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试论看中以《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学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22 浏览:23335
论文导读:渠道,进而使《喜福会》这部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一谭恩美和《喜福会》谭恩美(AmyTan)是一位颇具声誉的女作家,33岁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之作,该书在1989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连续八个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居高不下,还荣获了该年度国家书卷奖。此外,由该小说改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文化冲突不可避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就是一部探讨中美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文本。谭恩美通过故事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生活在两个不同文化环境中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但小说最后亲情与多元文化意识让她们寻找到和谐共处的交流方式,使母女关系得到和解,最终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喜福会》 中美文化 冲突 融合
:A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名的代表作,在美国文坛上享誉盛名。这部小说以四个美国华裔家庭为主线,通过对比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与美国家庭在价值观、教育观、人生观、婚姻观等的显著不同,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揭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阐释了中美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家庭思想意识及观念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谭恩美通过描写中美家族成员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中揭示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是一种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新渠道,进而使《喜福会》这部小说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一、谭恩美和《喜福会》

谭恩美(Amy Tan)是一位颇具声誉的女作家,33岁时开始从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喜福会》是谭恩美的成名之作,该书在1989年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连续八个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居高不下,还荣获了该年度国家书卷奖。此外,由该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同样备受欢迎,在票房成绩上创下了巨大的成功。
《喜福会》是以谭恩美其外婆与母亲的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描述了移居美国的四个中国母亲与其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所发生的情感故事。在中国解放前夕四个旧中国时期的女性因为无法忍受战争与生活的磨难而移居到美国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吴素云是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之一,她和其余三个姐妹在移民路途中举行过以“喜福会”命名的小聚会,希望借助聚会来抚慰她们因战争而产生的不安与恐惧,希望她们的好运能够像聚会的名字那样伴随着“喜”与“福”。在移居美国旧金山之后,吴素云和三个姐妹都相继在美国重组家庭,然而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同样充满困难与曲折,语言障碍、环境差异、文化差异等令她们深感无奈与压抑,得不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接受与认可。于是,“喜福会”的聚会再次被组织起来,吴素云和她的三个姐妹在聚会中相互倾诉和女儿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借助聚会来寻求生活乐趣与归属感,试图构建属于她们的生活次序。

二、中美文化的冲突

1 中国文化作为边缘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冲突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其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喜福会》中,对于四个中国母亲来说,中国文化被美国主流文化所取代,成为边缘文化而存在,而美国的主流文化可以从价值观、宗教信仰、人种、种族来划分,美国崇尚个人主义,基督教文化与欧洲白人文化是其主流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佛教信仰、亚裔黄种人文化则成为一种边缘文化,两者极易产生冲突与排挤。在美国,四个中国传统母亲以外来者的身份生存着,由于只是少数群体,因此她们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被排挤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而她们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也很难融入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中。于是,她们固执己见地排斥美国主流文化,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烹调方式及其他习惯上都保留着中国特色,尤其是在语言运用上,她们坚持使用母语——汉语来交流,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她们绝不会说那些磕磕绊绊、词不达意的中国式英语。
在《喜福会》中,虽然女儿们身上有着中国民族种群的基因,但因为她们自小生活与成长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中,对美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认同,不会出现母亲们面临的语言障碍问题。但也由于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的不同,使母亲们与女儿们在交流与沟通上产生了差异与隔阂,导致母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同时也让母亲们悲观地意识到自己既被排斥在美国主流文化之外,又被排斥在女儿们的世界之外。而这一现状的出现与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冲突、排斥、偏见有莫大关联,其中美国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偏见是最主要原因,中国文化在以美国主流文化为核心的社会环境中得不到应有的接受与认同,而这种排斥现象便造成了美国主流群体对华人群体的偏见,令华人群体始终徘徊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边缘。论文导读:化内涵,以独立、互补的形式促进着自身的发展。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让人们在包容与谅解中拉近两者的距离,甚至超越一切阻碍实现交流与沟通。就像《喜福会》中的母亲与女儿们一样,在亲情的推动下,她们双方学会了相互适应与体谅,于是尽管存在着文化与语言障碍,但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寻找到了合适的交流方式与渠道,同时
此外,种族区别也是造成美国主流文化与中国边缘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女儿们自以为自己已经具备美国人的特性,能够被美国主流文化认可和接受,但在主流文化看来,美国女儿们与其母亲一样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7ctime.com
是异族群体,代表着异族文化,不仅美国社会将她们划分为“少数民族”的范围中,就连母亲也时刻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提醒她们与美国人的真正差别。
2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冲突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观念与观念,因此家庭与孝道在中国人眼中非常重要,甚至可以牺牲一切来维系这两者。就像另一个母亲许安梅对女儿的教育那样,将中国传统的孝道理念以家族人的亲身经历来形象地讲述,许安梅的母亲在外祖母病入膏肓时为了对其尽孝心,从手臂上割下一片肉做药引,期望能够救治外祖母。这样的孝道行为正好践行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做子女的应尽可能地去报答父母。虽然在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中已不再提倡那样的教育方式,但它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中国家庭教育中,即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管辖权、话语权及决定权,而孩子则很少能够获得自由与个性的发展。然而,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套用于生长在美国环境中的女儿们身上,无疑会遭到强烈的反抗。美国主流文化崇尚个人自由,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对于美国女儿们来说,她们已经认可了这种个人主义意识,于是会自然而然地排斥压抑个性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已深深影响着女儿们的观念与思想,当她们形成了独立的自我意识之后便开始反抗母亲们的专制教育,还处于反叛时期的女儿们认定母亲们的家长制侵害了她们的权利,她们总是试图脱离母亲的限制,去找寻更为自由的空间。于是,在女儿们便在潜意识中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而排斥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反抗母亲们对她们言行的管束。当母亲对她们的穿着指手画脚时,女儿们会大声反抗自己的身体由自己支配;当女儿面临爱情困惑时,她们宁愿去找心理医生也不愿和母亲心贴心地交流;母亲总是教导女儿们要忍耐、要含蓄,但女儿们不愿委曲求全、习惯直接表示心意,因此她们总是会和母亲、丈夫、社会产生冲突。中国母亲希望借助她们理解的中国文化来教育女儿,为了让她们少走弯路而处处管制,但是深受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影响的女儿们难以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反而处处反抗母亲,最终导致母女关系的疏远。

三、中美文化的融合

1 亲情促使中美文化实现融合
尽管由于文化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使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们之间产生隔阂与误解,但骨肉亲情是始终割舍不断的,在亲情的促使下,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们也学会了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从改变自身来缓解双方的关系。于是,在母女关系因亲情得到融合时,也意味着中美文化实现了较好地融合。美国女儿们在无数的冲突中学会了合理调整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均衡,她们同时接受中美文化,因此在为人处事得更加成熟。在与美国群体接触时,她们会以美国人的言行习惯与之相处;而在与家人或同种族群体相处时,她们会尽可能地以中国方式来交流,虽然表现得并不那么自然。而女儿们的这种文化适应同样影响着母亲们对美国文化的重新认可,女儿与母亲在中美文化中相摘自:毕业论文摘要范文www.7ctime.com
互教化、相互塑造、相互渗透,因此在她们身上融合了两种文化内涵,以独立、互补的形式促进着自身的发展。
亲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让人们在包容与谅解中拉近两者的距离,甚至超越一切阻碍实现交流与沟通。就像《喜福会》中的母亲与女儿们一样,在亲情的推动下,她们双方学会了相互适应与体谅,于是尽管存在着文化与语言障碍,但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寻找到了合适的交流方式与渠道,同时也实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适应与融合。正如女儿吴精美后来领悟的道理那样,她庆幸自己身上融合了中美文化,而没有将自己身上的中国特征所抹灭,因此当她回中国与姐姐见面时并不会那么难以适应,语言与文化障碍并没有对她造成较大的影响。中国之行让她对母亲生前所教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了孝道的重要性,因此她庆幸自己以前没有对母亲说“闭嘴”,不然她会对自己大逆不道的言行而一辈子难以释怀。
2 多元文化意识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
一开始,《喜福会》中的美国女儿们非常的困惑与压抑,因为她们夹杂论文导读:情会令母亲与女儿之间相互妥协,找寻共同的相处之道,但这远没有意识形态的转变来得彻底,多元文化意识加速了中美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是实现本国发展的有利途径。小说中的女儿们在接受了美国开放式的教育后也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她们不能改变世界存在多元文化的现实,因此她们必须面对
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中艰难地生存着,她们迷茫在两种不同文化的选择中,被中美文化撕裂着,她们无法真正做到完全的美国化或中国化。但随着1965年民权运动的爆发,在美国社会中形成了多元文化意识,中国文化被美国主流社会重新认识与接受,这给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也令美国女儿们不再需要面临二选一这种两难的抉择。美国女儿们在经过无数的碰撞与冲突后,学会了将中美文化相融合,借助她们这种特殊的文化优势来获得更多力量。而这种融合方式不仅缓和了母女之间的关系,缩小了母女之间的代沟,而且最重要的是,中美文化的融合使女儿们在发展中更具优势性。
此外,随着多元文化意识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得到逐步的提升,这种意识对促进中美文化的融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喜福会》中,作者也始终坚信中美文化终究会向着融合的方向发展,这是不同文化寻求共同发展的唯一之道。小说中,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深受中美文化差异的迫害,无数的矛盾、冲突、困惑、失落都是因为中美文化差异而造成,而随着中美文化趋于和解与融合后,母亲与女儿之间构建了一条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两者的相互了解与接受。这种建立在多元文化意识下的中美文化融合是最有效的促进方式,亲情会令母亲与女儿之间相互妥协,找寻共同的相处之道,但这远没有意识形态的转变来得彻底,多元文化意识加速了中美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在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是实现本国发展的有利途径。小说中的女儿们在接受了美国开放式的教育后也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她们不能改变世界存在多元文化的现实,因此她们必须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学会融合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能和母亲和睦相处,相互接受与包容,毕竟母亲是她们的亲人而非敌人。
四 结语
在小说《喜福会》中,作者谭恩美并没有回避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是以中美结合的家庭入手,从描写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与误解中来表现中美文化的冲突与排斥。最后,在亲情与多元文化意识的促进下,母女之间学会了相互包容与谅解,学会了在文化适应中寻找双方相处的共同之道,于是中美结合的家庭实现了和睦共处,同时也实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同样的,如今中美两国相互往来的机会越来越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应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而树立这样的发展理念对于中、美两国的共同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贾萍:《从〈喜福会〉中的母爱主题看东西方文化差异》,《名作欣赏》,2009年第10期。
王小玲、龙森祥:《标题:〈喜福会〉中母女背后的文化差异(英文)》,《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3] 魏青:《〈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电影文学》,2010年第7期。
[4] 李雪梅:《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2001年第3期。
作者简介:景晨,女,1978—,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论、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海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