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对策新媒体传播道德失范现象及策略大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03 浏览:121879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新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内容更加广泛,传播效果更加突出。但是由于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使,导致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愈加明显,我们要对新媒体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重新定位和思考,并提出措施以达到道德示范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 道德失范 道德示范

一、传播主体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主体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而新媒体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因为新媒体的参与性高,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都可以成为传播主体。

1、新媒体从业人员

新媒体从业人员主要是编辑和记者,尤其是网络编辑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网络编辑的需求量还在不断上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2012年年底,我国网站数量达268万个,若以每个网站有5个编辑的数量来计算,就具有1340万人庞大编辑群体。所以网络编辑在新媒体从业人员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新媒体的从业人员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相对稳定,组织意识和业务素质较高。而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范围较广,有门户网站、传统媒体自办网站的从业人员,也有手机报、电子书、电子期刊的从业人员,还有视听音像方面的从业人员等等,种类多样,相对分散。新媒体从业人员作为传播主体,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一般大众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采集发布更加简单和自由,使得一般大众能够参与信息制作,并通过博客、微博、播客、论坛、个人网站等各类平台发布信息。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源于:论文集www.7ctime.com
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由此可见,一般大众在新媒体传播中也可以作为传播主体,并且数量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传播内容

1、报道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是指内容本身不真实,传播者有意报道进行炒作,或者不进行考证使不实信息的传播更加泛滥。在新媒体传播中虚假信息报道严重,特别是网络信息发布平台,信息量大,信息发布相对自由,网络监管滞后,导致大量谣言存在,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期间,不少关于考生丢失准考证的信息发布在微博中,这类信息有具体的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考场位置,使人们看到之后误以为真,疯狂转载,后被证实为虚假信息。

2、发布垃圾信息

新媒体会有人发布很多垃圾信息,它们无孔不入,并且强制人们接受和观看。人们经常在网站中看到与主题无关的各类垃圾信息,手机中也会收到不少垃圾短息,有时候还必须等到浏览完毕之后才能关闭网页或。

3、传播暴力等信息

一些新媒体为了提高受众点击率,肆意发布有关暴力、、欺诈、犯罪等信息,或者使用暗示性词语让人浮想联翩,其行为低俗恶劣,严重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这类信息不仅出现在与之相关的网站中,而且出现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浮动窗口、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图片等不同形式中。

4、引发新闻侵权问题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侵权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在新媒体传播中,新闻侵权现象更加突出。新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网络编辑每天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转载、摘录其他网站或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如果没有经过允许而将有关内容照搬照抄,将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这一现象在网络传播中已经非常普遍。①另外,还有一些从业人员对信息不进行核实,对个人隐私不进行保护,都可能引发新闻侵权问题。

三、传播效果

1、影响新媒体的行业形象

大量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遍布在新媒体中,使人们对新媒体的印象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的行业形象。这不仅是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的问题,而且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受众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既严重依赖于互联网,但是又对互联网的内容和安全问题严重不信赖。

2、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一些不实信息的发布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必须在海量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需要的信息中还需要论文导读:(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媒介素养、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传统媒体较低,因为如今的新媒体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竞争规范和监督机制,对新媒体自身的道德水准尚未建立成熟的管理机制,信息发布的把关技术和机制也不够完善。新媒体互动式的交流可隐匿信息传播者的身份
反复证实信息的可信度,这个过程轻则耗费时间和经历,重则引发焦躁、郁闷、不安等负面情绪。另外一些炒作、诽谤、欺诈、犯罪的信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甚至社会稳定。

3、影响社会价值观

新媒体发布的虚假报道,展现的暴力信息,宣扬的利益追求,会使社会价值观偏离。一些传播者无视法律和道德,社会责任感缺失,发布有偿新闻,趋从商业主义,崇尚拜金主义,更不利于社会和谐。

四、从道德失范到道德示范

1、道德失范的成因

新媒体传播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史密斯指出,意识形态就是嵌入机构中的程序——无论表现为自反性和指称性,表现为客观化,表现为对生活世界的影响和参与,或者表现为对脆弱的经验的建构——所有这些解释都把意识形态看成一种回避知识的手段。②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在新媒体传播中,就阻碍了质询精神,因为社会环境为传播的参与者设定了框架,阻碍了人们对事实真相的探索,阻碍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分析。新媒体传播具有社会性的特点,使得新媒体与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政治与经济环境,对道德的影响很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开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经济利益为诉求,所以必然会影响到新媒体传播者的思想和行为。
(2)法律法规不完善。道德具有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力。目前我国新媒体从业人员依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和《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道德规范和规定条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如果从外在强制力来讲,我国关于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有所欠缺,许多问题都无法提出相应的法律依据和解决方案。比如,2009年底电视台对手机黄毒泛滥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报道,发现了网站监管存在的真空,网站注册管理的混乱,电信企业和SP运营商唯利是图,为暴利对贩黄的WAP网站放任自流,甚至组成利益链条等一系列问题。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媒介素养、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于传统媒体较低,因为如今的新媒体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竞争规范和监督机制,对新媒体自身的道德水准尚未建立成熟的管理机制,信息发布的把关技术和机制也不够完善。新媒体互动式的交流可隐匿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一些传播者甚至无视道德和法律,隐匿真实身份,利用新媒体开展非法活动。③。

2、道德示范诉求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示范是以道德为准则的模范行为,在信仰缺失和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道德示范来律人和自律。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带来的道德失范,既有损社会和人民的利益,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新媒体传播的覆盖面,普及度和社会性,要求新媒体承担道德示范的责任和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义务。
(1)完善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比较宽泛,也不够健全,针对性差,当面临信息采集、编辑、传播、出版、个人隐私、名誉等各类问题时,无法满足受众需求。所以无论是道德约束,还是法律制约,我国都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制建设的功绩。单就互联网方面,相关的新闻传播法规就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条例》、《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
(2)加强媒体自律。媒体自律可以分为媒体行业自律和媒体从业人员自律两个方面。媒体行业自律突出表现为新闻自律组织。在西方,这类组织或称为新闻道德委员会,或称为新闻评议会,或称为荣誉法庭,或称为新闻记者协会等等,比如英国的新闻委员会和日本的新闻记者协会。我国也有新闻记者协会,但它的功能仅限于服务和公关,对其单位的行为几乎不具有约束力和权威性。④新媒体在加强行业自律以及从业人员自律论文导读: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②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③彭颜红,《如何有效防止新媒体道德失范》.《传媒》,2011(2)④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⑤周鸿书:《新闻学论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
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新媒体从业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3)提高监督意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要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将其有效运用于社会管理中,并发动群众监督。公众既是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也是监督者。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也要提高监督意识,发挥监督作用。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总有些不道德的事件和问题发生。诸如:见死不救、老人、损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等。新闻媒介要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用各种新闻作品和新闻手段,进行批评教育实行道德舆论监督,促其改正错误,以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秩序,推动社会道德建设。⑤
【本文为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新闻传播学专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7jyxm210)阶段性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①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②[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③彭颜红,《如何有效防止新媒体道德失范》[J].《传媒》,2011(2)
④程世寿、胡继明:《新闻社会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⑤周鸿书:《新闻学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