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植物群落长白山林线交错带指示性植物群落对模拟增温响应要求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84 浏览:23744
论文导读:14-162.1.1地理位置142.1.2气候概况14-152.1.3植被概况15-162.2探讨策略16-182.2.1样地设置与物种选择162.2.2野外增温实验与监测16-172.2.3采样及室内实验测定172.2.4数据统计与比较浅析17-183模拟增温效果18-313.1空气增温效果18-213.1.1牛皮杜鹃群落18-193.1.2笃斯越橘群落19-203.1.3小结20-213.2土壤增温效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了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走势,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6°C。气候的变化已经对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响应更为显著且敏感。本论文以长白山林线交错带的两种指示性植物群落——牛皮杜鹃群落和高山笃斯越橘群落作为探讨对象,采取模拟气候变暖的野外增温装置——开顶式增温箱(OTC, open-top chamber)来探讨增温对牛皮杜鹃群落和高山笃斯越橘群落的影响。短期的模拟增温实验结果显示,牛皮杜鹃群落在阴天和大雾天对OTC模拟增温的响应比较显著,但在晴天和阴雨天效果并不显著,这是由于受岳桦林的遮荫效果和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高山笃斯越橘群落由于不受遮荫效果的影响,所以在晴天时对OTC增温的响应比牛皮杜鹃群落的响应显著。通过遮荫与不遮荫的比较浅析,可以看出OTC的增温主要体现在有外界热量输入的情况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增温效果逐渐减弱。牛皮杜鹃群落的土壤增温效果比高山笃斯越橘群落的显著。在OTC增温处理下,牛皮杜鹃和高山笃斯越橘在生长形态、生物量和物候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响应,但两种植物也体现出响应的差别性。模拟增温使牛皮杜鹃和高山笃斯越橘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总生物量都有所增加,但高山笃斯越橘对增温的响应更为显著。在反映叶片物候期差别上,利用了ADC相机反演的NDVI值来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短期的模拟增温实验对牛皮杜鹃的群落结构和NDVI值的影响不大,而高山笃斯越橘群落对增温的响应却比较显著,体现为其盖度增加了约10%,9月份OTC内的NDVI比对照样方高0.1327,生长季末期显著被推迟。在短期模拟增温条件下,牛皮杜鹃群落和高山笃斯越橘群落对增温处理都有着一定的响应,但高山笃斯越橘群落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显著,这与其生活型及其所处的生境条件有关。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推断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长白山林线交错带的植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演变,进而为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林线交错带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演变走势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关键词:气候变暖论文模拟增温论文开顶式增温箱论文林线交错带论文指示性植物群落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7
目录7-9
1 引言9-14

1.1 国内外探讨近况9-12

1.1 全球气候变暖对高纬高海拔生态系统的影响9-10

1.2 模拟增温的实验策略和效果10-11

1.3 模拟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11-12

1.2 探讨目的、内容与作用12-14

1.2.1 探讨目的12-13

1.2.2 探讨内容13

1.2.3 探讨作用13-14

2 探讨区概况与探讨策略14-18

2.1 探讨区概况14-16

2.

1.1 地理位置14

2.

1.2 气候概况14-15

2.

1.3 植被概况15-16

2.2 探讨策略16-18

2.1 样地设置与物种选择16

2.2 野外增温实验与监测16-17

2.3 采样及室内实验测定17

2.4 数据统计与比较浅析17-18

3 模拟增温效果18-31

3.1 空气增温效果18-21

3.

1.1 牛皮杜鹃群落18-19

3.

1.2 笃斯越橘群落19-20

3.

1.3 小结20-21

3.2 土壤增温效果21-31
3.

2.1 白天增温效果21-25

3.

2.2 夜间增温效果25-30

3.

2.3 小结30-31

4 增温条件下植物群落的响应31-38

4.1 牛皮杜鹃群落的响应31-34

4.

1.1 增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31

4.

1.2 增温对植物形态的影响31-32

4.

1.3 增温对生物量的影响32

4.

1.4 NDVI 影响32-34

4.2 高山笃斯越橘群落的响应34-37
4.

2.1 增温对群落结构的影响34-35

4.

2.2 增温对植物形态的影响35-36

4.

2.3 增温对生物量的影响36

4.

2.4 NDVI 影响36-37

4.3 比较浅析37-38
5 结论与讨论38-40

5.1 结论38

5.2 讨论38-40

参考文献40-43
致谢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