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探究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丧葬描写现实主义特点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95 浏览:23420
论文导读:
摘 要:《儒林外史》涉及诸多丧葬描写,充分展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本文拟从“直接书写现实”和“间接反映现实”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论证其现实性。
关键词:儒林外史 丧葬描写 现实主义
《儒林外史》中的丧葬描写充分体现了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其现实性不仅体现为对当时当地丧葬习俗的直接、真实描写,也体现为这类直接描写所反映的社会现状和传统观念,这为我们认识传统丧俗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观念提供了可能。

一、直接书写现实

丧葬就是生者通过一定的仪式、习俗为死者送行、与死者告别。《儒林外史》一书诸多回目中都有丧葬描写,全书五十六回,共有十七回直接涉及十八个人物丧事个案的描写,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以上。此类描写所源于:论文发表网www.7ctime.com
反映的丧葬礼俗从初终时请阴阳、报丧、停柩、吊丧、成服到做七、看风水、出殡、下葬以至葬后复迁葬、除服等,可谓洋洋大观,甚为全面,将各个丧事的片段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丧葬风俗描写。
比如,第四回写范进母亲的丧事:“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该请僧人追荐,大门上挂了白布球;新贴的厅联,都用白纸糊了。”全城很多人都来吊唁,胡老爹帮着量白布、秤肉等,二七过后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拜忏、放焰口。这一描写客观地将范进母亲喜极而亡之后,范家上下打点丧事的部分过程呈现出来。不足两百字的描述,就囊括了贴白、写七单、吊丧、追荐、成服等礼俗的相关内容。

二、间接反映现实

一、厚葬、土葬之风盛行。

小说中写了诸多奢靡的丧事,反映了当时大户人家的厚葬之风。第四回范进母亲丧事,二七的时候请僧人做佛事,“整整闹了三昼夜,方才散了。其余殡仪、桌席、执事吹打,以及杂用、饭食、破土、谢风水之类”花去了三百多银子。这对于刚刚中举的范进而言,已经算是“竭尽全力”的风光大葬了; 第五回严监生夫人王氏办丧事“用去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足见其铺张奢靡;第七回写荀玫母亲丧事,开吊七日,各级官员都来吊丧,哄动整个薛家集,甚至“百十里路外的人,都来看荀老爷家的丧事”,可见其声势浩大;戏子出身的鲍文卿的丧事,也是十分热闹,同行的人都为他送殡,“在南门外酒楼上摆了几十桌斋”。
《儒林外史》一书所写丧礼均为土葬。文中多次提及停柩、厝棺之俗,将逝者尸体装入棺材,然后把棺材停在家中称为“停柩”,不把灵柩安放在家里而是安置在的庙宇、城外等处,用砖瓦砌在周围,便是“厝棺”,这便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土葬的盛行。比如第十五回,洪憨仙装殓后在清波门外厝棺;第二十回,匡超子郑氏死后厝棺于庙后;第二十八回倪廷珠死后厝棺城外;第四十四回余大先生父母停柩家中;第三十五回庄征君自买棺木,为两位老人装殓,然后买地将其埋葬,也是土葬。而且,牛布衣死前专门安排老和尚不要将自己火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牛布衣之类的普通百姓土葬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二、迁葬、风水观念浓厚。

从第四十四回“余明经把酒问葬事”这段对话中,迟衡山对迷信风水的批判是从反面说明当时迷信风水的社会现象,而武正字所讲的施御史家因迁葬发生的事情,余大先生直言不讳的声明:“我们那边也极喜讲究的迁葬”,是从正面表现当时迁葬、风水观念的浓厚。余大先生对迟衡山表示信服,并且对杜少卿立法禁止随意迁葬的提议拍手称快,但是他回家之后还是将为父母寻得风水宝地以庇佑后代作为头等大事,并且亲自请余殷、余敷来勘查土色,后来又请了专门的风水先生为父母选择墓地,可见当时迟衡山振聋发聩的议论此刻在余大先生头脑中已经烟消云散,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其对风水的“锲而不舍”。
厝棺、停柩之习俗在清代民间十分流行。“惑于风水,选择吉地”是厝棺、停柩不葬或者多次迁葬的一大原因,正如刘冰雪所言,“清人惑于风水之说,拘于堪舆之论,为了谋善地、觅佳城,往往一时不得善地,则迁延数世不葬”。《儒林外史》中也多次提及厝棺、停柩的做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当时风水迷信观念的浓厚。
此外,风水职业化也是当时社会迷信风水的一大表现。文中的为牛老儿“点穴”的阴阳徐先生,为余有达父母看风水的张云峰,甚至泰伯祠主祭的虞博士都为人择墓地并一次收取十二两银子,他们都是职业化或者半职业化的风水先生。正是市场的需要才催生了这一职业的流行,正是因论文导读: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上一页12
为人们对于风水的深信不疑才促使某些人以此谋生,专门为人选墓地看风水。

三、社会贫富差距大。

小说中所写的丧事表现为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一种是风光大葬,排场非常;一种是无力安葬,冷静凄凉。前者如严监生夫人王氏的丧事“用去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荀玫母亲丧事,哄动整个薛家集,甚至“百十里路外的人,都来看荀老爷家的丧事”等。后者如第三十五回庄征君所安葬的两位老人,连棺材都无力购买,幸得庄征君为其买棺材和坟地才得以安葬,又如第十五回洪憨仙死后留得“四五件绸缎衣服还当得几两银子,其余一无所有”,甚至连棺材也买不起。这种对比,非常明显地看出当时社会下层百姓和上层家族之家的巨大贫富差距。

四、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

第三十二回娄太爷在自己病情加重之时,希望杜少卿送他回家去。杜少卿表示不解娄太爷怎么要回家,自己“一日不曾尽地老伯的情”,于是娄太爷说到:“你又呆了,我是有子有孙的人,一生出门在外,今日自然要死在家里。难道说你不留我?”这就说明古人即使游在四方,在安息之日也希望回归故土,这就是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再如第三十九回,郭孝子的父亲去世了后,因是湖广人,郭孝子就将先君的骸骨用盒子装着背到故乡去归葬,这也是死后要回故土安葬的思想。
参考文献:
吴敬梓,《儒林外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
刘冰雪,《清代丧葬法律与习俗》,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月。
作者简介:刘佳(1990-),女,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