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马克思马克思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微生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73 浏览:21428
论文导读:名义来维护该群体的阶级利益,所以‘小农’并不能代表自己,甚至要其他阶级或群体来代表他们。这个阶级或群体一定要是小农群体的主宰,并且是高高俯视他们的权威,是不拘约束的政府权力,这种政府权力得以保护‘小农’不再受其他阶级或群体的侵犯,并且从上面赐予他们阳光和雨水”678。在分析农民问题时,这是被无数学者争相引用的
摘 要: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文章中,详细剖析了1848-1851年法国的阶级斗争。在该部著作中,马克思全面运用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细致分析了这场庞大的历史事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中,马克思对农民这个特殊阶级的分析,即使篇幅不长,但却十分准确透彻,其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国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法国小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1002-2589(2013)21-0071-02
“小农的人数众多,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致相同,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发生多样的关系”。“小农群体不能以自身的名义来维护该群体的阶级利益,所以‘小农’并不能代表自己,甚至要其他阶级或群体来代表他们。这个阶级或群体一定要是小农群体的主宰,并且是高高俯视他们的权威,是不拘约束的政府权力,这种政府权力得以保护‘小农’不再受其他阶级或群体的侵犯,并且从上面赐予他们阳光和雨水”678。在分析农民问题时,这是被无数学者争相引用的一段话。这段话出自《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然而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对农民问题的分析绝不仅仅通过这段话就可以完整表达,马克思在文章中运用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农民”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阶级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农民地位、特征的分析

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马克思详细剖析了1848年至1851年间在法兰西共和国爆发的那场阶级斗争。在这场风云变幻的斗争中,无论是以金融贵族为代表的奥尔良王朝派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共和派,还是以大土地所有者为代表的王朝派,甚至以小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山岳党,都开始了一场群雄角逐的战斗,但是,这些优势明显的阶级并未最终站上历史舞台上,相反,都只是昙花一现。反观最后斗争的结果却是那个“不被赏识而被全世界当作傻瓜的天才”、“流氓无产阶级的领袖”路易·波拿巴魔术般地蹿上历史舞台,成为主宰历史的“主角”,当选总统,继而发动政变,建立军事政府。这看似惊人的历史结果却有其必然性的合理解释。
在这里,马克思用他独到的视野,不仅局限在政治舞台,而是从法国社会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出发,不是局限在热闹的城市而是扩展到整个农村,继而,他首先揭开了路易·波拿巴“胜利”的谜底。即从法国农民的状况中找到答案。

(一)法国小农的阶级特征

马克思一方面分析了小农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在文中分析道:“小农的人数众多,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致相同,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发生多样的关系。”677另一方面也关注了在资本主义的爪牙下,农民自身很难取得阶级胜利,他们生产所用的场所,即小块土地,是不容许他们在耕作时采用分工合作的,因而就不能产生多种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更加不能产生丰富、繁多的社会关系;而小土地所有制最基本的特点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便被不断分割,耕作的土地越来越分散,农民的收入则越来越少。
正是基于以上特点的分析,马克思将法国小农的阶级特征概括为:经济上,他们尚算是一个阶级,但是在政治上,他们不属于阶级。马克思还指出:超过数百万的家庭在生产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上并不相同且互相敌对,这一切最主要是取决于家庭的实际经济条件。所以,小农群体在经济上,他们尚属是一个阶级,但是,小农群体内部的彼此之间只有“土地”这一根纽带,小农们在利益共同性基础之上并不能产生共同关系,即不能形成任何形式的政治组织,所以,从政治角度出发,小农们又尚且不能称为阶级。因此,小农们并不能够以自身的名义去捍卫自身群体的阶级利益。

(二)法国小农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摘自: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根据小农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特征,马克思分析了小农群体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出了“小农群体的政治行为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即外显为专制统治。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这种行为现象产生的可能性。由于小农阶级在经济上尚属一个阶级,小农的人数众多,但是由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致相同。这样,法兰西的广大人民群众,便成为由众多同名数相加而成的群体,犹如很多单位马铃薯所构成的一整袋马铃薯。马克思还从其他角度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论文导读:
必然性:认为小农在政治上并没有形成阶级,“小农群体不能以自身的名义来维护该群体的阶级利益,所以‘小农’并不能代表自己,甚至要其他阶级或群体来代表他们。这个阶级或群体一定要是小农群体的主宰,并且是高高俯视他们的权威,是不拘约束的政府权力,这种政府权力得以保护‘小农’不再受其他阶级或群体的侵犯,并且从上面赐予他们阳光和雨水。”
马克思在分析路易·波拿巴登上历史舞台这一事件时,首先把眼光深入到社会经济基础中,提纲挈领地把握了小土地所有制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继而在详细的分析过程中,从小农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小农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特征,最后得出令人折服的结论。显而易见,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贯穿其中的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种分析方式逻辑准确、严密,显示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力量。

二、《雾月十八》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揭示

《雾月十八》将小农问题同路易·波拿巴登上政治舞台联合起来,并且把小农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得出了农民阶级在经济上是一个阶级,但是在政治上并不能算是一个阶级,进而得出了农民阶级不能独立革命,也不能领导革命,而是要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一步一步走向革命的胜利和自身阶级的解放。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农民问题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马克思在农民群体问题的态度上处在一个矛盾的变化过程中。这就是说农民阶级将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同盟者。中国革命中的农民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特定积极作用的阶级群体。“中国领导下的武装革命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609在中国,“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对此,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和《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两篇著作中,分析了农民阶级构成和潜在的革命动力。在当时的文章中,提出了“半无产阶级”,指的是半自耕农和贫农,他还指出,“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3]6 马克思对待农民问题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农民阶级自身也发生着变化,农民对待社会发展的态度也处在不断变化中。这就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农民问题。不断结合新实际、新情况对农民开展教育。

(二)为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一文中曾经这样提到过“小农群体不能以自身的名义来维护该群体的阶级利益,所以‘小农’并不能代表自己,甚至要其他阶级或群体来代表他们。这个阶级或群体一定要是小农群体的主宰,并且是高高俯视他们的权威,是不拘约束的政府权力,这种政府权力得以保护‘小农’不再受其他阶级或群体的侵犯,并且从上面赐予他们阳光和雨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农民阶级。毫无疑问,这段话为后来的“灌输”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灌输理论在广泛意义上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意识和政治觉悟的学说,灌输理论是坚持从思想上建党、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方针、任务、作用、原则、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曾经对灌输理论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4]317工人群众自己尚不可能在他们运动中构建出独立的思想体系。

三、《雾月十八》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雾月十八》一文虽然讲述了150年前法国小农阶级的状况,但是其文中分析农民阶级的思路和方法却至今闪耀着光辉,对于我们分析中国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避免“小块土地”产生的负面论文导读: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说明农民必须靠外力来教育,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唤起农民阶级的主动性,教育他们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力图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化,使农民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

5.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

小农心理
由于农民人数众多,他们的目的是要回到旧的封建制下的小农经济制度,而不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小农阶级既缺乏无产阶级的组织和纪律,也缺乏现代社会所需的意识、集体意识,并且小农总是迷恋于他们的小土地所有制下的生产与生活。小农阶级的阶级特征就决定了他们自身的狭隘性,缺乏对自身阶级地位的主体性意识,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权威政治心理。这才给了路易·波拿巴可乘之机。
马克思对法国小农经济的分析,也为我国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推进社会心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经济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体。伴随着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面对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农民心理的变化,及当代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仍占主导的事实,小农意识在中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很显然,这样的小农意识是不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发展的,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参政程度,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开拓新思路、开创新方法;将农民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

从《雾月十八》中马克思关于农民阶级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阶级在本质上是“自在阶级”,自在阶级的阶级觉悟不高,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政党组织,对社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革命的斗争限于个别的局部的状态自发地进行。斗争中所要求的也都限于经济方面,没有觉悟到自身当作一个阶级来斗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更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说明农民必须靠外力来教育,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唤起农民阶级的主动性,教育他们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力图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由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化,使农民阶级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何丽野.马克思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