拷问命题,现多已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它的真实之处正在于此。

(一)《一九四二》的真实性特征

《一九四二》这部灾难性质的影片许多场景令当今的人们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也难以置信。但是它所拷问的很多问题都是建立在丰富的影像、历史素材之上的。从历史上的1942年这个阶段,世界上发生了许许多多重大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等。以这种历史真实事件为切入点来审视影片本身,本就是一种真实性的写照。在当时世界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战争背景之下,人类的生存状态本身就如水中的浮萍。通过巧妙借助于这种世界总体格局的铺垫,再提及到我国河南省发生的饥荒情况,是一种逻辑上的真实性暗示。当然,事实上以当今的眼光来看这段几乎被埋没的历史,它的存在比起历史上同时间更为重大的事件来说,显然是不被重视的,同时也更为当时统治者所刻意回避,甚至于掩盖。《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能够从几个难民之家与当政者的角度同时出发,来从细节之处阐述这段历史,可以说它是以真实灾难经历者——难民与时任阶级统治者——民国政府之间的对比来印证这种具有深层次联系的真实性。

(二)《一九四二》中的真实

《一九四二》预告片中的这五个追问:“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得普利策奖或成为日军俘虏”“这里的事情主知道吗”“爹啥叫逃荒”,意蕴十分深刻。
第一个问题,“河南到底死了多少人”,类似这种问题放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一届政府都是会刻意压制、回避的。这部电影对这种问题的拷问,直接就是一种真实性的追诉。它不在乎种种理由的辩解、不在乎外部的掩盖,一目了然,并将这种问题直接提出来付诸于思考双方。因此,经它提问之后也给予了对方辩解的机会,如影片中当时的河南省省长李培基与总统的对话“死亡人数,政府统计一千六百二十人,实际呢,三百万人”。这种影片中的对话,是对这个拷问的问题的一种客观回答,而究竟具体数字如何还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思考。将真实的场景以时光倒流式的重演,将这些真实情况都推到人们视野当中来,这就是它的一个方面的真实。
第二个问题,“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这种问题实际上是一种现实的抉择、取舍,但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很多阶段都在不断发生重演,它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反映出这种取舍的真实,用笔着重,如:“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这样才能顾全大局……在危险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7ctime.com
苦难时刻,国家、民族、领袖、主义,一个比一个不靠谱。”李培基与入河南军队司令的对话:“饿死灾民还是饿死士兵。”该影片中这种真实性的描写,不仅仅针对该真实存在与否的追诉,实际上它更为深刻的是追求对真实性本源的追诉,无论取舍结果如何,哪一种选择最后所能承担的后果是否能面对当初的“真实”选择。
第三个问题,“得普利策奖或成为日军俘虏”论文导读:
,这个在预告片中所拷问的问题主要是以在华美国记者白修德在灾区河南所经历、所见所闻后做出决定继续前往河南后神父给出的一句忠告。 对于这个问题的拷问,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当时政府的根本真实态度,当白修德险死再次返回到重庆,并辗转见到了时任总统,说出自己在河南经历目睹的实际情况,但总统此时却一口否定他所见到的恶劣境况,而当白修德拿出狗吃人的照片,并发表在《时代周刊》,之后这才动摇了这位政府最高代表的态度——决定拨粮八千万斤。该影片从正面刻画政府中人对待河南救灾态度真实性做了表述,对于老百姓中实际遭灾情况也做了翔实的影像表达,而这两个外国人身份的引入,则是从当时时代旁观者角度反映了这种真实。
第四个问题,“这里的事情主知道吗”是针对生活在中国三十年的美国牧师的一段独白所进行的拷问,“是不是世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主的旨意? ——灾难不是主的旨意,是恶魔的诅咒!”该拷问除了针对政府对救灾中的潜在指责之外,实则上与张涵予所饰演作为难民中的牧师是相呼应的。在张涵予这个角色诸多出场中,在面对着灾难时候体现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灾难时的孤立无援,一种对虚无缥缈执念的追求。在面对一得风寒而死的难民时,他如此唱到:“离家已有一月整,挨饿受冻加上生病,梁东家本是富贵人,没想到死到途中,死的屈来,死得冤,都怪你心中无信念,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眼前……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眼前……埋了吧!”这一段虽然以黑色幽默形式所呈现,但通过这个场景却真实映射出难民表现出的麻木反应,瞎鹿为了一张饼才肯帮忙张涵予这牧师拉二胡给死去的梁东家送行,之后一系列为了一口吃的种种人性的变化,这些都再次从侧面反映出造成难民这种境况的真实原因——孤立无助,为了一口吃的信念可以接受、为了一口吃的贞洁可以不要,这就是这个难民身份牧师所映射出的真实,孤立无助所导致的真实。 第五个问题,“爹啥叫逃荒”这是在影片开始不久的一段瞎鹿的女儿问他的一个简单问题,引起了瞎鹿简短的回答:“没有吃的你愿意饿死?不愿意饿死,出门寻吃的就叫逃荒。”简短的回答却反映出一个简答而至真的道理,那就是对于逃荒的老百姓来说,面对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吃的问题,这也是电影后续情节中所发生的围绕的中心。
《一九四二》的现实
在《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之处就是能够引起人们诸多思考的矛盾之处,这种矛盾之处也正是诸多真实的现实写照。历史上无数的真实早已经湮没在岁月的涡轮之中,同样的是无数的真实也因现实需要而发生了人为的扭曲。《一九四二》电影最有意义之处,就是他所呈现出的现实不是为了扭曲真实而制,而是以一种思考的方式展现,并将这些真实的场景留给观众思考。

(一)小人物多面对的共同现实

影片的开始是以花枝向东家借粮开始,由此展开饥荒即将开始的主题。此时,花枝和东家两类人区别明显,此时在东家嘴里虽然喊着灾荒来了,但实际上他这样的地主阶级并不缺少粮食,还不会像诸多佃户一样即将面临吃的问题。接下来的一场土匪洗劫意外,从此彻底改变了这个东家不愁吃的命运。一场洗劫让他失去了大部分家财,带上满满的一车残余粮食、金钱上路。而此时与周围的那些佃户家庭比起来,他们的环境依然十分优渥。而随着逃荒的历程延伸,他的这种家境每况愈下。在面对日军轰炸混杂在逃荒队伍中撤退的军队时,他丧失了多数粮食和残留的金钱。此时他的命运与佃户已经完全无异,都将面临一个基本的吃的问题。
与原本是财主的东家比起来,一般佃户家庭从逃荒开始已经即将面临这种吃不上的命运。以花枝瞎鹿家庭为代表的佃户,在未遭受日军轰炸队伍的时候口食就已经捉襟见肘,更是出现了瞎鹿卖女儿换五升米的闹剧。这正印证了从开始他女儿的一句“爹啥是逃荒”到他的回答所体现出的现实吃的问题。
在《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除了这些佃户财主之外的小人物,还有一类地位稍高的小人物,那就是以范伟所饰演的老马一角色。这个角色的出论文导读:“告诉他们潼关要是守不住,这个开罗是请我去我也不去了……”这些都是对政府在面对现实国家民族问题中,影片所展现出的真实的现实。与一众小人物考虑的不同,一个政府考虑的不仅是一方百姓的吃食,更多的还要考虑更多人的未来吃食,这个民族的整体吃食,从这种现实角度来看,《一九四二》翔实客观地对时任政府的一种矛盾心态给
现是以政府中的厨子身份存在的,这个人物后来给安排了一个职位“战区军事法庭庭长”,专门负责管理难民队伍。后又经日军的意外轰炸难民队伍,他从此也失去了再次立足的口食,但此时他还不算是难民中的一员。很快,摇身一变,在茫茫多的难民赶到洛阳随之而被驱赶至陕西的途中,他当成了拦路虎,将这些难民再次给打发回河南。时值片尾,他的角色再次转变,为了一口吃食,变成了日军的伙夫。为了吃着并活下去,他目睹了栓柱的被日军残害,为了一口吃食,他吃掉了刀尖上的吃食。
影片中还有许多这类小人物,总之他们在这个灾年所要面对的现实,不是别的,只有一个字“吃”。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吃,现在看来实在不值得一提,但当这种真实情况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所有人都不得不共同面对、挣扎在这一条维持基本生存的死亡分界线上。

(二)国家与政府所面对的共同现实

在面临天灾降临、外族兵祸肆起之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要面对的现实,具体说就是一定时间内政府面对承受的现实选择。在《一九四二》这部影片中,在处理表现政府态度的时候,显得极为客观,以当时政府所要面对强悍的日军来说,为了战争的胜利,甩掉一处需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源于:论文www.7ctime.com
的重灾区,实际上是一个对自身统治、战争胜利都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影片中开始以总统为代表的人都是如此态度,但影片所展现的还不止于此,在后来因白修德文章而拨发的八千万斤军粮,而说出的那一段话:“如果是在北伐时期该多好啊,一呼百应,那时候我站在百姓中,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顾虑了……”以及后来类似于忏悔的那句话:“告诉他们潼关要是守不住,这个开罗是请我去我也不去了……”这些都是对政府在面对现实国家民族问题中,影片所展现出的真实的现实。
与一众小人物考虑的不同,一个政府考虑的不仅是一方百姓的吃食,更多的还要考虑更多人的未来吃食,这个民族的整体吃食,从这种现实角度来看,《一九四二》翔实客观地对时任政府的一种矛盾心态给予了展示。
看一个人、一件事不应该片面评价其好与坏、得与失,正如《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中所反映出的真实与现实,真实的情况就是众多难民孤立无援地饿死在路上与时任政府是脱不开关系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时任政府在历史的环境下做出相对理性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不能以功过单纯论之。同时,这部影片,对于人性的真实、现实也给予了观者一定思考空间,就如花枝这个人物,虽然在路上饥饿之下说出“我陪你睡你给我饼干”这种话,但是在最后实在弹尽粮绝之下,为了子女活下去,宁愿改嫁出卖自己,换回几升米回来。这种在极端条件下所激发出的在很多人眼里的“劣性”它固然是现实存在的,但人性的闪光一面更是真实的,那以自己肉体换回的几升米足以说明一切。
[参考文献]
陈强.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政治转型[J].电影文学,2011(20).
于滨.浅谈中国本土电影的民族性[J].电影文学,2011(03).
[3]熊伟.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对历史文本的烙印与塑造[J].电影文学,2012(10).
[作者简介]程琳(1980— ),女,吉林德惠人,硕士,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