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再保险几种再保险模型分配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8 浏览:20597
论文导读:变,再保险业务的商业化运作标志着中国再保险市场进入新的进展阶段。对再保险的探讨已成为保险业的热门不足。在再保险探讨中,我们通过各种策略对原保险人的自留额不足进行了浅析,但是对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往往讨论的不多,本论文试图站在再保险人的角度,以最大破产概率为目标在几种不同的再保险模型下对一份再保险保单的分配
摘要:再保险又称分保,是保险人对其承担的风险责任进行转移的行为或方式,是对保险人的保险。再保险能为保险公司分散风险、制约损失、扩大自身的承保能力,帮助保险公司躲避巨灾不至于由于巨额赔款而导致破产。近十年,我国再保险专业公司以无到有,再保险市场以小到大,对保险业进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再保险市场逐步完成了由法定分保向商业分保的市场化转变,再保险业务的商业化运作标志着中国再保险市场进入新的进展阶段。对再保险的探讨已成为保险业的热门不足。在再保险探讨中,我们通过各种策略对原保险人的自留额不足进行了浅析,但是对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往往讨论的不多,本论文试图站在再保险人的角度,以最大破产概率为目标在几种不同的再保险模型下对一份再保险保单的分配额不足进行讨论,并最终给出在成数再保险和限额再保险的两种再保险方式中的分配额公式,最后给出实例浅析。首先,在原保险标的的理赔额服以复合泊松分布的条件下,我们站在再保险人的角度去讨论了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指出利用最大破产概率讨论再保险人分配额的合理性,并在讨论再保险人分配额的论述历程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最后给出再保险人分配额公式其次,讨论在保险标的服以一般分布的条件下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在此我们讨论了在比例再保险和限额再保险两种再保险方式下的再保险人的分配额,并在最后得出了再保险人分配额的公式,在此结论上我们再考虑特殊条件——复合泊松分布,由此模型得到的结果与第一节讨论的结果一致。最后,将再保险模型更一般化,讨论有着多个再保险人的情况下,各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我们重点讨论在限额损失再保险的再保险方式下第一再保险人的分配限额不足,并得出分配额公式,然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讨论第二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然后讨论第三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由此加以推广。关键词:再保险人论文比例再保险论文超额再保险论文分配额论文破产概率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10
第1章 绪论10-18

1.1 再保险介绍10-15

1.1 再保险的概念10

1.2 再保险的作用10-12

1.3 再保险的形式12

1.4 再保险的种类12-14

1.5 再保险的进展14-15

1.2 原保险与再保险15

1.3 再保险与共同分保15-16

1.4 再保险的探讨近况16-17

1.5 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17-18

第2章 预备知识18-23

2.1 破产概率与调节系数18-19

2.2 矩函数与矩母函数19-20

2.3 泊松分布与复合泊松分布20

2.4 限额再保险的收益与风险20-21

2.5 免赔额对理赔次数的影响21

2.6 本章小结21-23

第3章 复合泊松分布条件下的再保险人分配额探讨23-27

3.1 引言23

3.2 模型与记号23

3.3 模型介绍23-24

3.4 最大破产概率的运用24-26

3.5 本章小结26-27

第4章 最大破产概率在再保险人分配额中的运用27-37

4.1 比例再保险风险模型27-30

4.

1.1 引言27

4.

1.2 模型与记号27

4.

1.3 模型介绍27-28

4.

1.4 最大破产概率的运用28-29

4.

1.5 分出比例的确定29-30

4.2 限额再保险风险模型30-34
4.

2.1 引言30

4.

2.2 模型与记号30

4.

2.3 模型介绍30-31

4.

2.4 最大破产概率的运用31-32

4.

2.5 分出额的确定32-34

4.3 本章小结34-37
4.

3.1 结果汇总34-35

4.

3.2 实例浅析35

4.

3.3 结果讨论35-37

第5章 转分保条件下各再保险人的分配额不足讨论37-42

5.1 限额再保险的多个再保险理赔限额模型讨论37-41

5.

1.1 引言37

5.

1.2 模型与记号37

5.

1.3 模型介绍37-38

5.

1.4 破产概率的运用38-39

5.

1.5 分配限额的确定39-41

5.2 结果浅析与讨论41-42
结论42-44
参考文献44-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47-48
致谢48-49
作者介绍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