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述临摹浅析书法临摹“临”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30 浏览:70279
论文导读:
【摘要】对“临摹”一词中“临”字的定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张迁碑》为例,分析古今书家临写同一法帖同一字却有多种风格的原因,重点说明“临写”是对法帖的再加工,参杂着书者对于法帖的个人见解,从而探究书者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更好的临写法帖的方法。
【关键词】临摹;临习;张迁碑
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65-01
清代学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临摹用工,是书学之大要。”由此可知,临摹在书法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是创作的必经之路。所谓“临摹”就是临习与摹写相结合的过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摹,谓之薄纸覆古贴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简而言之,就是在字帖上蒙透明纸,谓以薄纸覆字帖上依其笔画摹写
“临”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对着画模仿学习。如:临帖,临写。”黄伯思《东观余论》曰:“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临帖在书法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将眼中所看之字化为心中所想之字,再通过手中之笔表现出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者往往将字的形象做了自我的认识和加工,因此通过手表象出来的具象的书法作品往往带有作者较为强烈的主观意识,蕴藏着作者的情感、经验积累和学识涵养。《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每位书者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临的作品也或多或少的有所区别。
以汉碑中粗犷雄浑的代表之作——《张迁碑》为例,《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这样评价此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而梁章钜却在《枕经堂金石书画提拨》中评价此碑为“雄浑朴茂”“碑额屈曲填满”。单单从这两位古代学者对于《张迁碑》的评价就可知每个人对于同一碑刻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而所临写出的作品不仅通过大脑理解的加工,又通过手持毛笔的在加工,那么临写出的《张迁碑》作品的变化和多样性可见一斑。清朝及近现代社会有许多书法名家都临写过他们心目中的这块汉代名碑,如清代人称书艺双绝的尹秉绶、东洲居士何绍基、以及现代社会书协会员、过奖得主周俊杰和王增军。
由上述表格中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五位书法家对《张迁碑》的临写各不相同。王增军、尹秉绶和王增军的风格较为类似,属于平整、方正、厚重一路的。但是王增军的中宫收得比较紧,且字多向左倾斜,追求笔画与直面的摩擦力,笔画边缘不是很光滑,使人感觉苍劲有力。而尹秉绶的字更为平稳、端正、厚重,墨色浓且润,有一种一丝不苟、平淡中却悠然自得的情怀。何绍基与何应辉属于一种风格,追求一种变化多端、丰富多姿、对比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何绍基的字形长,笔画追求一种金石味道,提按变化特别明显。何应辉也着重在笔画上下功夫,他的笔画大体是一种自然美的流露,没有刻意追求特别平直的效果,而是手随毛笔而运动,毛笔是主导,因此线条在不经意间有一些轻微的扭动和弯曲,比较稚拙不做作。例如“震”这个字有六个横的罗列,每个横的方向、长短、粗细都不相同,让人驻足观赏,细细琢磨。
清朱和羹在其《临池心解》中这样论述:“临书异于摹书,盖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与其同时代的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说道:“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己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屈拙而自拙也。又若高会酬醉,时客挥毫,与闲窗自怡,兴到笔随,其乖合亦复迥别。欲除此弊,故在平时用功多谢,或于临时应酬,多尽数纸,则腕欲熟,神愈闲,心空笔脱,指与物化矣。纵之,凡事有人则天不全,不可不知。”每个人对于每本字帖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脑海中对此法帖形成的印象进而不同。但是脑海中的印象和手中的毛笔所书写出的效果是否相同,就在于心手合

一、多加练习,挥洒自如了。

临摹的“临”多强调个人对于法帖的认识,是一个在加工的过程,目的是将古人的笔意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仅仅是在《张迁碑》的临习上,每个人的临写都不尽相同,对于其他法帖也是如此。再临习过程中要讲究自己的个性体现,不要刻板的追求一味的相像。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孰能生巧,将心中领会到的与手中的毛笔相结合,用毛笔论文导读:表现心中所想,这样才能达到临写的高境界。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上一页12
表现心中所想,这样才能达到临写的高境界。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