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品德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人文教育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47 浏览:132598
论文导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关键词]品德 社会 人文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就是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一个完整实在的人。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讲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为核心。它包括一种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的体验。通俗来讲,就是人的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体现。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对一个人来讲是何等的重要,它使人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一切,重新审视自己,关注自己的一切变化,并努力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可以说人文精神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材资源,以人的人性完善为最高教学目标,体现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让儿童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交际合作、学会生存,使每个人都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而社会关系、社会活动正是依赖语言才得以体现、运转、展开。所以说人与社会不可分离。

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人文性,就是指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成长、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由于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人文性,它的教学也就具有了人文性。品德与社会教学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人,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学中必须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人文化改造,培育学生自尊、自主、自立的有独特个性,培养有完善人格、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三、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成长的过程。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场,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的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多样性,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在特征。教师以关注社会,关注整体人类的博大胸怀,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场所。

(一)学会反思,认识自我

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与习惯不是先天就有,而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课堂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生自我反思的方法,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从而培养反思力。比如《我有一把金钥匙》,把课文中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反思,知道学什么本领都要有有耐心,肯下苦工夫。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使自我教育的愿望成为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需要。

(二)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7ctime.com
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首先,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对于教材内容来说,由于生活经验差别极大,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认识实践。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论文导读:、感悟和体验,在体验中也有熏陶与感悟,只有把各种人文因素在课堂中优化组合,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体验熏陶,才能构建、内化,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沐浴着人文关怀的阳光,使之茁壮成长。(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新华小学)
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比如《今天我进步了吗》这一课,根据他们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不同,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就会乐意地、自觉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这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十分有利。在学习《我爱我的家人》时,我建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学习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都十分自觉的进行了准备工作,汇报时都用不同形式的表演表达了对家人的爱,比如小品,朗诵,诗歌等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展现个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品德与社会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常识,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品德与社会所载负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内涵是寓于教材之中的,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建构。但这种建构的途径是复杂的、多元的,暗示中有熏陶、感悟和体验,在体验中也有熏陶与感悟,只有把各种人文因素在课堂中优化组合,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体验熏陶,才能构建、内化,让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沐浴着人文关怀的阳光,使之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