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住宅区人口老龄化对住宅区规划影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972 浏览:23384
论文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就中国的老龄化对住宅规划的影响的阐述
【关键词】社会老龄化;住宅区的规划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7ctime.com
 一引言
随着《桃姐》的热映,人们愈发感到社会对对于老年人生命关怀的缺失是何其严重,也引发了人们面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的思考。"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与"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行动准则和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为所有居民提供适当的住房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主题。因此,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来规划和建设属于他们的居住环境,充分弥补年老者减退或丧失的各种机能,改善当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创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区环境,将是今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内容。二住宅区规划设计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考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由此对住区作为"人生安乐窝"意义的理解也最深。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住宅区由此而暴露出的各种新的特殊问题,如老年服务设施缺口较大,老年人的休闲场所少且选址不妥、环境不佳等问题正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年老者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总之,创造老人生活的优质环境、提供照顾老人的方便条件将成为我国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新领域。这些变化和需求对居住条件、住区环境、城市社会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

1."以人为本"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需要重新定位。

在老龄化社会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须从住区的可持续性出发,应该更多地面向那些行动范围常常只能局限于住宅区内的老人,面向那些活动能力下降、行动灵活性差,视力听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老年人;应该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年老者考虑,把他们对居住环境、居住建筑类型、设施配置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贯穿到住区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

2.户外休闲环境创造

在人口老龄化的势态下,住宅区的环境必须有适合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的户外活动场所和适于他们散步消遣之空间。老年人对户外环境具体内容的要求不仅仅在环境优美和绿化率高这一层面上,他们更需要热闹的、有生活氛围,并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在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活动,他们需要让自己置身于众生之中,耳闻目睹人间万象,体验到他人在各种场合下的表现,获得新鲜的感受与。3.智能环境需要扩展住宅区的智能环境一般是指将电脑联网、光缆通讯、防灾控制、水电燃气消耗的自动采集等新技术服务应用于住区中,创造一个信息快速、管理先进、帮助及时的居住区。现代的居住方式使城市老人"居家"更封闭,由于他们各种机能的下降,时常有不可预测和突发的事件发生,因而他们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帮助,故对老人的居住环境还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环境,以体现对住区的功能、结构、环境、服务及运行管理等多层面在人口老龄化下的优化与支撑。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时时能"知道"老人居住环境内外所发生的一切,以便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意外事故、求助等主动提供紧急帮助;能及时确定有效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方便、舒适和富有活力的场所、环境及设施项目,组织起丰富多彩的社会性活动;住区的服务中心应能迅速"响应"老年人的各种要求,如护理、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聊天、读报、咨询等,使他们能获得各种帮助。

4.住宅建设需要适应养老方式的变化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老年人的生活居住问题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虽然由于家庭结构的进一步小型化、简单化,老少代沟的加深,传统家庭观的淡化,以及由于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老少两代分居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大部分的老人愿在自己的寓所中继续独立生活。但是,几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居家养老在我国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论文导读:
主导地位。国内外的实践也表明,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方式比大力推行社会养老具有更普遍、更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人口老龄化下的我国住宅建设,应从适应建立新一代家庭养老机制的实际需要出发,可采用"邻居型"的分而不离和"合住型"的可分可合方式,使两代人既能相对独立地生活居住,年轻夫妇又能方便地经常看望、关怀和照顾父母。"邻居型"是指在居住区内按一定比例建造一批适合老年人居住的老年住宅,或是一幢住宅的套型组织上穿插设置适合于老年人居住的房型,同时通过住房供应体系、养老机制和国家政策的配套来鼓励和满足两代人分户近居的养老敬老要求。这样,人们既可以实现两代人的分居,又可以住得很近,实现较近距离的网络式家庭空间关系。"合住型"可采用一套住房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单元模式,例如复式住宅、跃层式住宅或在同一楼层,这种形式有利于两代人生活上的彼此照顾和感情上的互相交流,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卧室、卫生等生活居住空间,相互干扰少,各自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但又有着"端一碗汤也不凉的距离"。这两种居住类型比较适合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养老习惯。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就我国"四、二、一"倒金字塔型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势,未来仅靠势单力薄的家庭赡养照料老人是难以承受和满足需要的。因此,从当前的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未来甚至再进一步发展到以社会养老为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故开发建设"社会型"的适合老年人生活的住屋就成为必然,如建造老年公寓,或养老院、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设施齐全的集居式居所,实行社会集中管理,统一服务。同时这类"社会型"的住宅,一定不要把年老者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隔离,应让他们靠近家人、邻居和同事,使深情的关怀近在咫尺。5.两个规范需要修订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状况下,一般的住宅和普通住宅区就必须要有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的对策,但由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中没有列入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规定,因而目前在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时对年老者的问题尚欠周全的考虑,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有违于老年人生活需要的问题。如日照间距偏小,缺乏设施场所或设置不当,多层住宅没有电梯及公共场所地面高低不平……因此,需要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增加有关针对老年人问题的规划与设计条款。同时对老人住宅、老人公寓、托老所等设施也应尽早制定相应的设计规范,以便适应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结束语:
养老是"夕阳工程"。面对汹涌而来的"白潮",如何使住宅区的规划与建设更有利于丰富和提高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他们积极健康地去享受余暇时间,安度晚年,是每个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建立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和建设机制,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和周全的社区服务,保持老年人的活力,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2、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