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谈综述商业信用综述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107 浏览:43161
论文导读:信用具有三个优势:信息获取优势、控制买方优势以及财产挽回优势。Meltzer(1960)最早提出了信用配给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Biais和Gollier(1997)从卖方掌握受信企业信用信息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原因,研究认为商业信用有利于卖方和银行整合各自掌握的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配给。Fabbri和Menichini
[提要] 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短期融资工具,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归纳现有的研究文献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等方面,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展望。
关键词:商业信用;银行信贷;影响因素
: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7日
一、引言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接信用关系。商业信用是信用发展史上最早的信用交易方式,银行信用、消费信用等其他信用交易方式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商业信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欧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在原始的简单交易场所集贸市场上,商人允许顾客先行得到商品,然后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价款。在中国,赊销作为一种商业信用始于先秦时期,并在宋代得到广泛发展。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商业信用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短期融资形式,是非金融类企业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等方面。

二、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理论

(一)经营性动机。经营性动机是指企业依据市场条件变化,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扩大销售份额或者抑制市场波动,最终实现企业近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以及长远的经营目标实施的反映策略。商业信用的经营性动机的内容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动机、质量保证动机、歧视动机和促销动机等等。
Schwartz(1974)首次提出商业信用的降低交易成本动机理论。Ferris(1981)对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该理论假定交易为时间的随机函数,存在着不确定性,研究认为,商业信用使得交易中的商品交换和货币交换在时间上相分离,买方企业在使用商业信用过程中能够获得准确的付款时间,从而减少了预防性资金,节省了交易费用,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资产。同时,卖方企业因为获得了货款收回的准确时间,其对自身资金的管理更加合理,从而减少了经营费用。
Lee和Stowe(1993)指出,不对称信息会导致企业的逆向选择行为,当企业对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时可能会通过折扣率诱导顾客现期支付来转移质量风险。DeLoof和Jegers(1996)也认为商业信用能够有效地解决企业的逆向选择问题。商业信用为客户提供了一种担保机制,如果在交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或者厂商没有及时履行服务承诺,客户可以拒绝支付货款。因而,这种交易方式能够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这种情况下厂商向客户提供的商业信用可以认为是对产品质量保证的表现,向客户传递了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Mian和Smith(1992)认为,商业信用的应用能够绕过相关法令的约束,对客户实行间接的歧视,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企业通过额外或较长期限的商业信用给边际客户提供一种补贴,从而刺激边际顾客的购买量,增加企业销售利润。Schwartz和Whitcomb(1978)的研究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商业信用政策来稳定市场需求,企业可以使用差异化的商业信用来维持优质客户。
(二)融资性动机。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是指商业信用作为企业重要外源融资方式存在的原因。Summers和Wilson(1999)以英国655家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大多数企业都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关于商业信用融资性动机的研究,理论界的成果主要包括融资比较优势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和资产转移理论。
Petersen和Rajan(1997)系统总结了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卖方企业向买方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具有三个优势:信息获取优势、控制买方优势以及财产挽回优势。
Meltzer(1960)最早提出了信用配给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Biais和Gollier(1997)从卖方掌握受信企业信用信息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原因,研究认为商业信用有利于卖方和银行整合各自掌握的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贷配给。Fabbri和Menichini(2006)指出在卖方利用资产的优先清算权给买方提供商业信用时,商业信用的使用成本比银行贷款低,因此不存在信贷配给的企业也会使用商业论文导读:中所掌握的生产要素需求者的信息,通过提供商业信用的方式把资金借贷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方,因此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中存在一种互补关系。Petersen和Rajan(1997)以美国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与金融保持长期关系的企业较少使用商业信用,而在金融不发达的地区企业较多地使用商业信用。Ng和Smith(1999)指出
信用。
Burkart和Ellingsen(2004)的研究模型显示,由于原材料较难转移,卖方能够比银行更有效地解决买方转移资产而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Fabbri和Menichini(2006)的研究解释了不受信贷配给约束的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原因。为了利用卖方的资产挽回优势,买方使用商业信用并为卖方提供优先清算权利。这样情况下使用商业信用,买方获得了比银行贷款成本更低的融资方式,因此不存在信贷配给约束的企业也会优先选择使用商业信用。而存在信贷配给约束的企业选择使用商业信用主要考虑到卖方提供的产品特征。

三、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

目前,理论界对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中的关系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受到银行信贷约束的企业可以通过其他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获得资金,因此在企业融资中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对需求者在获取信息和执行合同力方面比银行更有优势,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先从金融机构获得充分的资金,再根据日常交易往来中所掌握的生产要素需求者的信息,通过提供商业信用的方式把资金借贷给生产要素的需求方,因此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中存在一种互补关系。
Petersen和Rajan(1997)以美国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与金融保持长期关系的企业较少使用商业信用,而在金融不发达的地区企业较多地使用商业信用。Ng和Smith(1999)指出在转型经济背景下,由于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普遍很高,因此企业之间进行的商业信用成为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来源,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Yang和Blenman(2008)研究了商业信用的使用与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发现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存在替代关系,商业信用对缓解融资约束有重要的作用。Schwartz(1974)认为当企业获得的银行借款越多,其投放的商业信用也越多,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银行借款之间是互补的关系。Gregory和John(1993)利用全美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统计仅从数量角度验证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的互补关系。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的研究表明商业信用的供给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而增加,支持了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的互补关系。
国内对于这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比如Ge和Qiu(2007)研究了1994~1999年期间,商业信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的使用状况,发现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更难获得银行借款。出于融资目的,非国有企业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间接说明非国有企业将商业信用作为银行借款的融资替代方式。Cull,Xu和Zhu(2009)的研究认为,在我国受到信贷歧视的企业中,商业信用对银行借款替代作用更显著。石晓军(2009)的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总体平均替代率高达17%,替代系数与同步宏观经济指针GDP之间存在反周期关系。谢诗蕾(2011)通过对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规模、成立时间、行业竞争性等因素后,银行短期借款越多的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商业信用,支持了商业信用的“再分配”观。

四、商业信用影响因素研究

Petersen和Rajan(1997)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发现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获得和提供的商业信用都较少,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企业规模、年龄、投资机会、所属行业、流以及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是影响商业信用的显著因素。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1)研究发现,拥有大规模银行系统的国家或地区,企业提供和获得的商业信用都较多,说明在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企业往往更加普遍使用商业信用这种非正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7ctime.com
式的企业融资渠道。同时研究表明,在司法系统有效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商业信用使用较少,这说明在有效的法制保障下,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从银行取得贷款,从而减少了对商业信用的使用。Fian(2003)利用44个国家3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金融体系较差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论文导读:
,使用较多商业信用的行业中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John Wiley&Sons(2003)研究表明、竞争、融资等因素对商业信用的运用都存在一定关系。
杨松令和赵西卜(2003)以中小企业为样本,对影响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余明桂和邹振松(2005)进一步以非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构成的大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非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使用显著高于国有企业,而且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企业的商业信用使用显著高于经济和金融发展相对较发达地区。谭伟强(2006)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研究发现,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与公司规模、销售增长率、财务杠杆比率和国有股比例都显著正相关,而与短期银行借款比例和销售毛利润率显著负相关。肖莉(2008)着重考虑制度对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刘凤委(2009)的研究表明地区信任水平通过影响交易成本进而对商业信用模式产生影响,信任越高的地区,更少采用成本较高的应付票据和预付账款。余明桂、潘红波(2010)证明了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发现私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多地以商业信用作为产品市场竞争手段,还发现这种效应发生在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李朝晖(2012)考察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和持有量的关系发现:企业商业信用融资比重的提高会引起持有水平的提高,商业信用和持有量的这一正相关关系受产权制度的影响,在国有企业表现更为明显,国有产权会强化这一正相关关系。张新民、王珏、祝继高(2012)检验企业市场地位对其商业信用及经营性融资的影响。应千伟、蒋天骄(2012)验证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且两种影响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五、小结
纵观国内外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的关系、影响商业信用的因素等方面。其中,商业信用的存在动机主要分为经营性动机和融资性动机两大类。目前理论界对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替代关系,一种是互补关系。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企业规模、年龄、投资机会、所属行业、流、产权性质以及制度背景等方面进行。
从国内的上述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商业信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有的研究十分零散,相关方面的问题还未达成一致的结论。此外,在我国由于历史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分配中更易于侵害中小企业的利益,使其贷款愈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商业信用作为企业融资的另一大来源,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研究商业信用与中小企业的增长之间的关系亦将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谭伟强.商业信用:基于企业融资动机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6.12.
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J].财经研究,2009.3.
[3]刘凤委,李琳,薛云奎.信任、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J].经济研究,2009.8.
[4]余明桂,潘红波.所有权性质、商业信用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J].经济管理,2010.8.
[5]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还是买方市场[A].北京大学工作论文,2010.
[6]李朝晖.商业信用、产权性质与企业持有量[J].经济与管理,2012.9.
[7]应千伟,蒋天骄.市场竞争力、国有股权与商业信用融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9.
[8]Schwartz R.An Economic Model of Trade Credit,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4.
[9]Rajan,R.G.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 Length Debt.Journal of Finance,1993.
[10]Cull R.and L.C.Xu.Who Gets Credit?The Behior of Bureaucrats and State Banks in Allocating Credit to Chinese论文导读:State-OwnedEnterprises.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3.Francis,J.R.Lafond,P.OlssonandK.Schipper.TheMarketPricingofAccrualQuality.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

5.上一页1234

State-Owned Enterprise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3.
[11]Francis,J.R.Lafond,P.Olsson and K.Schipper.The Market Pricing of Accrual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