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阐释多孔隧道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路用性能

最后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683 浏览:49188
论文导读:能;摩擦系数较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提升50%左右,构造深度在0.9mm—1.17mm之间,抗滑性能优越;冻融循环后,试件的表面无剥落,且抗压强度损失率在21.1%—24.8%,抗冻性能优越。关键词:隧道路面论文多孔水泥混凝土论文胶浆论文粉煤灰论文硅灰论文路用性能论文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
摘要:在隧道中考虑抗滑性好、噪音低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对提升整个隧道利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围绕公路隧道的工作环境,针对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构造衰减快和行车噪音过大的主要不足,探讨适用与隧道路面的高性能的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使隧道路面不仅满足要求的工作性和力学强度,还要具有抗滑、抗冻、排水的利用性能,达到行车舒适、安全的目的。通过探讨水泥胶浆性能,提升多孔混凝土的强度等特性。在水泥胶浆中,掺加粉煤灰、硅灰可以显著提升胶浆的强度。通过水泥胶浆抗压、抗折强度比较,得到硅灰、粉煤灰内掺和外掺的最佳掺量,其中硅灰最佳内掺掺量为6%,外掺掺量为4%;粉煤灰最佳内掺掺量为20%,外掺掺量为10%;双掺系统下,粉煤灰、硅灰内掺的最佳比例为10%、6%,外掺最佳比例为10%,4%。其中,外掺硅灰、外掺粉煤灰、硅灰的强度提升最显著。为探讨多孔混凝土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联系,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和压汞法孔结构试验探讨了硅灰、粉煤灰对水泥浆体的改性机理。加入粉煤灰、硅灰可以转变胶浆的孔隙率及空隙孔径分布特点,外掺材料后的水泥胶浆密实度显著提升,有害孔数量下降,双掺硅灰、粉煤灰水泥胶浆的微观结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掺入硅灰、粉煤灰可以显著提升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等力学性能,双掺硅灰、粉煤灰混凝土强度最高,90d抗压、抗折强度可分别达到32.13MPa和4.54MPa,弹性弯拉模量达到9137.3。通过扫描电镜试验观察多孔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形貌,硅灰、粉煤灰的掺加可以有效抑制Ca(OH)2和钙钒石的取向生长,提升界面过渡区的密实度,以而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另外,课题组通过渗水仪、摆式摩擦仪、铺砂法及冻融循坏试验探讨了多孔水泥混凝土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其渗水系数在559.60ml/min—3619.5ml/min之间,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摩擦系数较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提升50%左右,构造深度在0.9mm—1.17mm之间,抗滑性能优越;冻融循环后,试件的表面无剥落,且抗压强度损失率在21.1%—24.8%,抗冻性能优越。关键词:隧道路面论文多孔水泥混凝土论文胶浆论文粉煤灰论文硅灰论文路用性能论文
本论文由www.7ctime.com,需要论文可以联系人员哦。摘要5-6
Abstract6-13
第一章 绪论13-17

1.1 探讨背景及作用13-14

1.2 国内外探讨近况14-16

1.2.1 国内探讨近况14-15

1.2.2 国外探讨概况15-16

1.3 探讨内容及策略16-17

第二章 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17-29

2.1 原材料技术性质要求17-25

2.

1.1 水泥17-20

2.

1.2 集料20-21

2.

1.3 增强剂21-25

2.2 室内成型和养生工艺25

2.1 成型工艺25

2.2 养生工艺25

2.3 多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25-29

2.3.1 集料级配的选定25-26

2.3.2 水灰比的选定26-27

2.3.3 灰集比的选定27-28

2.3.4 体积法配合比计算28-29

第三章 水泥胶浆性能及强度机理29-61

3.1 试验案例29-30

3.

1.1 试件成型29

3.

1.2 强度试验29-30

3.

1.3 扫描电镜试验30

3.

1.4 压汞法试验30

3.2 粉煤灰对强度的影响30-43
3.

2.1 强度机理30-31

3.

2.2 粉煤灰水泥胶浆强度31-35

3.

2.3 微观机理浅析35-43

3.3 硅灰对强度的影响43-51

3.1 强度机理43

3.2 硅灰水泥胶浆强度43-46

3.3 微观机理浅析46-51

3.4 复合掺对强度的影响51-60

3.4.1 强度机理51

3.4.2 复合掺水泥胶浆强度51-54

3.4.3 微观机理浅析54-60

3.5 本章小结60-61

第四章 多孔水泥混凝土路用性能61-84

4.1 强度61-76

4.

1.1 强度机理浅析61

4.

1.2 抗压强度61-63

4.

1.3 抗弯拉强度63-64

4.

1.4 弯拉弹性模量64-68

4.

1.5 外掺材料改善界面过渡区的机理浅析68-76

4.2 抗冻性76-77
4.

2.1 试验策略76

4.2.2 数据浅析7论文导读:6-774.3抗滑性与排水性77-824.3.1抗滑性77-804.3.2排水性能80-824.4本章小结82-84第五章结论与倡议84-865.1本论文主要结论84-855.2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不足85-86参考文献86-8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9-90上一页12
6-77

4.3 抗滑性与排水性77-82

4.

3.1 抗滑性77-80

4.

3.2 排水性能80-82

4.4 本章小结82-84
第五章 结论与倡议84-86

5.1 本论文主要结论84-85

5.2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不足85-86

参考文献86-8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