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研究酸洗通钢冷轧酸洗计算机制约系统设计与实现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509 浏览:47960
论文导读:
摘要:通钢冷轧连续酸洗机组计算机制约系统通过以太网与基础自动化系统相连接和通信,并通过以太网与厂级生产制约系统进行连接和通信。计算机制约计算机系统的制约范围是以连续酸洗机组入口段步进梁开始,到出口段步进梁为止。计算机制约计算机系统根据生产要求进行设定计算,然后将设定值传送给基础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制约计算机系统执行机组的物料跟踪,提供人机对话和数据通信功能,收集实际生产数据并进行处理和生成各种生产报表,生产结果将上传给厂级生产制约系统。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通钢冷轧L2(计算机制约机)部分的基本功能及系统配置情况。之后本论文详细描述了计算机制约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与L1通讯模块、与L3通讯模块、物料跟踪模块、历程设定模块等,对其中程序框架的设计、内部模块功能的设计和相关数据库表以及内部通讯电文的接口内容部分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且就具体功能的实现给出了部分内部主要功能模块的程序逻辑制约流程图。通钢冷轧酸洗计算机制约系统开发成功并投入利用后,运转情况良好,状态稳定CPU负荷率小于40%,网络负荷率小于30%,计算机运行率大于99.5%,对提升机组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起到了及其关键的作用,并为后续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关键词:酸洗论文计算机制约论文物料跟踪论文历程设定论文Oracle数据库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10
第1章 引言10-12

1.1 背景与作用10

1.1 背景10

1.2 作用10

1.2 国内自动制约系统的近况和计算机制约软件的缺失10-12

1.

2.1 计算机制约系统的兴起11-12

第2章 相关技术介绍12-18

2.1 B/S结构技术12-13

2.2 中间件技术13-15

2.3 数据库技术15-18

第3章 计算机制约系统需求浅析和系统设计18-44

3.1 计算机制约系统运用软件功能18-23

3.

1.1 生产管理计算机的通讯20

3.

1.2 生产计划和原始数据管理20

3.

1.3 钢卷/带钢跟踪管理20

3.

1.4 设备数据管理20-21

3.

1.5 生产设定值管理21

3.

1.6 历程数据管理21

3.

1.7 扰动管理21-22

3.

1.8 和基础自动化PLC通讯22

3.

1.9 缺陷数据管理22

3.

1.10 速度优化22-23

3.2 程序模块结构设计23-26

3.3 计算机制约系统画面的设计26-27

3.4 数据库设计27-41

3.4.1 联系型数据库27

3.4.2 实时数据库27-28

3.4.3 数据库表设计28-41

3.5 计算机制约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及系统软件选型41-44

3.5.1 系统的主要设备组成41-43

3.5.2 系统软件选型43-44

第4章 计算机制约系统的实现44-62

4.1 底层通讯模块WISPCSBASE的实现44-48

4.

1.1 配置文件部分44-45

4.

1.2 环境变量45

4.

1.3 程序框架部分45

4.

1.4 HMICpent部分的工作原理45-47

4.

1.5 WinCC中显示L2画而的策略47-48

4.2 进程之间的通讯和接口48-49

4.3 运用层部分模块的实现49-62

4.

3.1 与生产管理计算机(L3)的通讯49-50

4.

3.2 生产计划数据管理50-53

4.

3.3 带钢跟踪数据管理53

4.

3.4 L2同HMI画面通讯53-55

4.

3.5 HMI与ORACLE数据库的通讯55-57

4.

3.6 物料跟踪功能的实现57-59

4.

3.7 数据收集功能实现59-60

4.

3.8 速度优化60-62

第5章 系统测试与运转62-70

5.1 测试内容描述62-65

5.

1.1 安装测试62

5.

1.2 画面测试62-64

5.

1.3 集成测试64

5.

1.4 功能测试64-65

5.

1.5 性能测试65

5.

1.6 安全性测试65

5.2 测试步骤65-68
5.

2.1 生产计划管理测试65-66

5.

2.2 钢卷主数据输入测试66-67

5.

2.3 带钢设定值管理测试67

5.

2.4 成品卷管理测试67-68

5.

2.5 速度优化管理测试68

5.3 测试环境68-69

5.4 测试结果与评价69-70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0-72

6.1 全文总结70

6.2 对未来的展望70-72

参考文献72-74
致谢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