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议艺术性浅让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富有艺术性书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67 浏览:37397
论文导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能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性
1003-2851(2013)-01-0114-0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课堂提问,不仅能诱发学生思维和好奇心,也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现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几点见解。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自主探究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和活跃人们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好奇心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思考学习的意识。因此,课堂提问的问题设得妙、提得巧,才能引起注意,发人深思。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新颖,求新意,达到激发学生情趣的目的,切忌问题提出平淡,无创新。例如:在讲授《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请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便很好地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专门给他们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想通过研读课文找到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当然,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时,教师应力求从实际出发,避免故弄玄虚,把学生搞得一塌糊涂。

三、变换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课文《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教师可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因此,这种使学生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

四、分层提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论文导读:
”、“好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毫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再通过顺势引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就容易多了。

五、注重深度,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他们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探究得“宽”,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在语文教学课堂上,适时适度而又富于艺术技巧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7ctime.com
能力,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个个疑团被解开的过程中使学生燃起思想的火花,最大限度地开启他们的心智,达到创新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