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浅析中学历史教学德育功能小结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622 浏览:72028
论文导读:
内容提要: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通过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启迪学生的情感取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就其德育内容而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社会公德、与法制观念、自觉纪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德育有着鲜明的社会性、个体性和教育性功能。其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对照上述德育基本蕴含,纵观中学历史教学基本内容不难看出,社会所赋予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历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中学历史教学新课标也明确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所要得到的目标,就是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使其对历史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则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其理想人格。由此可见,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它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任务。

一、挖掘、整理德育教育资源,形成条理清晰、易于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资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要精心整理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形成有条理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资料,为学生的优良品德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首先,从历史教材中挖掘提炼德育教育资源。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历史传统,文明世界的陶器、青铜器、丝绸、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朝兵马俑,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博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誉。以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通过对中国历史爱国题材的学习,激发学生源于:论文例文www.7ctime.com
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抗击外国侵略等史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铭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近代史是我国屈辱的百年史,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争,最后在中国的领导下取得了民族战争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通过这段史实的学习,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中国才可以救中国,才可以摆脱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热情。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精神的不可或缺的素材。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都是用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素材。其次,要结合本地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本地历史是学生熟悉的历史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了解本地历史,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本地历史素材,无疑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家乡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由热爱家乡发展到热爱祖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家乡和祖国紧密联系的起来,树立他们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的远大志向。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材料,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及社会强烈的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这是由于历史本身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分内之责,无可推卸。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热情付诸行动。祖国是一个集自然、政治、经济、论文导读:
文化与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概念,是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一定区域内的国土、国民和国家机器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一旦有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就会在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时候,把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于祖国的前途命运之中。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高尚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为为国献身的高尚情操和精神,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关心国家的兴衰和民族兴亡,是中华民族的一面奋进旗帜,有着无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制外来侵略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先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教诲,已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奋勇进取的传统美德,提倡做人要"刚健有力","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志气,它使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中华民族历尽艰难而不衰。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
三、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适时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了解和分析历史,以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的具体史实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探索出这样一条规律,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武器,最终才能取得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雄辩证明: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果。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使学生坚信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才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对学生进行一些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诸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基本观点。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历史课堂教学还要注意面向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时政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关心他人、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7ct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