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论视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现在和未来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203 浏览:61090
论文导读:庭,人类反而越来越感到不幸福,Seligman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类20世纪最大的困惑。这一困惑同样也在教育领域得以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今的大学进口宽,学生的升学压力降低了,看起来大学生应该更为轻松和愉快。可实际上仍有许多学生觉得不快乐,承受着一系列压力:学习、前途担忧、人际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取向的反思。积极心理学对高等教育实践也具有深远地启示意义,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勿视的现实问题,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等教育;问题;趋势
积极心理学家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同样要秉承心理学所宣扬的宗旨,使人们走向幸福。本文将积极心理学思想——一种符合人性发展的科学理念引入高等教育实践中,试图对我国高等教育消极局面有所触动。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思潮,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首倡,主张心理学要以人类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强调心理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人们减轻痛苦,更要关注如何使人们过得更幸福。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组织制度。积极情绪体验多种多样,主观幸福感是在众多积极情绪体验中最综合、最复杂的。以主观幸福感为代表的积极情绪体验有三个主要特征:满意的面对过去,福乐的感受现在,乐观的面对未来[3]。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主要围绕六大美德和性格优势来展开。人类的六大核心美德有智慧和知识、勇气、人道、正义、节制和超越美德;其中每一类美德包含了24项性格优势,比如有创造力、热爱学习、恒心、热忱、友善、爱、公平、宽容、感激和希望等[4]。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积极的组织制度方面,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认为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压力也接踵而来,其势态已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校园已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塔,在校的师生将不断地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也将不可避免地承受因工作、学业、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的疲倦更容易引发各种消极情绪。我们需要在应对各种生活压力的同时,享受工作或学习中的乐趣;只有经常性地体验到人生的乐趣,才能不断地激发我们的正能量,从而不断地向幸福靠拢。

二、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困惑源于:论文格式范文网www.7ctime.com

当人类处于和平发展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要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物质财富飞速扩张,人们比过去拥有更多的自由、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先进的技术、更多的教育和娱乐等,照理说人类应该比过去更幸福,可结果却大相径庭,人类反而越来越感到不幸福,Seligman把这一现象称为人类20世纪最大的困惑[5]。
这一困惑同样也在教育领域得以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今的大学进口宽,学生的升学压力降低了,看起来大学生应该更为轻松和愉快。可实际上仍有许多学生觉得不快乐,承受着一系列压力:学习、前途担忧、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等。教师同样也面临各种压力,如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领导同事关系紧张、以及家庭生活压力等,使得许多老师都难以全身心力投入教学上。按理说,教学过程应该师生情感共融的大好机会,为何如今的课堂变成得这么无效,学生变得这么无聊,教师变得这么无奈,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措,学校功能变异,学术精神沦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物质财富丰裕富足,精神文明不断提升,带来了社会总体效益的增加。但是,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若不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最终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1.教学理念论文导读:

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会生存》中有言:“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①而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思路基本上仍是沿袭以往的理念:以成绩论成败,以升学为指标,重知识轻能力,过多的看重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忽略学生课堂的情绪感受和知识掌握,忽视对学生优良个性的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学管理体制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富有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不仅能提升师生爱校的荣誉感,还能增强其归属感。分析当前的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难以消除的问题,管理不够完善,漏洞较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比如高等教育管理的过度行政化管理模式,严重违背了高校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低下。又如出现了数十名博士竞争一个科级岗位的不正常现象,严重挫伤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原有陋习的影响,使教师缺乏创新的,工作出现疲惫倦怠心理,难以从工作中找到使命感和价值感,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实效。

2.教学方式失措,内容陈旧,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会减弱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当前因为教室及教师资源的问题,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并且普遍使用多媒体设备。尽管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听课人数过多,不利于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情感需求,也不利于课堂管理与检查,上课效果将大打折扣。同时,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学生能接触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如果教师忽视了这点,还是按照以往的教材或教学大纲进行讲解,就将导致信息过时甚至错误,不仅失去学生的吸引力,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感和信任度下降。并且有些学校教学设备陈旧,且供给不足,学校网络机房的建设等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将造成学生寻求校外的网吧,导致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沉迷于网络。另外,学校的考核方式单一,长期以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集中在考试成绩的评价上[6]。许多学生等着老师划重点,到最后临阵冲刺。更有甚者,夹带纸条进考场等。因此,从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更有利于教学进行。

3.教师教学乏力

当今社会的发展,除了带来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外,伴随而来的还有生活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教师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各种压力的侵袭。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教师自身对职业认识和定位的不清晰,家庭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误解和不良看法,将给教师带来较重的心理压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根据广东对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以问卷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健康占10.40%,亚健康占69.18%,疾病状态占20.42%[7]。教师的亚健康状态将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上课时只能敷衍学生,而难以真正引领学生掌握学科精髓;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习惯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没有体现出思想方法、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整堂课下来不能激发学生丝毫的思想火花;有些教师在师德、师风上存在问题,仅限教书并不育人,或者连教书也只做表面功夫,缺乏教师应该有的职业道德,完全以教学为谋生手段,实在难为人师[8]。诸如此类,教师难以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乐趣,只能将教学当成一种苦差事,这将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4.学生学习迷茫与功利性强

当今社会是多元化信息交集时代,学生容易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影响,若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则容易受到一些片面性思想以及偏激思想的误导,对自身的成长反而不利。许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容易对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自主性不强,容易随大流;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过于被动,缺乏强烈的求知欲;自我控制力差,自我管理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当前的学习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收获,还不如在打工更有收获,较早地放弃了专业学习;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都是发展个性的阶段,片面的理解大学生活,养成了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习气;有些大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又懒于发掘自身潜力,被动应对专业学习;有些大学生缺乏敏论文导读:
锐眼光和正确辨别力,面对信息多元化容易造成思想混乱,难以分清对自己长远发展有利的信息,而陷入了某些误区。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学会从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注重提升精神境界。

5.师生关系淡漠

自古以来,我们就提倡要尊师重教,教师爱护学生。但相对中学教育来说,高校师生之间因为交往机会较少,交往渠道狭窄,相对比较疏远和淡漠。通过观察发现,大学课堂座位空间上有个明显特征:年级越高,学生越靠后坐,前排空座率越高,与教师相隔甚远。这种空间上的距离突显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冷淡和潜意识的心理抵触情绪。许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声嘶力竭,而讲台下学生却漠然视之,毫无情绪上的共鸣。课堂纪律散漫: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同学随心所欲,上课玩手机、看其它书籍、睡觉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此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又怎么能使师生拥有和谐互动的关系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心目中没有学生,不关心学生,如果在师生之间各有一堵墙,那么,即使讲解得有声有色,又有什么用呢?”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但是普遍存在师资紧缺,教师教学任务重,难以花更多心思于双方积极情绪的激发上;教师繁重工作压力,很难做到 “诲人不倦”;学生难以实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更谈不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了,这种心理上的被动造成学生难以主动和教师建立紧密关系。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1.教学情感化强烈的求知欲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特征,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面对更有自主意识的学生群体,教师若只进行知识的说教,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若不能提供有效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将难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上课并非以完成教学大纲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身心陶冶,因此关注学生学到什么远比教师教了什么要有意义。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在提出高速度、高难度的教学思想的同时,也多次强调了情感作用。他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而“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欣赏、理解和共情的心态与学生交流,通过营造开放安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发自身优势,激发潜在的优秀个性品质,逐渐完成现实我和理想我的自我统一。
2.需求个性化当代的大学生思想特别活跃,喜欢求新求异,彰显自我个性。因此,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领域内前沿知识,还要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和流行元素,这样才能贴近学生。因为只有贴近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才能引发教学的共鸣,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所以,当有些老师抱怨缺课的学生太多时,就需要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改进。不同时代的学生都有其特点,时代环境对人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可改变的是人的本性。崇尚人的天性向善的著名教育家卢梭主张使教育者的指导和环境影响都服从不可控制的自然要素——孩子的自然生长和发展,即“遵循自然”,将他们培养成人的天性和才能充分发展的“自然人”[9]。遵从人的天性,发扬人性的积极力量,使每个人培养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最出色的人。
3.信息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各种高科技产品是层出不穷,对当代大学生有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既能帮助老师减轻一定的工作量,同时又能将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提高了教学效率。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已逐渐失去了魅力,课堂教学也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实现全方面的资料查询,快速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还可以链接其他国内外各大知名高校的信息资源库,学习丰富的知识。
4.科学与人文知识的综合化时代呼唤科学与人文相融,科学和人文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自然科学能增长人的见识,拓宽视野,培养人严谨务实的思维能力;人文知识能积淀人的文化素养,提升人的气质涵养,增强心灵的感悟能力。不同的知识对人的塑造功能不同,犹如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元素。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自然科学,还要学习人文哲学知识,如《道德经》、《论语》及《易经》等经典古籍的学习,这是探求人生智慧、人性的回归的论文导读:
必然要求。钱学森院士也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它能够开拓科学创新思维。既是物理学家又精通音乐的爱因斯坦说过,物理给我以知识,艺术给我以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产生创造力。刘献君教授指出, 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素是知识,对应学科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反映到教育上是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0]。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整合科学与人文两种思维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职业转换能力,一个人的科学与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就越强。
[注释]
①韦钰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参考文献]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81-87
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 陕西研究生论文www.7ctime.com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4(4):106-111
[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4]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8-79
[5]任俊, 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06-111
[6]彭成允等.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24-128
[7]刘志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的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4月
[8]肖乾,陈科.浅谈高校学风建设[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1-3
[9]Seligman M E P, Csiksizentmihaly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5-14
[10]汪青松.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2006年1月18日..cn
课题编号:“基于积极心理理念的大学心理素质模式研究(2010ZDB38)”的子课题:2011年东方科技学院教改课题“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