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人工增雨效果物理检验应用技术探讨及个例浅析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25 浏览:159718
论文片段—后地面降雨量变化50-52第六章和讨论52-546.1总结52-536.2讨论与展望53-54参考文献54-57致谢57-58个人简历58飞机播云论文,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论文,云微物理参数论文,效果检验论文,
摘要: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主要关注的是催化后云和降水产生了预期的变化,这表现在云和降水的宏微观有无变化,因此了解播云作业后的云微物理结构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以河北省2009年4月18日和5月1日人工增雨外场试验为例,综合天气形势、地面降水、卫星云图、雷达以及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等实测,探讨了云催化前后云微物理特征以及地面降雨量的变化学术论文网。4.18个例对云微物理特征分析发现:液态含水量平均值在催化后降低;作业后大粒子数增多,小粒子数相对减少;作业前后云粒子谱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催化前是不连续的多峰分布,以小云滴为主,催化后趋于平稳分布;云滴粒子浓度降低了,降水粒子大量增加。作业4800m温度是-8~-3℃,催化前过冷水含量较丰富,且随升高而增大,冰相粒子数目随增加而减少,当人工播撒催化剂增加该层冰晶后,产生了更多的雨元冰晶,它们在丰富过冷水的支持下长大成降水粒子,造成地面降雨量的增加。一般来说层状云的形成是与大范围的有规则的上升气流运动或大范围不规则的扰动有关毕业论文答辩。在5.1个例中探测的是发展成熟阶段西风槽云系中部,为降水云系中部发展成熟阶段写作。作业云带东北西南走向,云顶大约5000m左右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整个液态含水量值相对比较低,云中的可降水量较小,开始作业阶段LWC平均值只有0.005 g/m3,作业后(4800m)15分钟左右液态含水量达到一个峰值,最大达到0.0937 g/m3。同一片区域5400m、6000m也分别达到最大值,LWC分别为0.0121、0.1406 g/m3。实施作业在一定上有促进了上升运动和加强了云体在垂直方向发展的表象。不同粒子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液态含水量是相对一致的论文的写法。在液态含水量最大的时段,4800m粒子浓度达到1400个/升,粒子平均直径大约是20微米;5400m粒子浓度接近1500个/升,对应的粒子平均直径不到35微米;而6000m的数浓度超过1600个/升,粒子平均直径为40微米毕业论文范文格式。大云粒子浓度在4800m比较高,作业开始后大云粒子浓度降低了,降水粒子浓度出现大值区,但是上还是降低了。地面降雨量作业后影响区以及对比区都减少了,但是降雨面积比原来扩大了。关键词:飞机播云论文机载粒子测量系统(PMS)论文云微物理参数论文效果检验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8
章 绪论8-16

1.1 引言8-9

1.2 人工增雨效果检验的基本方法9-11

1.2.1 统计检验9-10

1.2.2 数值模式检验10-11

1.2.3 物理检验11

1.3 物理检验的研究进展11-13

1.4 物理检验发展前景与展望13-14

1.4.1 物理检验与先进观测技术的13-14

1.4.2 物理检验与其他分析方法的14

1.5 论文的和主要内容14-16

章 物理检验应用技术探讨和介绍16-20

2.1 物理检验研究方法16-17

2.2 机载探测仪器介绍17-18

2.3 简介18-20

2.3.1 河北省2009 年4 月18 日外场试验18

2.3.2 河北省2009 年5 月1 日外场试验18-20

章 2009 年4 月18 日河北张家口个例分析20-32

3.1 天气形势20-21

3.

1.1 高空形势20

3.

1.2 地面形势20-21

3.

1.3 卫星云图21

3.2 飞机飞行探测方案21-23

3.3 自然云微物理特征分析23-26

3.1 大气和云的垂直结构23-24

3.2 整个探测中云微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SSP -100-ER)24-26

3.3 可播性分析26

3.4 播撒前后的云微物理特征对比分析26-29

3.4.1 FSSP 计算液态含水量的变化27

3.4.2 云滴平均直径以及数浓度的变化(FSSP)27-28

3.4.3 微物理效应的综合分析28-29

3.5 地面降雨量分析29-30

3.6 小结30-32

章 2009 年5 月1 日河北张家口个例分析32-49

4.1 天气形势32-34

4.

1.1 高空形势32

4.

1.2 地面形势32-33

4.

1.3 卫星云图33

4.

1.4 雷达图33-34

4.2 飞机飞行探测方案34-36

4.3 自然云微物理特征分析36-40

4.

3.1 大气和云的垂直结构36-38

4.

3.2 整个探测中云微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SSP -100-ER)38-39

4.

3.3 可播性分析39-40

4.4 云微物理特征对比分析40-46

4.1 不同FSSP 计算液态含水量的变化43-44

4.2 不同FSSP 粒子浓度以及粒子平均直径的变化44-45

4.3 大云粒子和降水粒子的变化45-46

4.5 地面降雨量分析46-47

4.6 小结47-49

第五章 两个个例的对比分析49-52

5.1 两次作业探测背景简介49

5.2 飞行方案的设计对比49-50

5.3 结果对比50-52

5.

3.1 催化前后的微物理特征变化50

5.

3.2 催化前后地面降雨量变化50-52

第六章 和讨论52-54

6.1 总结52-53

6.2 讨论与展望53-54

参考文献54-57
致谢57-58
个人简历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