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道德观小说《人生》中道德观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377 浏览:21467
论文导读:
摘 要: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在《人生》中构筑了独特的精神世界,小说中蕴藉了作家对生活的体悟与发现。作家期待属于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作为其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关键词:路遥;道德观;《人生》
1005-5312(2013)02-0012-02
路遥在小说《人生》里通过对农家子弟高加林的一段人生经历的描写,揭露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麻木,同时也呈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高加林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一方面接受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学校又得到了现代文化的洗礼,这种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心理使得他在面对“像流水一样柔情”的刘巧珍和“像火一样热情”的黄亚萍时,感到矛盾:选择了又失落,失落了又选择,时刻处于一种两难的境界。笔者认为,高加林对小说中的两个女性都不是真正的爱情,她们只是在不同环境里,高加林自尊与自卑矛盾性格的一种无意识和群体的选择。

一、传统道德的叛离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作家对高加林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现状而展开的奋斗与拼搏是十分肯定和赞赏的。作家认为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足是无可厚非的,是合目的性的,对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的接受和向往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文明时,却抛弃民族的传统美德,则是十分错误的,是应该受到强烈批判的。
《人生》里的男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第一次遭遇了理想的放逐。出生在农村的加林,却从未像自己的父辈那样艰辛的劳动过,他在县城中学上过学,清楚城乡之间的差别。高加林清醒地意识到家乡大马河川是贫穷的,是闭塞的,是偏僻的;而城市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物质文明是丰富的。但是,就在高加林为自己远离梦想悲伤失意时,那块贫瘠土地上的人民给他提供了一个似乎可以间接地实现愿望和理想的机会——当一个民办教师。高加林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在工作岗位上是勤勉的,是认真的,决心以另一种途径到达成功的彼岸。正当高加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时,他的民办教师位置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替代了。高加林再一次亲临了希望破灭后的失落,他又必须回到本应属于他而他却极其不适应的黄土地上去生活了,感到了无比的忧伤与痛苦。高加林很清楚农村人生活的辛苦、贫乏和愚昧,生活中一幕幕的困顿与匮乏,使他感到了生活环境带来的难以承受的压抑,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沉重的呼唤:“现代文明的风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吹到这落后、闭塞的地方! ”高加林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了渺茫与痛心,感到了未来生活的艰辛与沉重,因为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因此,他无数次地期盼逃离农村,渴望在城市里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到城市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城市化的生活是他夙夜难眠的梦想! 此时的现实让高加林感到了极度的失落,然而就在此时,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巧珍是一切美好传统的化身——美丽、善良、宽容、善解人意、智慧、勤劳、朴实……,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人性美与道德美,巧珍美好的心灵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世世代代相传的美德。巧珍用爱融化了高加林的失意与失望,抚慰了他内心的创伤与苦涩,巧珍的出现给了他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一下子便他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高加林的叔叔从部队转业回到地区当了劳动局长,为了拍加林叔父的马屁,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利用自己的职权暗中一手操办,材料为他在县城谋得一个通讯干事的工作。命运再一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终于有机会去城里“正式”参加工作了,曾经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与憧憬如今变成了现实。不可否认,高加林在县城里,工作是勤奋的、认真的,工作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值得肯定的,是个有冲劲、敢做敢为的优秀青年,这些优良品质作家是由衷地赞赏的。到城市后,春风得意的高加林开始了一轮新的梦之旅。城市的所有事物在他的眼中都是“美好的”,高加林开始觉得山区县城太小,期望能到一个更大的地方去展翅飞翔。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与抱负,他最终选择抛弃“用整个身心爱他,像金子般纯洁”、但现在似乎成了累赘和绊脚石的农村姑娘巧珍。高加林的这种选择是自私的,是冷酷的。在作家看来,他的这种选择是对“黄土地”的背离,是对传统道德的抛弃。作家对加林为了论文导读:
自己的成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感情上背弃巧珍,是强烈反对的,是批判的,是不能容忍的。因此,高加林必将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

二、传统道德的回归

小说《人生》着眼于社会变革期的矛盾冲突,以及在特定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龃龉。小说写出了无数普通劳动者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在黄土地上不停地刨挖、挣扎,那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现状。人们的生活是穷困的,物质上是贫乏的,虽然这些现状是让人不满意的,但那隅“黄土地”上却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明,那份传统依然是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也是一个民族在前进中、在发展中依旧需要坚守的,因为那是民族存在的根基。
作家认为传统美德与社会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当加林在追求个人成功、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积极进取、不断地要求进步,对未来有期待、有憧憬,这些都是合理的,作家对此也是肯定的;但对加林挣脱“黄土地”,却看不到那一隅精神园地的纯朴与美好,连传统道德也一并抛弃后,作家的态度同样是明确的,那就是:高加林作出了一种完全错误的判断和抉择,他必将受到惩罚。“黄土地”是中国传统文明的载体,是民族灵魂之“根”,正如德顺爷对高加林说的那样:“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圪崂了。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就什么也不会有。”因此,人们必须坚守这份美好的传统道德。当高加林因“走后门”事件败露后,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依然被纯朴的家乡父老宽容地接纳,再一次亲历了“黄土地”上的那份人性美。在城里人因高加林的坠落变得冷漠而陌生时,而此时的村里人却在大马河的岔道口迎接高加林的回来,乡亲们都真诚地安慰他:“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 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这是多么宽容的心怀、多么善良的心地啊! 高加林再一次看到了黄土地上人们的宽容与质朴,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 ”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此时,高加林是多么的期待能与巧珍重新牵手,但那份美好的感情已成为过去,高加林为自己失去“金子”般的巧珍感到了无比的遗憾、自责和痛苦,“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这是高加林对传统美德的皈依! 他意识到:“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为了虚荣而抛弃了生活的原则,落了今天这个下场! 他渐渐明白,如果他就这样下去,他躲过了生活的这一次惩罚,也躲不过去下一次惩罚”。高加林所说的“生活的原则”,就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传统道德原则。高加林此时终于明白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总之,作品通过高加林人生经历和追求过程,流露出了作者对传统美好道德的希望。当有人试图挣脱这份美好的传统道德时,他必将受到良知与道德的双重拷问。
参考文献:
陈占彪.人生的悲剧:在文学与生命的舞台上.西北师大学报.
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7ctime.com
李兆虹.陕西作家群地域性特色的得与失.唐都学刊.
[3]路遥.关于《人生》的对话.路遥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