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讨浅析陈献章心学思想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241 浏览:68024
论文导读:
[摘 要]陈献章,人称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心学思想主要包括“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和“反求诸心”的心学方法。他的心学思想开启了明代心学的先河,尤其是对湛若水和王阳明心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明代思想史上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陈献章;心本体论;心学方法

陈献章,也称白沙先生。他在学习上主张要能主动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问题。在学习的风气上主张自由开放,于是就形成了属于他个人风格的江门学派。他的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他创立的心学思想,上承宋代的陆九渊心学,是明初学术界由朱学向心学转变的第一人,开启了有明一代心学学术思想的先河,并且影响其弟子湛若水和王阳明的心学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学术地位。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1)陈献章的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不是一时就有的,是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的。他曾先后三次参加会师,但均以失败告终,从而使他的思想走向了对心学的转变。在他二十七岁时,陈献章师从当时著名的学者吴与弼。吴与弼对自己的学生要求严格,学生必须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上务必要集中精神,陈献章见了很受启发。但陈献章也有自己的观点,他对《易经》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与吴与弼的观点不尽相同。随后就回到家中,继续思考有关问题。在他闭门读书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渐渐的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惟在,久之然后见吾心之体”的修养方法。在明朝初期,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朱熹理学是官学,不少文人学者都认为道理已被朱熹说尽。故陈献章有了“叹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的感慨。他的这种感慨也充分说明了朱学在当时处于一种停滞的阶段。朱学在学术思想上偏重考证与训诂等,这使学术思想陷入了停滞的状态,这种情况也促使陈献章转而研究心学。在陈献章在三十八岁时,重游太学,受到了文人墨客极高的评价,称之为“真儒复出”,他感慨道:“吾道有宗主, 千秋朱紫阳。说敬不离口, 示源于:论文大纲www.7ctime.com
我入德方。义利分两途, 析之极毫芒。圣学信非难, 要在用心藏。善端日培养, 庶免物欲栽。……”(3)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陈献章的思想虽然已经开始向心学转变,但仍把朱学比为宗主,也表明了他当时的思想是处于朱学与心学之间,并逐渐的向心学转变的趋势。在晚年期间,他的思想又出现了变化的迹象。他不仅主张,而且更逍遥于自然。至此,陈献章的心学体系已完成。他相继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还形成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世界观。他的“自然”就是说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的负担,并也是一种自己可以得到满足的精神感受。他感受到人与万事万物是同体的,就像四个季节变化一样,人的内心也需要自由的运转,不能停滞不前。而后者也正是他“宇宙在我”心本地论观点,特别强调心的作用。“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谓未得,谓吾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心之约,惟在,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衔勒也;体认物理,稽渚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4)这正是陈献章对自己心学体系的完成做的自叙。

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心本体论思想,与张载的“气一元论”中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并在他的基础上认为“气”和“道”为天地间根本的观点。最初他也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因素。“天地间一气而已,屈信相感,其变无穷……”(5)在这时的陈献章,与宋时的理学家观点是大致相同的,都认为“气”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因素,认为它是世界万事万物变化的原因。然而陈献章进步的是他把“气与道”的关系更进了一步。他认为“道”是根本,提出了“道为天地之根本”的观点。他说:“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与道若可相侔矣。然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6)并且陈献章认为道得之一身之微,心即是道;理具于人心,心即是理。人心与天地之心无二。陈献章把道与论文导读:物的关系是本末体用的关系,所以有“故道大而天地小。然而道虽至大,却得之于一心之征。故天地有终始,而吾之道无所增损。吾之道无所增损,即吾之心无所增损。”的说法。于是,他从“心与道合一”的观点出发,得出了“天地我立,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思想。可以说陈献章得出心本体论的思想,是在继承前人学者关于“气”的思想
万物的关系是本末体用的关系,所以有“故道大而天地小。然而道虽至大,却得之于一心之征。故天地有终始,而吾之道无所增损。吾之道无所增损,即吾之心无所增损。”的说法。于是,他从“心与道合一”的观点出发,得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思想。可以说陈献章得出心本体论的思想,是在继承前人学者关于“气”的思想后,接着引出道与气道为根本的关系后,把心的观念与道又合一,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心学观点。陈献章心本体论观点与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相似,但陈献章突破了陆原有的思想观点,把心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高度宣扬人的主观能动精神。陈献章与陆九渊都认为,心是万事万物创造者的本体地位的。陈献章认为理离心不存,物离我不在。“心”就是天地万物和宇宙的本地。陈献章所说的“心”与儒家所说的相同,是一种道德修养。这个“心”还具有主观扩充的作用,认为天地万物和宇宙世界都是由心所创造,往来古今,四方上下,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心在充塞。于是陈献章又提出“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以“自然为宗”就是要是使人达到一种没有负担和以本来面貌的绝对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精神状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某种理想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道德境界,而是一种忘却生死与得失的心理状态。陈献章认为“以自然为宗”是人生真正地乐趣,因此为了追求这种乐趣,在他的学术上都尽力达到这种乐趣,在他的两千多首诗中,都可以体现出来。陈献章又把这种绝对的精神状态称之为“浩然自得”。不管是“以自然为宗”还是“浩然自得”实际上都是想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逃避现实的种种苦难,想要超物于外,独立的在世界上存在。他也因为作为自己的追求的目标。“在身忘身,在事忘事,在家忘家,在天下忘天下”正是此意。但陈献章正是因为过于强调“以自然为宗”的目标,这与他个人的为学追求也与儒家著名的修养目标相冲突。但陈献章所追求的这种精神状态与其心学世界观是密切相联的。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