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浅析投入产出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进展贡献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22 浏览:12715
论文导读:关键词:物流园区论文区域经济论文贡献论文投入产出浅析论文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Abstract5-9第1章绪论9-171.1探讨背景及作用91.2国内外探讨综述9-141.3主要探讨内容14-151.4探讨策略及技术路线15-17第2
摘要:物流园区(基地)作为现代物流系统进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物流聚集疏散方式,可通过发挥整体优势,达到资源互补和规模效益的目标。现代物流本身是一个需要高投入、高技术的系统,作为物流节点的物流园区,能够对社会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对我国物流园区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和物流产业的聚集地,已被看作是推动城市和区域经济进展的新的潜在增加点,其投资建设和运营后都对区域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本论文以区域经济学论述中的“增加极”论述为切入点,指出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的新型集散方式会逐渐进展成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增加极”,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而且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三种历程对其他经济产业逐级传递产生影响。根据“增加极”论述,在物流园区进展历程中,其主要通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和“涓滴”效应,推动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进展和实现区域经济的相对均衡进展。本论文将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分为了园区建设本身对经济增加的贡献和园区运营后对区域经济进展的贡献。第一,以池州现代流通服务基地为例,根据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浅析法实证测算了其建设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包括后向拉动贡献、前向推动贡献和消费诱导贡献)。通过计算贡献当量,可以得出池州现代流通服务基地项目建设每投资1元,对GDP的总贡献当量为16.70元,其中,对GDP的直接贡献增加值0.40元,间接贡献增加值16.30元,在间接贡献增加值中,后向拉动、前向推动和消费诱导贡献的增加值分别为0.60元,7.38元和8.32元。第二,以定性的角度浅析了池州现代流通服务基地运营后对区域经济进展所带来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物流相关产业群的集聚效应;2)增强商贸流通领域活力,降低物流成本;3)改善城市物流功能,改善投资环境;4)扩大就业人数。关键词:物流园区论文区域经济论文贡献论文投入产出浅析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4-5
Abstract5-9
第1章 绪论9-17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9

1.2 国内外探讨综述9-14

1.3 主要探讨内容14-15

1.4 探讨策略及技术路线15-17

第2章 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进展的影响浅析17-30

2.1 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进展的影响机理18-22

2.

1.1 物流园区的“增加极”论述18-21

2.

1.2 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与“涓滴”效应21-22

2.2 物流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加的影响22-24

2.1 物流园区建设对GDP的直接贡献23

2.2 物流园区建设对GDP的间接贡献23-24

2.3 物流园区运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24-30

2.3.1 推动区域产业集聚24-27

2.3.2 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27-28

2.3.3 有助于带动就业28

2.3.4 有利于物流企业的进展和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培育28-30

第3章 物流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加的贡献实证测算30-46

3.1 投入产出浅析法31-38

3.

1.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32-34

3.

1.2 投入产出表的数学平衡联系34-35

3.

1.3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35-37

3.

1.4 计算思路37-38

3.2 池州现代流通服务基地建设对GDP的直接贡献测算38-41
3.

2.1 计算公式38-39

3.

2.2 计算历程及结果39-41

3.3 池州现代流通服务基地建设对GDP的间接贡献测算41-44

3.1 后向拉动贡献42

3.2 前向推动贡献42-43

3.3 消费诱导贡献43-44

3.4 池州现代流通服务基地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总体贡献44-46

第4章 物流园区运营对区域经济进展的贡献浅析46-51

4.1 对物流相关产业群的集聚效应46-48

4.2 增强商贸流通领域活力,降低物流成本48-49

4.3 改善城市物流功能,改善投资环境49-50

4.4 扩大就业人数50-51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1-53

5.1 主要结论51-52

5.2 展望52-53

参考文献53-56
致谢56-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57-58
附录A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