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俗文学丛刊》收录昆曲剧本《琴挑》及《偷诗》叙录-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11 浏览:22051
论文导读:2”字样(凡偶数页页码格式皆与此同),由此可得知,此本属于昆曲剧本。自三百二十三页起至三百三十四页止,则是正文部分。在此需要对《俗文学丛刊》稍作说明:《俗文学丛刊》是由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辑并由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于中华民国九十年十月出版的一套
摘要:“琴挑”与“偷诗”是陈妙常与潘必正爱情故事发展当中十分重要的段落,至今还以各种形式广泛流传。《俗文学丛刊》选收曲本属民间抄本,这里从版本形态、内容梗概、故事源流、文学价值四个方面对它们进行整理、呈现,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剧本相关研究进程,也有助于了解俗文化,探求俗文学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版本内容源流价值
一.版本形态
《琴挑》,清末民初抄本,抄者不详。竖排抄录,每竖排十九到二十四个字不等,每页五排,共十一页,字迹工整。
此抄本收录于《俗文学丛刊》第八十册三百二十一至三百三十四页。三百二十一页左上角位置竖排写有题目——“琴挑(二)”;左下角“俗文學叢刊”这几个字用长方框框起,后面是“080-321/戯劇”字样(凡奇数页页码格式皆与此同)。三百二十二页页面左侧写有“琹调”二字;右下角是“崑曲/080-322”字样(凡偶数页页码格式皆与此同),由此可得知,此本属于昆曲剧本。自三百二十三页起至三百三十四页止,则是正文部分。
在此需要对《俗文学丛刊》稍作说明:《俗文学丛刊》是由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俗文学丛刊编辑小组编辑并由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于中华民国九十年十月出版的一套大型丛书,刊行台湾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所藏俗文学资料,拟分戏剧、说唱、杂曲、杂耍、徒歌、杂著六个部分,共收集资料多达一万二千余件,目前已刊行五百册,以后将继续逐年依次刊行。
此处所选《琴挑》这一剧本,对于表演者而言,应用起来应该是得心应手,不仅字迹工稳,排列整齐,且有二十二处旁注,分别写于正文所要标注的文字的左侧,字号小于正文文字。其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注明某字需要发什么音或为什么发某个音,如注“唱某(字)”、“唱某(字)也可”、“说某(字)”或“唱某某就如何”;另一类是注明某处若是其他字词也可以,如注“某(字)也可”、“……也可”、“添……也可”。这样就给演唱者提供了很多提示,使得唱腔更加精准到位,说辞更具有灵活性,不必太过拘泥。
而对于读者而言,接受起来也应该没有困难,原因在于:首先,文字书写清楚,虽然有约三十个俗字以及多处别字(在整理本中皆已以页下作注方式注明),但与正确字形皆相去不远,基本不会造成障碍;其次,文中运用典故处不多且不艰深,多是十分著名的或者是传说中的人、事,不会有碍理解剧本整体内容。只是正文当中文字左侧多处有“”这一标识,不解何意。
《偷诗》(陈妙常脚本),清末民初抄本,抄者不详。竖排抄录,每竖排二十至二十五个字不等,每页八排,共四页半。此抄本收录于《俗文学丛刊》第八十册四百三十五至四百三十九页,题目为“偷诗”,属于昆曲剧本,页码形式与上面描述的《琴挑》剧本的页码形式相同。
这一剧本相对《琴挑》来讲则显潦草,有涂抹,个别语气词不易辨识,而且有些话不是陈妙常所说也没有加以标示,但总体不影响阅读。
二.内容提要
《琴挑》这一剧本共涉及两个人物,即一“生”——潘必正和一“旦”——陈妙常。
故事发生在夜晚,月色浓郁,云淡风轻。书生潘必正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7ctime.com
孤枕难眠,颇觉烦闷,遂决定到白云楼下走走;而此时妙常也因连日繁杂之事缠身许久没有摆弄那琴弦,便趁着这夜色弹起了曲子,以寄幽情。
潘生听得此琴声被其吸引,不知不觉寻着它来到妙常抚琴处,吓了妙常一跳。二人各自说明了一下原因,几句客套之后,就互相切磋起琴艺。潘生一曲《雉朝飞》似含挑逗,妙常一曲《广寒游》孤另难掩,潘生借此意图挑破妙常的真实心境,不料惹恼了妙常,认为他说话狂妄、春意昭彰,潘生连忙道歉,乃请辞。这时,妙常一句“岂无春意恋尘凡”心意初显,待潘生借灯她便又着恼。
潘生躲在一旁,听见妙常自道外冷内热、凡心萌动的实情,也发出“早成就少年秦晋”的感慨后回去了。
《偷诗》则记载了妙常的独白及唱词,结合《俗文学丛刊》第八十册四百四十三至四百四十八页所收录的潘必正脚本大致可了解故事首末。
妙常开头就诉出见了潘郎之后的心理变化,又想见自己出家原非本心,不知如何是好,便写下一词排遣心意,词中尽表孤寂之情、凡心难咽之感,而后又唱发对青春易逝之感伤。
潘郎无聊,又来到白云楼下散步,悄入妙常房间,“偷”得妙常所写之词,遂窥见妙常心意。
妙常又是一惊,闪得个魂飞魄散,唱到“倦体轻盈,倩谁扶起”之时,潘生搭腔要扶,妙常怒。潘生唱出妙常所写之词之心意,妙常听其言观其色心自生疑,见他在看什么,才得知方才所写之词竟落潘郎手中,又怒,想将词要回,声称若不还词则要将潘郎当贼论,而实际上此时妙常心意已暴露无遗,遮掩不得。
于是,二人互表真心,恋恋不舍。妙常特意看了看外面,确定没人,才叫潘郎离去。
三.故事源流
关于潘、陈故事的原型,学界小有争议,看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此故事来源于《古今女史》中一段十分简略的记载:“宋女贞观尼陈妙常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贞观,见妙常,以词挑之,妙常亦以词为拒。词载《名媛玑囊》。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情洽,潘密告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另一种则认为此故事来源于元明杂剧无名氏所撰《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虽然杂剧所表现内容较《古今女史》中的记载丰富得多,这点显而易见,但将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现存此剧版本时间与《古今女史》现存刻本时间相对照,加之《古今女史》现已罕见等原因,笔者还是倾向于后者。
除明?赵世杰《古今女史》外,明?冯梦龙《情史》、清?张宗橚《词林纪事》、清?徐釚《词苑丛谈》、清?雷琳等《渔矶漫抄》、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均有简要记载。
杂剧之后,以“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为题材的话本小说随之出现,如《燕居笔记》中收有《张于湖宿女贞观》话本,《国色天香》中也有小说《张于湖传》。此类作品格调偏低,渗透了小市民阶层的低级趣味,使得潘、陈二人之间的美好爱情大打折扣,但其情节的曲折变化则为后来高濂构思《玉簪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不少启示。源于:7彩论文网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