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蛋白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蛋白质组学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625 浏览:85185
论文导读:β-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下调1.91倍(P<0.005);(4)簇集蛋白:表达下调2.16倍(P<0.005);(5)甲状腺转运球蛋白:表达下调1.79倍(P<0.005);(6)腓骨蛋白-1:表达下调1.5倍(P<0.005);(7)巢蛋白-2:表达下调1.72倍(P<0.005)。结论:(1)本实验结果提示,MS患者脑脊液中有着7种差别表达蛋白质,推测它们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了MS的发生和进展
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常见的从反复发作的中枢神经体系脱髓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特点是血管周围炎性病变,髓鞘破坏,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少突胶质细胞和轴索损伤,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为了探讨MS的分子机制,需要首先确定该疾病发生的蛋白质标志物,以而进一步明确MS发病、自身修复等机制。目的:本实验采取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研究MS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中差别表达的蛋白质,旨在寻找与MS密切相关的疾病特异性蛋白(Disease-specificproteins, DSPs),以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改进预后、寻找药物靶标提供新的论述依据。办法:实验分为两组:疾病组(MS组)和对照组(Control组),运用荧光差别双向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通过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探讨办法对MS患者C进行整体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组患者C中有着7种差别蛋白:(1)载脂蛋白A-I:表达上调1.83倍(P<0.005);(2)载脂蛋白E:表达下调2.37倍(P<0.005);(3)β-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下调1.91倍(P<0.005);(4)簇集蛋白:表达下调2.16倍(P<0.005);(5)甲状腺转运球蛋白:表达下调1.79倍(P<0.005);(6)腓骨蛋白-1:表达下调1.5倍(P<0.005);(7)巢蛋白-2:表达下调1.72倍(P<0.005)。结论:(1)本实验结果提示,MS患者脑脊液中有着7种差别表达蛋白质,推测它们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了MS的发生和进展。(2)本实验探讨首次发现腓骨蛋白-1和巢蛋白-2在MS患者C中表达下调。关键词:MS论文脑脊液论文蛋白质组学论文腓骨蛋白-1(FBLN-1)论文巢蛋白-2(NID-2)论文载脂蛋白A-I(ApoA-I)论文载脂蛋白E(ApoE)论文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论文簇集蛋白(CLU)论文甲状腺转运球蛋白(TTR)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从关系人员哦。前言4-5
中文摘要5-6
Abstract6-15
第1章 绪论15-16
第2章 综述16-24

2.1 差别蛋白质组学的概念16-17

2.2 差别蛋白质组学技术17-19

2.1 蛋白质分离技术17-18

2.2 蛋白质鉴定技术18-19

2.3 生物信息学19

2.3 多发性硬化的蛋白质组学探讨19-24

2.3.1 多发性硬化体液蛋白质组学探讨20-22

2.3.2 脑组织蛋白质组学探讨22-23

2.3.3 亚细胞的蛋白质组学23-24

第3章 材料与办法24-35

3.1 实验器材24-29

3.

1.1 实验仪器24

3.

1.2 实验试剂24-25

3.

1.3 试剂配制25-29

3.2 实验办法29-35
3.

2.1 实验分组标准29

3.

2.2 C 样品采集29-30

3.

2.3 C 样品制备30

3.

2.4 测定 pH 值30

3.

2.5 荧光标记30-31

3.

2.6 脑脊液蛋白质的差别凝胶双向电泳31-33

3.

2.7 凝胶图像扫描33

3.

2.8 DeCyder 全自动软件分析33

3.

2.9 制备胶电泳33

3.

2.10 差别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33-35

第4章 结果35-44

4.1 差别蛋白质 ApoA-I 表达结果37

4.2 差别蛋白质 TTR 表达结果37-38

4.3 差别蛋白质 ApoE 表达结果38

4.4 差别蛋白质 CLU 表达结果38-39

4.5 差别蛋白质 FBLN-1 表达结果39

4.6 差别蛋白质 NID-2 表达结果39-40

4.7 差别蛋白质β-APP 表达结果40

4.8 差别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结果40-44

第5章 讨论44-54

5.1 ApoA-I 的意义44-45

5.2 ApoE 的意义45-47

5.3 CLU 的意义47-48

5.4 β-APP 的意义48-50

5.5 NID-2 的意义50-51

5.6 FBLN-1 的意义51-52

5.7 TTR 的意义52-53

5.8 展望53-54

第6章 结论54-55
参考文献55-64
作者介绍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4-65
致谢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