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谈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冷深思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245 浏览:86573
论文导读: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读语文应该是与一些内心丰厚、情感丰富的智者对话,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对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心灵的情感评判,人文性更多反映文学性。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知识启蒙与人格成长都有着
反思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两幅图景比较明显,一是重视读写听说的传统教学,忽视人文教育;一是热衷于教改的“泛人文教育”现象。厘清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度”的准确把握,有效实现人文教育的路径选择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改革 人文性 工具性
近年来,新课标出台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风起云涌,精彩纷呈。小学语文教学又在不断求新、求变、求活的同时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里随处可见合作、感悟、表演活动,而语言文字的训练被束之高阁,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普遍下降。尤其是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新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人文性”的过度膨胀,课堂上出现了“泛人文教育”现象,体验情趣,塑造个性,合作探究,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浮泛,致使不少学生学了六年,上了千余节语文课,仍是阅读不知大意,写作不通文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严重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如此情景实在令人担忧。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厘清人文性内涵,对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度” 的准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内涵的准确定位

理解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内涵,首先要明确人文的含义。“人文”两字我国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事,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之中的信仰、思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审美情趣。“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在西方,人文主义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指的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即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作为人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它讲求反封建束缚,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至上,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张扬人的自由、人的个性、人的生命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多是从语言学的视角来理解,它一般包括:(1)个性人本化。《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第一条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坚持独立思考和积极的争论,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2)文化思想性。这是基于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的,如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山川的赞美、对他人的热情、对全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亲的报答、对爱情的真诚,等等,重视文化思想及其积淀,丰厚学生文化底蕴。(3)审美情感性,即语言的文学性,这是基于语言文字本身内容的,即语言文字的动人韵律、美妙的笔形、朴素或华丽的辞采、积淀于语言文字本身的深刻的文化内蕴等等。语言来自于生活,形成文学后更是生动优美颇具美感,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读语文应该是与一些内心丰厚、情感丰富的智者对话,体验作品中形象,体验生活,体验万物,通过审美体验,体验出丰富而生动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空间,对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心灵的情感评判,人文性更多反映文学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小学生的知识启蒙与人格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训练,还应关注学生心性与人格的成长,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莱兰曾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实验证明,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需要(成就需要),而这些需要都是后天习得的,尤其与人们的早期教育与生活阅历有关。可见小学阶段的人文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度”的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如何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承担起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论文导读: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听、写、读、说这些基本技能更应该成为基础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训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格熏陶、性格养成、情感培养、真善美丑的辨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人的价值观念,激发人的梦想与追求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的是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育人性。工具性往往比较关注人的理性、认知与过程;人文性往往更关注人的非理性、情感与动机。只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或强调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课堂教学,都将会造成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
语言文字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文化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类的文化、做人的道理以及真善美假恶丑都是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的。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出真善美、假恶丑,就必然要通过读、说等手段,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从语言文字中切切实实的去感悟、去体会,不能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看成相互平行的两个东西,二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文章不是无情物”, 如果语文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一味地强调人文,就背离了语文的本质,变成了空洞乏味的说教。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两幅图景,一是重视读写听说的传统教学,忽视人文教育;一是参与教改的教师们,他们热衷于公开课、示范课,往往是教学中目标定位面面俱到,文本视域盲目拓展,过程安排头绪繁杂摘自:学年论文www.7ctime.com
,教学形式花样翻新,力图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但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实效考虑,语文教育应该明确目标,语文教学要减轻负担,轻装前进,集中精力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从另一角度看, 若对语文教学期望值过高,什么都想加在它的身上,也是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不清的表现。记得有位专家说过:语文课姓“语”,形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专责。语言文字没有学好,还奢谈什么思想、情操呢!还有什么人文性可言呢!虽然语文教学与德育、美育等人文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多样的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7ctime.com
综合性,但形成和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是第一位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大价值所在。由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工具性是第一位的,人文性是第二位的,二者的统一要有一个适度原则,更不能舍本求末。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现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段话阐明了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其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也就是说,人文教育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是与培养语文能力同步进行的,不应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之外,另外“附加”一个人文教育的环节。
针对学生特点,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保障。小学生处在心智发蒙阶段,其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将人文性内容融入到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去,需要教师结合人文性的具体内容加以区分、调整、阐释。对于培育小学生,不是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介绍并解释给学生去理解,而是教师在理解其内涵的前提,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潜移默化的启发。在语文课讲解当中,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人性的优劣、平等的重要性,逐步领悟基本的人性光辉。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在制定教学目标、选取教法与学法等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都力图使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
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论文导读:生,如此,方可肩负起“引领者”的担子,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同时,教师面对语言文字要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揭示文本的丰富精神内涵来培养一个个意识与情感并重、知识与品性俱备、有灵有肉的生命个体。注重体验,尊重个性。人文性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美感染学生的心灵;通过文
。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对话”之前,首先要静下心来和文本、编者和作者对话,吃透每一篇教材。教师要从单元文化主题的高度来解读教材,把握住一单元几篇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文本使自己的心意与作者的心意息息相通,从而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自己在阅读的感知、理解、鉴赏方面优于学生,如此,方可肩负起“引领者”的担子,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同时, 教师面对语言文字要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揭示文本的丰富精神内涵来培养一个个意识与情感并重、知识与品性俱备、有灵有肉的生命个体。
注重体验,尊重个性。人文性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美感染学生的心灵;通过文章的情节、形象、思想感染学生的心灵;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使学生与课文内容、故事、人物同悲喜共愤怒;通过读书感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要尽量让孩子在阅读教学中感悟语言文化内涵。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发现阅读的乐趣,爱上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以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融入进去,教师就要注意在阅读的教学中,细心指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文章中所散发的人文气息,品味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不可能相同,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和多元化倾向是正常的,健康的。无视差异、千篇一律、抹杀个性的教学应当摈弃。
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教学设计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的教学空间,构建开放、鲜活、充满人文气息和富于生命力的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指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外,或在课外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课外生活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处于思想启蒙时期的小学生,对其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存在困惑。小学语文教育并不能止于课堂,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去。小学语文教育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用习得的人文观点来看待生活。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生活,合理地看待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谷声然,欧阳康.人文精神的本质与基本特征\[J\].求索,2009,(02).
\[3\]郑淑芳.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新课程(小学版),2010,(08).
\[4\]方斐卿.为什么小学语文教学总患“多动症”“浮肿症”\[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6).
\[5\]王丽娟,杨健.对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