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议韧性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联系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92 浏览:23857
论文导读:奉献的运动,主要通过改善身心素质、拓展人际联系、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加强挫折应对能力和转变认知等推动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和人际联系来培养心理韧性和提升幸福感水平。由此可知,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能通过合理、适度、有效的锻炼来提升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水平。由此,以学校来看,营造锻
摘要:健康的生命是创造与享受幸福的前提。体育运动作为人们改造和改善身心健康情况的日常活动,是推动身心健康最积极、最有益、最有趣的方式。探讨主要探讨健身运动、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三者之间的联系,采取《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为测量工具,选取南昌市在校大学本科生416名作为探讨对象,利用SPSS16.0和LISREL8.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浅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探讨所采取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项指标均符合测量学标准,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探讨;2、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专业、经济情况、身体情况、健康关注和人际联系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别;3、健身运动对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体现为大强度且持久的、每次锻炼31-59分钟、每周锻炼1-3次,总锻炼量为中等程度的锻炼最有益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水平;4、健身运动作为一种需要坚持与付出甚至是需要合作与奉献的运动,主要通过改善身心素质、拓展人际联系、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加强挫折应对能力和转变认知等推动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生活满意度和人际联系来培养心理韧性和提升幸福感水平。由此可知,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但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能通过合理、适度、有效的锻炼来提升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水平。由此,以学校来看,营造锻炼氛围,宣传健康知识,定期举办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育活动,对锻炼设施的适当开放等措施都能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水平。而作为学生个体,更应该把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为行动,培养对健身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让自己在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中培养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拓展人际联系,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培养能力感,进而达到高品质、高满意度的生活质量,以此来提升心理韧性和幸福感水平。关键词:大学生论文健身运动论文心理韧性论文幸福感论文幸福教育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3-4
Abstract4-8
第1章 引言8-11

1.1 探讨背景8

1.2 探讨目的8-9

1.3 探讨作用9

1.3.1 论述作用9

1.3.2 实践作用9

1.4 探讨路线及策略9-11

1.4.1 探讨路线9-10

1.4.2 探讨策略10-11

第2章 文献综述11-24

2.1 健身运动文献综述11-12

2.

1.1 概念界定11

2.

1.2 锻炼类型11

2.

1.3 锻炼频率11-12

2.

1.4 锻炼强度12

2.

1.5 锻炼时间12

2.2 心理韧性文献综述12-16

2.1 概念界定12-13

2.2 心理韧性的测量13-16

2.3 幸福感文献综述16-19

2.3.1 幸福感的内涵16-17

2.3.2 幸福感的测量17-19

2.4 身体锻炼与心理韧性的联系探讨综述19

2.5 身体锻炼与幸福感的联系探讨综述19-22

2.5.1 健身运动对情绪幸福感的影响19-20

2.5.2 健身运动对认知幸福感的影响20-22

2.5.3 健身运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22

2.6 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联系探讨综述22-24

第3章 探讨设计24-27

3.1 探讨构思24

3.2 探讨假设24-25

3.3 探讨工具25-26

3.1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25

3.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25

3.3 综合幸福问卷25-26

3.4 探讨对象26-27

第4章 探讨结果27-59

4.1 量表信效度浅析27-31

4.

1.1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浅析27-29

4.

1.2 综合幸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浅析29-31

4.2 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别浅析31-40
4.

2.1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别检验31-32

4.

2.2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专业上的差别检验32-33

4.

2.3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经济情况上的差别检验33-35

4.

2.4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身体情况上的差别检验35-36

4.

2.5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健康关注上的差别检验36-38

4.

2.6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人际联系上的论文导读:

差别检验38-40
4.

2.7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其他人口学变量差别浅析40

4.3 大学生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在健身运动上的差别检验40-45
4.

3.1 心理韧性在健身运动上的差别浅析40-42

4.

3.2 幸福感在健身运动上的差别浅析42-45

4.4 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联系探讨45-54

4.1 健身运动与心理韧性的联系探讨45-46

4.2 健身运动与幸福感的联系探讨46-48

4.3 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联系探讨48-50

4.4 健身运动与心理韧性对幸福感的回归浅析50-54

4.5 大学生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联系模型浅析54-59

4.5.1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联系模型优化54-55

4.5.2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联系模型建构55-59

第5章 讨论与浅析59-67

5.1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别浅析59-63

5.

1.1 健身运动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别浅析59-60

5.

1.2 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别浅析60-62

5.

1.3 幸福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别浅析62-63

5.2 健身运动、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联系浅析63-65
5.

2.1 健身运动与心理韧性的联系浅析63-64

5.

2.2 健身运动与幸福感的联系浅析64-65

5.

2.3 心理韧性与幸福感的联系浅析65

5.3 心理韧性的效应作用浅析65-67
第6章 结论与倡议67-70

6.1 探讨结论67

6.2 探讨倡议67-69

6.

2.1 学校方面67-68

6.

2.2 学生方面68-69

6.3 局限与展望69-70
参考文献70-73
附录:调查问卷73-76
致谢76-77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