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指标体系辽宁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411 浏览:17809
论文导读: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加速,自然环境逐渐被污染、自然资源逐渐被耗尽,人们的存活条件受到了严重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速“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本论文的探讨背景与选题作用、主要内容与探讨策略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了“两型社会”的论述基础,首先介绍了可持续进展论述的内涵、原则以及战略目的,之后介绍了循环经济的内涵、进展理念以及实质;第三部分介绍了辽宁省的资源环境近况,首先采取人均GDP作为X轴,采取能源消费总量为Y轴进行回归浅析,得出辽宁省的经济进展对能源的依赖性曲线,根据图片可以显著看出,辽宁省的经济进展完全是靠能源的消耗来换取的,但是能源是有限的,这种进展方式不是可持续的,显然不能持续很久,之后依然采取人均GDP为X轴,分别采取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Y轴进行回归浅析,得出辽宁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通过图片得出,随着经济的不断进展,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量也大大提升,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后总结出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进展态势和制约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进展的瓶颈因素;第四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根据各项构建原则,构建出“两型社会”的指标系统,之后把这一系统运用到辽宁省,通过对辽宁省“两型社会”的近况、未来以及“两型社会”进展的制约因素等方面的浅析,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相关指标系统的权重,在确定出完整的“两型社会”指标系统和各项指标的权重之后,再对“两型社会”指标系统进行定量探讨,求出每个指标的K值,并且求出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以而确定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近况,最后根据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近况和辽宁省的实际资源环境情况,提出适合辽宁省的各项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完全是适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的,对于加速辽宁省的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辽宁论文两型社会论文评价指标系统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9
1 绪论9-17

1.1 探讨背景与选题作用9-13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及评述13-15

1.3 本论文主要内容与探讨策略15

1.4 探讨特点和不足之处15-17

2 两型社会建设的相关论述不足17-23

2.1 可持续进展论述17-20

2.

1.1 可持续进展的内涵17-18

2.

1.2 可持续进展的原则18

2.

1.3 可持续进展的战略目的18-20

2.2 循环经济论述20-23

2.1 循环经济的内涵20

2.2 循环经济的进展理念20-22

2.3 循环经济的实质22-23

3 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近况浅析23-30

3.1 辽宁省经济进展与资源环境近况探讨23-26

3.

1.1 辽宁省资源环境近况23-24

3.

1.2 基于资源依赖性曲线的考察24

3.

1.3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考察24-26

3.2 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进展态势26-27

3.3 辽宁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浅析27-30

3.1 经济增加方式粗犷,区域内的经济进展不平衡28

3.2 主要资源出现严重的供需矛盾,资源枯竭型社会转型任务艰巨28

3.3 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生态环境保护形势非常严峻28-29

3.4 思想观念落后、环保意识需要加强29-30

4 “两型社会”建设的指标系统构建30-43

4.1 两型社会的内涵30-31

4.2 “两型社会”指标系统构建的原则31-33

4.

2.1 客观性原则31

4.

2.2 可操作性原则31

4.

2.3 全面性和层次性原则31-32

4.

2.4 可持续进展原则32

4.

2.5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原则32-33

4.

2.6 可测性和可比性原则33

4.3 “两型社会”建设的指标系统构建33-43
4.

3.1 “两型社会”建设的指标系统评价作用33-34

4.

3.2 “两型社会”建设的指标系统构建34-37

4.

3.3 辽宁省“两型社会”指标系统的评价37-41

4.

3.4 结论41-43

5 加速辽宁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倡议43-47

5.1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43-44

5.2 加速科技进步44

5.2.1 加大科研支出占 GDP 的比重4论文导读:尽快建立省级专项资金46-47参考文献47-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致谢50上一页12
4
5.

2.2 引进高科技人员,提升科研人员待遇44

5.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4-46
5.

3.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44-45

5.

3.2 建立资源环境产品定价制度45

5.

3.3 采取押金和保证金制度45-46

5.4 逐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46-47
5.

4.1 争取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46

5.

4.2 尽快建立省级专项资金46-47

参考文献47-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
致谢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