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伤寒《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条辨》比较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894 浏览:71624
论文导读:271温病三焦辨证的创立受叶天士影响26-272《温病条辨》原文多节选于《临证指南医案》27四博采众家27-28第三部分寒温之辨28-37一伤寒、温病的概念与界定28-311秦汉至晋唐时期——温病隶属于伤寒28-292金元至明清时期——温病独立于伤寒29-303近现代时期——寒温统一之争30-31二疾病的传变与转归31-341疾病的传变31
摘要:目的:关于中医学进展中的继承不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内容。回顾整个中医学的进展历程,以来都是继承与进展并举。在众多古典医籍中,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一个继承与进展的范例[1]。该书广泛地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热病方面的论述精华,在编著历程中还受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深远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以《温病条辨》一书的内容可看出其并不是对《伤寒杂病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进展。本论文就《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条辨》的比较探讨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以这一角度探讨寒温之间的联系和在理法方药上《温病条辨》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进展,以而更好地传承古典医籍的精华。策略:本课题采取的探讨策略为文献整理探讨。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读、论述及有关方剂的运用探讨,来比较浅析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和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结果: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条辨》的比较探讨,可以发现尽管寒温之争持续了千百年的时间,但以《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来看,二者之间还是有密切的联系的。以《伤寒杂病论》与《温病条辨》的比较探讨,可知吴鞠通在仲景方的基础上,通过直接引用、加减化裁,拓展了仲景方的适用范围,与此同时也根据自己临床经验自创了许多有效的方剂。结论:要客观对待伤寒与温病乃至伤寒、温病学说,在中医学论述上给予它们运用的地位,丰富中医的学术思想系统,以更好地论治外感热病。吴鞠通在理法方药上的运用说明了他不仅继承了仲景学说,还有所提升和进展,真正向后人展示传承中医经典经旨并有所成就的一个典范。关键词:伤寒杂病论论文温病条辨论文伤寒论文温病论文比较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目录4-8
中文摘要8-10
Abstract10-12
前言12-15
第一部分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成就15-23

一、《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15-16

二、《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成就16-19

1 尊经旨,创六经辨证施治系统16-17
2 创经方,立理法方药规律17-19

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温病学说进展的影响19-23

1 阐明了温病主证19-20
2 开创温病辨证纲领的先河20-21
3 为温病提示治则及有效方剂21-23
第二部分 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学术渊源23-28

一、溯源《》23-24

1 引用《内经》原文,撰《温病条辨·原病篇》23-24
2 遵《内经》要旨,立治疗策略24

二、继承《伤寒杂病论》24-26

1 仿《伤寒杂病论》体例,著《温病条辨》24-25
2 引《伤寒杂病论》原文,承继仲景学术思想25
3 选用《伤寒杂病论》方剂,巧妙加减25
4 承仲景法而善于革新25-26

三、学翼叶氏26-27

1 温病三焦辨证的创立受叶天士影响26-27
2 《温病条辨》原文多节选于《临证指南医案》27

四、博采众家27-28

第三部分 寒温之辨28-37

一、伤寒、温病的概念与界定28-31

1 秦汉至晋唐时期——温病隶属于伤寒28-29
2 金元至明清时期——温病独立于伤寒29-30
3 近现代时期——寒温统一之争30-31

二、疾病的传变与转归31-34

1 疾病的传变31-33

1.1 外感热病早期(初期)32

1.2 外感热病中期32-33

1.3 外感热病晚期33

2 疾病的转归33-34

三、辨证治疗34-35

四、方药35-37

第四部分 《温病条辨》对《伤寒杂病论》的继承与进展37-73

一、《温病条辨》编写体例的学术探讨37-39

1 《温病条辨》体例仿《伤寒论》而不拘泥37
2 《温病条辨》熔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于一炉37-39

二、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进展39-40

三、《温病条辨》对《伤寒杂病论》保津思想的继承与进展40-41

四、《温病条辨》对《伤寒论杂病论》方药的继承与进展41-73

1 伤寒太阳表证(辛温解表)与温病肺卫证(辛凉解表)的比较探讨42-46

1.1 病因病机的比较42

1.2 伤寒太阳表证与温病初起肺卫证在治则治法上的比较42-44

1.2.1 治疗原则42-43

1.2.2 治法43-44

1.3 处方用药的比较44-45

1.3.1 药物选用注意44-45

1.3.2 代表方剂45

1.4 剂型选择的比较45-46

2 气营两燔之化斑汤证对白虎汤证的扩展46-47
3 《温病条辨》“热入心包”对《伤寒论》阳明腑实证“胃热蒸脑”方药上的进展47-52

3.1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胃热蒸脑”的病理机制47-48

3.2 《温病条辨》热邪逆传心包进入营分的病理机制48-49

3.

2.1 温热病之顺传与逆传48-49

3.

2.2 神昏谵语为论文导读:

“热入心包”证的诊断要点49

3.3 以“胃热蒸脑”到“热入心包”方药上的进展49-52

3.1 温病三宝49-51

3.2 清宫汤51-52

3.3 清营汤52

4 治疗痰热气喘以麻杏石甘汤到宣白承气汤的进展52-53

4.1 “邪热蕴肺”之麻杏石甘汤52-53

4.2 “肺肠合治”之宣白承气汤53

5 拓展了承气汤证的适应证53-59

5.1 《伤寒论》承气汤证的运用54-55

5.

1.1 大承气汤54

5.

1.2 小承气汤54

5.

1.3 调胃承气汤54

5.

1.4 桃核承气汤54-55

5.2 《温病条辨》对承气汤证的拓展55-59
5.

2.1 邪正合治法——新加黄龙汤55-56

5.

2.2 脏腑合治法——宣白承气汤56

5.

2.3 二肠同治法‐‐‐‐导赤承气汤56

5.

2.4 两少阴合治法‐‐‐‐牛黄承气汤56

5.

2.5 上下二焦合治法‐‐‐‐承气合小陷胸汤56-57

5.

2.6 腑中气血合治法‐‐‐‐增液承气汤57

5.

2.7 攻下护胃法‐‐‐‐护胃承气汤57

5.

2.8 清热祛瘀法‐‐‐‐桃仁承气汤57-59

6 《温病条辨》下焦温病所采取的方证充实并扩展了伤寒少阴热化型的治疗内容59-62

6.1 邪少虚多之证—复脉类59-60

6.2 邪多虚少之证—青蒿鳖甲汤60-61

6.3 阴虚火旺之证—黄连阿胶汤61

6.4 伤寒少阴热化型方药的局限61-62

7 《温病条辨》丰富了湿温证的辨证论治62-63

7.1 湿温病的特点62

7.2 湿温的治疗与禁忌62-63

7.

2.1 禁忌62-63

7.

2.2 治疗63

8 吴鞠通对杂病论治的拓展63-66
8.1 《温病条辨》论治杂病的拓展64-66
8.1.1 在《金匮要略》痹证治疗上的突破,《温病条辨》增加了暑湿痹的治疗策略64-65
8.

1.2 策略丰富65-66

9 吴鞠通《温病条辨》引《伤寒杂病论》方药一览表66-73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73-75
参考书目及文献75-78
致谢78-79
个人简历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