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粤博历史文化展三大特色解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38 浏览:15117
论文导读:
摘要:“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基本陈列之一,充分体现了南粤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文章从筹展人员的角度,详细解析了展览集中表现的广东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海洋文化特色、本土民俗特色以及近代名人特色。
关键词:广东历史文化展;海洋文化;本土民俗;近代名人
2010年5月18日,坐落乎广东广州珠江之畔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简称“粤博”)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投资将近9亿元。粤博新馆具有独特的建筑构造,方正的外形中兼具凹凸与层次,就像一个“盛满珍品的宝盒”,刚落成便获得了“月光宝盒”的美誉,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粤博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如今从文明路215号的旧馆搬到珠江之畔的新馆,馆内陈列展览也随之焕然一新。目前馆内常设历史、自然、艺术三大基本陈列。其中“广东历史文化陈列”位于四楼,展厅面积4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来张。展览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通过文物、照片、油画、雕塑、模型、多媒体、复原场景等丰富的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观众展示了广东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变迁。其中长达四十米的猪德龙舟、被誉为“珠江上河图”的目前国内最大的广州外销油画、迄今发现的国内唯一一张广州外销壁纸、雕工精湛的雕镂空提盒、国内罕见的詹天佑亲笔签名的《京张路工摄影》相册等都是该展览的精品。
在展览内容的编排上,历史部人员始终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秉承严谨科学的态度,结合专业人员对广东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展览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并邀请了许多专家学者进行指导。通过无数次的专家咨询会、座谈会、讨论会,经过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历史文化展的陈列大纲在历经上千次修改后终于确定下来。通过筹展人员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的相互沟通与配合,一个独具岭南特色的“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
作为历史文化展的筹展人员之一,笔者认为,该展充分体现了南粤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集中凸显了广东历史文化中的三大特色:海洋文化特色、本土民俗特色以及近代名人特色。

一、海洋文化特色

广东,北靠南岭,濒临南海,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口。早在汉代,广东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先进的航海技术,积极发展海上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基地。数不胜数的陶瓷、丝绸、茶叶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从这里启航,通过一艘艘商船驶向东南亚、非洲乃至欧美等地,也把中国文化与思想带到了世界各地。随着与海外各国交流的日益扩大与深入,广东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清乾隆时期“一口通商”制度的推动下,海外的技术、思想与文化都首先登陆并汇聚于广东,然后再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于是,具备了天时与地利的广东,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创造出极富海洋特色的广东文化。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作为广东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贯穿于展览的始终。走进大厅,迎面而来的是气势恢宏的广东海陆图。在以卫星地图为蓝本的墙面上,代表广东历史文化的各种元素在南粤大地和浩瀚南海上隐约浮现。卫星地图表现了广东位于南海之滨的地理位置,反映的是空间概念中的广东;而对应镶嵌在陆地和海洋上的各种广东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图片,则反映了时间概念中从古至今的广东。如此的设计大胆创新地将时空高度融合,蓝色的基本色调也意在凸显海洋特色。与序厅的广东海陆图相呼应,展览的结束部分展现的是一望无际的南海。海浪有力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虽不是惊涛骇浪,但却能让人感受到大海的博大胸怀以及大海所积蓄的无限能量。
如何将海洋文化特色这个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这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也是陈列设计人员努力的目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面向专家学者,而是面向普罗大众。因此,在第二篇扬帆世界中,观众首先看见的是一艘仿古广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与海洋有关的最直接的联想非船莫属。船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利器,也是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起点。生活在河网密布、水道纵横之地的广东人,自古以来就擅于制造舟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提筒上的船纹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展厅内的大船模型是参照明7彩论文网优秀论文查重www.7ctime.com
清时期的广船进行制作的。设计人员利用空间优势,在船舱内巧妙设置了展柜,用于展示以“南海I号”和“南澳I号”出水文物为主的广东外销瓷。“南海I号”是位于广东阳江南海海域的宋代古沉船,“南澳I号”是位于广东汕头南澳岛海域的明代古沉船,两者皆是近年来广东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将出水文物放在船形展厅内展示,真实贴切地反映了这些沉没于海底上千年的珍贵文物原本存放的环境。此外,船尾还局部复原了船舱,让观众了解当时广船作为商船的载货情况。最底层为石头,往上是用麻绳捆好的一摞摞瓷器,丝绸等怕潮而质轻的物品则放在最上面。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使这艘广船兼具了船模与展厅的功能,大大丰富了其展示内涵,提高了展示效果,突出了海洋文化特色。

二、本土民俗特色

本土民俗特色是“广东历史文化陈列”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粤博的基本陈列,该展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展现广东的本土特色。而民俗文化是其中最生动鲜活、最贴近观众、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方面。在最初的设计讨论中,曾经有专家提到应该把民俗做成一个独立的展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民俗部分需要与历史展合为一体。但历史是具有时间性、阶段性的,而民俗往往跨越了时间,有的甚至延续至今。历史展一般都是按照编年史的形式、以时间为主线编排的,那么,如何在历史展里融入跨越时代的民俗,而又不显得突兀或偏题,成为历史部人员需要绞尽脑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经过多番讨论与修改,民俗部分内容被放在第一篇“南粤源流”中,紧接着“南迁移民”后展开。主要的理论依据是三大民系形成的源头。从秦汉时期“汉越杂处”开始,历经多饮移民,广东境内逐渐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为主要特征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汉族论文导读:、国共合作……中国最早的留学生、社会改革家、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此庞大、复杂而又举足轻重的广东近代史,怎样才自能在区区一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现呢?经过与近代史专家的讨论,筹展人员决定以名人为中心来勾勒风云际会的近代广东。历史文化名人是广东近代史上最引以为傲的重要资源,他们主
主体民系,呈现姿百态的民俗文化。由于展厅空间有限,这部分采用了重点展示而非面面俱到的展示方式,紧紧围绕三大民系最突出的特点来展开。例如广东传统节日活动“扒龙舟”,长达四十米的猎德龙舟堪称国内最长的一件文物。能把如此大体量的展品放到展厅展示,实属不易。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整个场馆的高大空间和无柱设计,再加上筹展人员与设计人员的及时沟通与配合,龙舟才得以在展厅还没有竣工时就提前入驻。考虑到“扒龙舟”是广东端午期间重要的民间习俗,也是传统的体育运动,为了充分展示出锣鼓震天、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筹展人员设计制作了“扒龙舟”的多媒体片子,并使用无缝拼接技术投影在龙舟背后长达24米的超大影幕上。由此一来,观众便可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扒龙舟”的民俗风情,还可以由表及里了解到“扒龙舟”的历史演变及民俗内涵。大体量展品与超大屏幕多媒体投影相结合,不仅为展厅创造了震撼的气势与氛围,也使展示内容得到很好的延伸,而不会局限于静态的文物本身。

三、近代名人特色

如果说,广东古代史是一部不断向中原学习技术与文化,南迁移民与本地人不断融合与发展的历史,那么广东近代史可以说是变被动为主动,波澜壮阔、叱咤风云。近代广东发生了许多震惊中外、甚至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大事件,涌现出众多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领袖人物、精英人物。战争、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中国最早的留学生、社会改革家、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此庞大、复杂而又举足轻重的广东近代史,怎样才自能在区区一百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展现呢?
经过与近代史专家的讨论,筹展人员决定以名人为中心来勾勒风云际会的近代广东。历史文化名人是广东近代史上最引以为傲的重要资源,他们主导了近代广东乃至中国的发展方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同时,广东籍历史文化名人事迹的宣传也是对观众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激发观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与设计人员的沟通,近代部分被设计成一个非常独特的圆形展厅,展厅正上方为一圆形吊顶,从竖直垂下数百支细长的光纤灯,形成一个群星璀璨的苍穹。这象征着无数仁人志士和栋梁之才化作点点繁星,在南粤大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了配合圆形展厅,该厅的展柜都相应做成弧形。弧形展柜内按顺时针顺序相继陈列了抗英图强的志士、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维新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的先驱、国共合作的元勋、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等名人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广东近代巨擘的风采。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丰满,筹展人员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名人制作了七组雕像。雕像由广州雕塑院专业雕塑家陆增康教授亲自设计,并根据筹展人员的意见数易其稿,最后铸成铜雕。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物自身形象与特质,筹展人员对雕塑设计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例如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的三人组雕里,要求身材比例参照真人身材制作,服饰和装扮要参照真实的历史图片;中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师冯如要身穿飞行服,“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要手持一副清代地图、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要配上修建铁路的工具等等。
在孙中山雕像后方,筹展人员设置了一个多媒体投影,播放短片《第一次国共合作》。该片将历史遗迹、历史照片以及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纪录片段结台在一起,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和中国国民党历史上第一次合作的背景、经过和意义。除此之外,源于:7彩论文网论文的格式www.7ctime.com
筹展人员还别出心裁地将一段孙中山演讲的原音录音加入到多媒体中循环播放。这是1924年5月30日,孙中山在广州对着留声机所作的题为《勉励国民》的演讲。他分别使用国语和粤语录制,由上海《中国晚报》留声部制作成唱片发行。这段极其珍贵的录音让观众在八十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够亲耳听到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洋溢的演讲,感受“天下为公”的革命精神。
以上就是笔者从筹展人员的角度对“广东历史文化陈列”三大特色进行的详细解析。正如展览序厅前言中所说,“广东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精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开放兼容的海洋文化、敢为人先的近代文化,共同汇聚成广东波澜壮阔的煌煌史诗。丰富的展陈手段与深厚的历史知识紧密配合,让展览的“形”与“意”相得益彰,从而给观众带来一个特色鲜明、引人入胜的历史文化展。
作者简介:
殷忞,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现就职于广东省博物馆历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