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谈玉兰论《狱中纪实》与《大墙下红玉兰》艺术风格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804 浏览:136309
论文导读:调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读者在赞叹之余,往往只记住了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而模糊了人物的性格。从而,使葛翎等“大墙”英雄们的共性12下一页
摘要:《狱中纪实》是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成的遗作, 这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黑暗的牢狱中与敌人战斗的实录。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这部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早涉足关于监狱、劳改农场的生活。两部作品,都是以监狱中的生活作为体裁,因此存在这共性。然而,两篇小说处于不同的时代,在书写这类共同的体裁的时候,艺术风格上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狱中纪实》 《大墙下的红玉兰》 艺术风格 共性 差异性
三十年代的中国,在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激烈尖锐的文化语境下,许多的人锒铛入狱成为普遍现象。“牢狱现象”的普遍性受到了具有时代性的政治、文化、文学的普遍关注。因此出现了以描绘牢狱生活的作品的“牢狱文学”。当然,一些牢狱文学没有直接描绘牢狱生活,而是在牢狱环境中写出来的或者是抒情言志、或者回忆寄托、或者抨击时弊的作品,也都属于“牢狱文学”。牢狱文学的作家有的是确实就有过牢狱的经验,有的是没有被部入狱的进步作家,为了表达对“牢狱现实”和社会的黑暗的不公的与批判。“”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一大批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狱内同“”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大墙文学”是以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冤狱生活为描写对象的文学。《狱中纪实》这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黑暗的牢狱中与敌人战斗的实录。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这部小说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早涉足关于监狱、劳改农场的生活,被称为“大墙文学”。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
(一)共性

1、都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描写

《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采用朴实的现实主义手法在“大墙领域里开掘。从维熙一贯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描写生活, 无论是何等黑暗残酷的生活岁月, 人类社会总是善恶与共。70 年代末期复苏的现实主义文学便不断冲出长期以来形成的遮蔽着人们视线的教条主义和思潮的迷雾,从维熙能以理性的目光去烛照那段扭曲变形的历史。《狱中纪实》同样也是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狱中的情景。两部监狱题材小说, 格调凌厉高昂, 故事真实动人, 场面壮烈而不悲哀,它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2、作品的主旋律都抒发爱国主义

两部作品中,他们虽然生活在现实艰难的处境中, 但总保留着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信仰, 对祖国的忠诚之心。在这类知识分子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受到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思想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这种思想在无形中已渗入到了他们的骨子里, 灵魂中。个体完全消失在对祖国的忠诚中, 自我价值和集体意志的认同就像一切献身于自己信仰的人一样, 具有同样的宗教般的虔诚。
3作者都有狱中的经历
生活先行,后有其文。方志敏和从维熙都经历过监狱生活,使他们饱尝了人生的甘苦,严酷的狱内改造历程使他们产生了睿智的思考,并进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他们以自己狱内生活经历为素材,并大胆进行开拓,通过对那个特殊时代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描写,再现了曲折行程中,造成的忠而被谤的时代悲剧。
4语言锐利、雄浑、冷峻
两部作品,语言锐利。《狱中纪实》语言直击国民党反动的黑暗统治、政治腐败。作者通过对一个许多人“称赞他处事果决和敏捷”的法院副处长的描写, 就地暴露了他们的法制的黑暗。《大墙下的红玉兰》雄浑、冷峻。《大墙下的红玉兰》的开头,作者以民间传说作为引子,连用了几个悲壮、遒劲的词语,从而造成了浑雄悲壮的气氛,令人深思。
(二)差异性

1、人物塑造方面摘自:毕业论文评语www.7ctime.com

用现实主义文学成功的艺术典型, 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性特征这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些人物, 发现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的笔力是有所不足的。作家塑造人物, 总是选择动乱年代中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的阶级意识、民族气节的极不寻常的, 甚至带有某种戏剧性巧合因素的情节事件来加以表现。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来说, 此种方法是刻化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 这种手段的运用“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的人们的代表, 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才会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成为鲜明独特的“这一个”。而从维熙他过于追求斗争场面的恢宏壮阔和惊险, 强调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读者在赞叹之余, 往往只记住了作品精彩的细节描写而模糊了人物的性格。从而,使葛翎等“大墙” 英雄们的共性论文导读:的事件中,时间的直线运动常常间以倒叙。为了追求戏剧化的情节,缺乏细节的交代与铺垫,显得奇巧、过于矫饰,影响了作品的艺术的真实性。《狱中纪实》用了直叙的方法,并没有倒叙在里面。4视角不同故事是通过讲述者的眼睛和意识讲出来的。《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他”的视点即第三人称来叙述。在《大墙下红玉兰》中
显得大于个性, 力度强而深度弱。
2风格不同
《大墙下的红玉兰》的小说风格是含蓄、深沉。结尾则更具特色,作者以“天, 快亮了, 天快亮了,一语双关, 表面上写的是自然事实,而实质上则暗示“” 的黑暗统治已经不长了, 这深深地表现了小说主人公的信心和期盼, 寓意深刻而含蓄。《狱中纪实》的明白、小畅,直接号召人们起来斗争。
3语言叙述上有差异
在《大墙下的红玉兰》中,直叙与倒叙相结合,为了更好突出主题。然而在单一的事件中, 时间的直线运动常常间以倒叙。为了追求戏剧化的情节, 缺乏细节的交代与铺垫, 显得奇巧、过于矫饰, 影响了作品的艺术的真实性。《狱中纪实》用了直叙的方法,并没有倒叙在里面。
4视角不同
故事是通过讲述者的眼睛和意识讲出来的。《大墙下的红玉兰》是从“他”的视点即第三人称来叙述。在《大墙下红玉兰》中 “他”不仅让读者知道了人物的外在行动, “他”还向读者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从而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物, 理解作品的主旨。采取这样一个无所不在的第三人称目击者的视点, 作者可以把事情记述得生动而富有戏剧性, 而不至于失去读者的信任感。《狱中纪实》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去进行叙述的。把“我”来狱中看到的,以“我”的视角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出来。
参考文献:
王莉莉,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读方志敏《狱中纪实》有感,前线,2011(08)
逢增玉,三十年代左翼“牢狱文学”,粤海风,2007(05)
[3]徐晓芳,从文学作品看中国监狱文化的嬗变——以三部文学作品为例,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9)
作者简介:玉旖旎(1986- ),女,广西南宁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