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393 浏览:82865
论文导读:求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美;文天祥不在高官厚禄面前屈膝是美;鲁迅的一身傲骨是美;朱自清的不吃美国救济粮是美,美无处不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讴歌了我国现代科学家对人类文明所做的杰出贡献;《谁是最可爱的人》用一个个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志愿军的保家卫国业绩;《
所谓“人格”,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谈到培养目标时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老先生这里说的“真人”是指说真话,求真知,办真事,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也是指人格健康完善的人。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具体文章内容,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将课文内容广泛拓宽,涉及自然、社会,关注自我、亲情、友情、人生等方面。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的优势进行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人格培养呢?

一、用语文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潜移默化学生的人格发展方向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受学生欢迎,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www.7ctime.com
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二、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人格因素进行人格培养

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文学即人学。教师授课时不仅要从文学的角度去讲授作品,还应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者精心挑选了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如《庄子》、《论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使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伤仲永》一文不应只是哀伤一个天才的堕折,换来学生数声叹息,还应让学生在叹息声中换位思考,引以为鉴,让他们深刻领会浮躁的心态与勤奋踏实的作风在人生中的正反面作用。《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的诚信,《戴震难师》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等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无疑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当然,作品中也会有些人格丑陋的、不能去肯定的成分,给学生提供了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去分辨,坚决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三、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能够为审美教育提供便利条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美;文天祥不在高官厚禄面前屈膝是美;鲁迅的一身傲骨是美;朱自清的不吃美国救济粮是美,美无处不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讴歌了我国现代科学家对人类文明所做的杰出贡献;《谁是最可爱的人》用一个个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志愿军的保家卫国业绩;《最后一课》、《木兰诗》、《散步》等课文都是人性的赞美诗。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例如: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四、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土。在我们的教学中,通过有限的几本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又有多少呢?这些知识可以使他们面对未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有限的几节课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们要学的东西却是无限的,这一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表现尤为明显。课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应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应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将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扩展和加深,让语文成为一池活水。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去发现真善美,去揭露假丑恶。例如:针对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成人感”明显增强,喜好与别人辩论,爱“顶牛”,一般不希望教师与家长对自己过多干涉的特点,为了沟通孩子和家长的情感,可以开展三八节“给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学生写完随笔后先拿给妈妈看,等妈妈批注意见后再交上来。圣诞节,可以举办一个隆重而盛大的圣诞晚会,邀请所有的家长和任课老师参与,让学生和家长一齐参与节目与游戏,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善于沟通的品质。让语文走进家庭论文导读:看电视、接待客人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诸如文学社团、校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节等都是很好的阵地。在参与中认真分析、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语文学习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旅游、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
,通过广播、看报、看电视、接待客人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诸如文学社团、校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节等都是很好的阵地。在参与中认真分析、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语文学习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旅游、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善的乐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待他人。通过活动不仅能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健康的人格将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读、写、背,而是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的大语文。在开放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