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配股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影响实证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65 浏览:19846
论文导读:
摘要:再融资是上市公司在首发股票(即IPO)之后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进展,再融资在总融资规模中的地位逐年上升,其热度几乎可以与首发股票相媲美。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经历了以单一到多元的长足进展;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企业再融资行为的监管也以审核制进展到了核准制。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很少采取股权再融资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因为上市公司在公布股权再融资案例时,市场体现往往不佳,投资者一般也都把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股权再融资视为公司经营不好的信息。但是中国的情况却与之完全相反,上市公司多倾向于股权再融资,由此,探讨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及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有利于上市公司自身的进展及资本市场的改善。本论文在西方经典融资论述及国内学者探讨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基础上,用论述与实证浅析相结合的策略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特点,然后以2007年、2008年股权再融资公司为探讨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浅析增配公司股权再融资前一年、再融资当年、再融资后两年的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得出增配后公司经营绩效有下降走势的结论。为了进一步探讨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选取相关因变量及自变量,对各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浅析,最终得出实证探讨结论。最后,在浅析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情况及上市公司的自身特点,提出合理的倡议和措施,以期规范再融资行为,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关键词:股权再融资论文增发论文配股论文经营绩效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6-7
Abstract7-12
第1章 绪论12-26

1.1 探讨背景及探讨作用12-14

1.1 探讨背景12-13

1.2 探讨作用13-14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综述14-21

1.2.1 国外探讨近况14-16

1.2.2 国内探讨近况16-21

1.3 探讨的论述依据21-24

1.3.1 MM 论述21

1.3.2 成本论述21-22

1.3.3 权衡论述22-23

1.3.4 信息不对称和啄食论述23-24

1.4 探讨内容和探讨策略24-25

1.4.1 探讨内容24

1.4.2 探讨策略24-25

1.5 本论新点25-26

第2章 股权再融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相关论述概述26-37

2.1 融资与融资结构的涵义26-27

2.

1.1 融资26

2.

1.2 融资结构26-27

2.2 股权再融资的涵义27-32

2.1 股权再融资的含义27-28

2.2 股权再融资三种方式的比较28-32

2.3 公司经营绩效的涵义32-37

2.3.1 经营绩效的含义32-33

2.3.2 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策略33-37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浅析37-45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特点37-41

3.

1.1 股权再融资总体规模特点37-39

3.

1.2 股权再融资方式特点39-41

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论述浅析41-45
3.

2.1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的总体影响41-43

3.

2.2 不同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43

3.

2.3 股权再融资数量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43-44

3.

2.4 股权再融资规模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44-45

第4章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浅析45-57

4.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45-46

4.

1.1 样本选择45-46

4.

1.2 数据来源46

4.2 探讨假设及变量设计46-50
4.

2.1 探讨假设46-48

4.

2.2 变量设计48-50

4.3 描述性统计50-51

4.4 模型建立及实证浅析51-57

4.1 模型构建51-52

4.2 实证探讨历程52-55

4.3 实证结论55-57

第5章 结论及倡议57-62

5.1 探讨结论57-58

5.2 倡议58-61

5.

2.1 监管政策及制度的革新58-59

5.

2.2 逐步并慎重引入其他股权再融资方式59

5.

2.3 加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用途的披露59-60

5.

2.4 加强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监管力度60

5.2.5 树立诚信的融资理念6论文导读:0-615.3探讨的不足61-62结论62-63参考文献63-6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66-67致谢67-68上一页12
0-61

5.3 探讨的不足61-62

结论62-63
参考文献63-6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66-67
致谢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