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简谈几个问题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几个理由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959 浏览:135888
论文导读: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些话精辟地指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教学语言有问题不仅不利于教学,而且有时候还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过渡语忌方向不明

如果说课堂的各个环节是一颗颗珍珠的话,那么过渡语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丝线。过渡得好,整个课堂显得层次清楚,浑然一体;过渡得不好,则会让人感觉思路不畅,甚至杂乱无章。
【案例一】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上《 半截蜡烛 》这一课,她的过渡语成了摆设。在导入新课后,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她提了几个问题作为过渡语:“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围绕‘半截蜡烛’讲了什么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过了5分钟,估计学生都读完课文了,她开始展示漂亮的课件:先让学生读生字的拼音,再解释生字、词的意思,接着带学生梳理文章的思路……整个教学根本忘记了前面的提问。
过渡语起到指引教学方向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不顺着这个过渡语的方向走,或者方向不明,那过渡语提出来还有什么用呢?
【案例二】这是一位教师执教《 滴水穿石的启示 》时用的一段过渡语:“普普通通的水,平平凡凡的石,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给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那么到底留下了什么样的启示?下面就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这几句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一气呵成,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教师还边说边板书“水”“石”“滴”“穿”四个字,其中特意把“石”字写得较大,把“穿”字写得细长。通过字形的大小胖瘦给了学生很好的心理暗示:比起柔弱的水,石头是坚硬强大的,所以“石”写得大些,细长的“穿”字看似无力,却也包含着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既做到提纲挈领而又不留痕迹,这段过渡语的巧妙运用可谓功不可没。
【案例三】这是我上《 掌声 》这一课时的教学片段,我觉得过渡语用得不错。为了让学生能读出下面这段话(“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我让学生读了三遍,但每一遍我都采用了不同的过渡语。
师(第一遍):小英终于战胜了自己,走上了讲台,同学们该有多高兴,多激动!所以,请大家读——
生(齐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第二遍):小英呀小英,同学们并没有歧视你,大家一直都在默默地关心你、爱护你。所以,请大家读——
生(有感情齐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师(第三遍):小英呀小英,大家知道,这时候你最需要的就是鼓励、就是理解、就是安慰。所以,请大家读——
生(充满深情地齐读):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学生仅仅是反复朗读,既品味了文字的内涵,又激发了自身的情感,真是一举多得。

二、提问语忌难易失衡

学贵有疑。出色的提问语能够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从而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智慧。一个善于提问的教师,容易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不善于提问,比如提问过于简单,就会导致学生思维不集中;提问过难,学生答不出来,这样的问题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四】在一次公开课上,有一位教师在执教《 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一课时,是这样提问的:
师:作者是在什么时源于:大专毕业论文www.7ctime.com
间去游玩的?
生:4月14日。
师:作者是在哪游玩的?
生:北山的双龙洞。
师:北山的双龙洞位于哪个地方?
生:浙江金华。
……
对于教师连续的提问,学生都作了响亮而整齐的回答,因为答论文导读:子!”要给予灵动的评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杂草”在被农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位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于老师并没有急于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的问题,而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
案都是现成的。但在这响亮回答的背后,他们收获了什么呢?对于那些根本不用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草率地拿来提问,那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类似的,还有“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这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这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没有什么益处。
那么,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恰当的呢?
所提问题要给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应让学生有一定思考的空间。问题过小、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起不到锻炼思维的作用。问题过大、过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怯心理,长此以往,更会让学生产生置身事外的心理。
问在学生疑惑处。钱梦龙先生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问题提得好,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一个好的提问,言不在多,贵在恰到好处,贵在问到疑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从而给课堂带来无穷的动力。
避免“满堂问”。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除了要有质量,还应控制好数量。太多的问题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

三、评价语忌单一麻木

“良言一句三冬暖”,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固然重要,然而像“你真聪明”“你读得真好”“你真棒”这样泛化的评价,根本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求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简单的“是非”判断或空泛的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要从回答内容方面进行点拨和启发。
那么,什么样的评价语才是恰当的呢?
要给予实际的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作出具体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或不足。下面这几句话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对学生的评价语,值得我们细细回味:“你不仅用你的声,而且用你的情,敲击着我的心房。”“你的嗓音真好听。”“你有一点紧张,大胆点,孩子!”
要给予灵动的评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 小稻秧脱险记 》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文中的“杂草”在被农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位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洪亮,于老师并没有急于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的问题,而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要么是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商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试试。”说着,于老师对着那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一句话,一个动作,让该学生立即意识到一株喷洒了农药的杂草,应该是喘不过气来了,哪还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呢?于是再读一遍,效果明显改观。

四、肢体语忌呆板生硬

在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除教师的声音要悦耳动听、展示的板书或课件要提纲挈领之外,教师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作用也功不可没。教学中,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无论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还是一个点头示意,都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肢体语才是恰当的呢?
要自然得体。教师的肢体语言要自然、协调、落落大方,不要过于夸张,或过于拘束。比如,站应挺拔,走应稳健。大方得体的肢体语言,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表情愉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副冷面孔,那么会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相反,亲切和蔼的笑容可以给人力量,真挚期待的目光则可以给人信心。因此,不妨对学生竖一竖大拇指、拍一拍肩膀,用这些轻松愉悦的肢体语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小学,江苏 连云港,2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