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析归属感网络行为、学校归属感、人际联系目前状况及联系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598 浏览:124886
论文导读:
摘要: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件,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人群。网络对青少年群体中的大学生,影响更为深远。且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校归属感和人际联系对大学生的大学时代甚至一生都很重要。由此本探讨在对昆明的几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不同网络行为,大学生现实人际联系、网络人际联系、学校归属感之间的联系。本探讨严格按科学探讨程序,对探讨目标进行浅析,并通过书面问卷和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77份。经过统计浅析,获得如下实证结果:(1)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不显著,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功能的利用为非单一型;网络介入程度三种程度均有,中度利用者居多。(2)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总体水平尚可,但安全感、责任感、个人地位认可维度得分较低。(3)大学生网络人际联系总体水平高于现实人际联系总体水平,两者间相关显著且网络人际联系可以很好的预测现实人际联系。(4)当网络介入程度不同时,学校归属感对现实人际联系和网络人际联系均有预测作用,且责任感是很重要的维度。(5)大学生网络介入程度在本探讨中的所有人口学变量上均差别显著;学校归属感有着年级差别,大一、大四好于大二、大三;大学生的网络人际联系和现实人际联系均有着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城市好于农村;大学生的现实人际联系还有着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别,独生子女好于非独生子女。关键词:网络行为论文学校归属感论文人际联系论文大学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5
目录5-7
第一章 绪论7-9

1.1 不足提出7-8

1.2 探讨作用和目的8-9

1.2.1 论述作用8

1.2.2 现实作用8-9

1.2.3 探讨目的9

第二章 文献综述9-20

2.1 网络行为探讨综述9-14

2.

1.1 网络行为概念的界定9-10

2.

1.2 网络行为激发的“需要-满足”论述10-11

2.

1.3 网络行为偏好11-12

2.

1.3.1 对网络行为偏好的界定11-12

2.

1.3.2 网络行为偏好的划分12

2.

1.3.3 目前关于网络行为偏好的相关探讨12

2.

1.4 网络行为的探讨策略12-13

2.

1.5 网络行为与社会化变量的联系探讨13-14

2.2 学校归属感探讨综述14-16

2.1 归属感涵义14

2.2 学校归属感的界定14-15

2.1 国外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14

2.2 国内对学校归属感的定义14-15

2.3 学校归属感的探讨近况15-16

2.4 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16

2.3 人际联系16-20

2.3.1 人际联系的界定16-17

2.3.2 大学生人际联系的界定17

2.3.3 网络人际联系17-18

2.3.4 人际联系的论述18-19

2.3.4.1 西方人际联系论述18

2.3.4.2 国内人际联系论述18-19

2.3.5 大学生人际联系的近况及特点19

2.3.6 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19-20

第三章 探讨历程20-24

3.1 探讨目的20

3.2 探讨假设20

3.3 探讨对象20-21

3.4 探讨工具21-22

3.5 探讨策略22

3.5.1 文献探讨法22

3.5.2 问卷法22

3.6 数据统计浅析22-24

3.

6.1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检验22-24

第四章 探讨结果24-41

4.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情况24-28

4.

1.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总体特点24

4.

1.2 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24-28

4.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情况28-32
4.

2.1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特点28

4.

2.2 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28-32

4.3 大学生人际联系情况32-37
4.

3.1 大学生人际联系的总体特点32

4.

3.2 各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人际联系的影响32-37

4.4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学校归属感、现实人际联系、网络人际联系的相关浅析37-38

4.1 大学生的现实人际联系和网络人际联系的相关浅析37

4.2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现实人际联系的相关浅析37

4.3 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网络人际联系的相关浅析37-38

4.4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偏好与现实人际联系的相关浅析38

4.5 大学生网络行为、学校归属感对人际联系的回归浅析38-40

4.5.1 不同网络介入程度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现实人际联系的回归38-39

4.5.2 不同网络介入程度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网络人际联系的回归39-40

4.6 大学生网络人际联系对大学生现实人际联系的回归浅析40-41

第五章论文导读:的革新与不足47参考文献47-50附录50-53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探讨成果53-54致谢54上一页12
浅析与讨论41-46

5.1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总体情况和特点41-42

5.

1.1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特点41-42

5.

1.2 大学生网络介入程度的特点42

5.2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总体情况和特点42

5.3 大学生人际联系的总体情况和特点42-43

5.

3.1 大学生现实人际联系的总体情况和特点42-43

5.

3.2 大学生网络人际联系的总体情况和特点43

5.4 大学生网络行为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别的理由浅析43-44
5.

4.1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别的理由浅析43-44

5.

4.2 大学生网络介入程度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别的理由浅析44

5.5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别的理由浅析44

5.6 大学生现实人联系、网络人际联系在各人口学变量差别的理由浅析44-45

5.7 大学生现实人际联系与网络人际联系的联系讨论45

5.8 大学生网络行为、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人际联系的联系讨论45-46

第六章 总结论46-47

6.1 总结论46

6.2 倡议与对策46-47

6.3 本探讨的革新与不足47

参考文献47-50
附录50-5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探讨成果53-54
致谢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