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论文查重: 大雅 万方 维普 turnitin paperpass

对于民生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进展

最后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36 浏览:132130
论文导读:
【摘 要】随着“民生热”的席卷,电视民生新闻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琐碎化等现象,这对其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升了其发展空间,然而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 民生新闻 电视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从平民视角出发,以平民化的手法关注和表现与普通老百姓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根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是一种表现“草根”阶层的新闻。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起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随后民生节目异军突起,让受众目不暇接。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特性和优势被各电视台想方设法发挥到极致,其弊端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新媒体的发展给其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1、报道的同质化

同一城市有多档民生类节目,不同电视台内容重复,甚至同一电视台的不同频道同一事件也会改头换面的出现。这些题材重复、事件相似、人物相同的内容让观众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新媒体的的兴起使得这些在电视上播放的新闻,可能早已被网络传播过,观众已经大致了解,此时,电视新闻如果再没有创新,加之新媒体对受众的分流,就会使电视民生新闻受欢迎程度越来越低。

2、报道的琐碎化

由于电视民生新闻过度聚焦老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使得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着荧屏。忽视了新闻背后的新闻,使得报道内容过于肤浅。这种只做小民生,不做大民生的新闻终究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3、内容的娱乐化

一些民生新闻为了迎合受众,试图使用暴力、等低级趣味的新闻来吸引受众,使得原本简单的新闻被神秘化、复杂化。有的运用特技、煽情进行渲染,有的运用情景再现手法让演员重新演绎。这些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种过分猎奇,哗众取宠的新闻只能使民生新闻朝着低俗、庸俗和媚俗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1、有创新意识,内容有深度

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电视民生新闻只有敢于创新,打造节目特色,树立节目品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民生新闻树立“大民生”理念就要引进重大主题,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国家的大政方针对老百姓的影响,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更加感染老百姓,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2、站稳立场,做好舆论引导

媒体有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电视民生新闻由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报道理念。民生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大部分是为普通老百姓维权,这让受众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但是在维护老百姓利益的同时也不得用自己的权利任意干涉民众生活,不得以趾高气扬的态度干预司法。民生新闻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善于引导民意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加强互动,打造节目品牌

民生新闻关注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对这些事他们更有发言权,鼓励他们用微博或电话互动,提高了他们观看节目的积极性。安徽卫视《每日新闻报》就是用“播报新闻+主持人评论+网友留言”的方式进行新闻的传播,主持人鼓励观众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并用抽取获得礼品的方式进行激励。同时,用游动字幕的方式征集失踪孩子信息,在节目播出时穿源于:www.7ctime.com
插播放,也是民生新闻贴近人们生活的体现。《每日新闻报》把视频上传至网上,设有评论专栏,提高了栏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此外,主持人深入社区与观众零距离接触,与摄影爱好者建立亲密关系,让当事人讲述新闻,这些都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民生新闻要有自己的栏目定位和风格,在不同时段播放节目宣传片,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策划实施一系列公关活动,改善与公众的关系,为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创造条件。

4、语言通俗,吸引受众

民生新闻写得生动、富有故事性才能迎合受众,但是多媒体时代,海量化的信息蜂拥而来,快节奏的生活很难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一篇篇较长的新闻。这就使得简洁通俗的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三、利用新媒体发展电视民生新闻

新媒体通常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手机电视、IPTV、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及传播的无界性和随时性。
作为传统的电视民论文导读:通过留言、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手机的方便快捷使“拇指一族”找到了最快捷的释放自己思想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大众化,新媒体定位的小众化,使得个人更愿意上网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加上新媒体发布新闻要比电视速度快、成本低,不可避免地分流了传统媒体的观众。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以“点对点”为主,
生新闻,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推动自身的发展。

1、提高传播速度、增强互动性

网络的加入使新闻报道手段更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捷,受众更广泛,使民生新闻的辐射面走出了一事一地的范围,一则重大新闻瞬间就可以引起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传播的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模式,向双向传播的方式发展,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如今的《南京零距离》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特色,在形式上运用直播、微博留言等形式,加强与江苏电视台网站、知名论坛和门户网站的合作进行自身宣传。在西祠胡同社区论坛上开通的网友互动平台讨论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栏目设有电话,网上直播,有效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多级、有效传播,延长了新闻传播链,成为了服务民情,沟通民意的传声筒和扩音器。

2、加强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当下,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民生新闻向更深的方向发展。这是由媒介议程向公众的议程设置转变的结果。即公众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引发议论,网上形成强烈辩论,传统媒体介入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形成社会舆论,引发公众思考。
以“甘德怀事件”为例,事件最先是在网上发布的,由于事件牵扯到公众利益以及网络的开放性、参与性等特点,使事件急剧形成为网络舆论,而后传统媒体介入,报道公众关心的话题。由于网络讨论分散,传统媒体概括集中,有力度,有深度,弥补了网络报道的不足,很多深度报道往往是由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互相推进的。

3、多方采集线索,提升传播有效性

传统媒体新闻线索来源主要有:读者爆料、市民投诉、记者采访、从会议及党政部门获得线索。网络时代,记者可以通过每天看论坛、刷微博、登的方式迅速获得新闻线索,并且可以通过看评论和留言进一步了解事件性质,为全方位、多角度报道提供服务。
电视新闻栏目因播出时间固定,对受众的忠诚度有较高要求,这种线性传播模式使得受众自主选择权受到限制。新媒体的出现,实现了民生新闻栏目的网络观看。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搜索,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诸如预告、栏目安排等方面的制约问题。

4、利用“草根一族”促进民生新闻发展

在当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草根一族”可以登录微博,博客来发消息。舟曲泥石流发生之后,网友kayne发布了一条“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围在这烛火旁”20字消息。此后许多天里,该微博成为网友,甚至是媒体了解舟曲泥石流灾情的重要信源,网友通过发言、评论、转载,对这件事进行关注。
淄博电视台科技频道在2009年推出了《3G手机拍起来》节目,其节目素材全由市民提供,市民成了采访的主角,只要用手机、DV、相机抓拍的突发事件、新鲜事、感人事一经播出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7ctime.com
即付稿酬,这就打破了新闻事件大多只能由专职记者拍摄的传统模式。这种平等的互动性,拉近了民众和媒体之间的距离,使新闻无处不在,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和资源。

5、加强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

时政新闻的民生化改革,需要从“大民生”角度报道重大事件,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从民众利益出发全面展示国家建设成就。一方面健全新媒体条件下党群互动,政民互动的工作机制,构建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引导教育民众。另一方面使大量合理的群众利益诉求提升为可操作性的政策,加速决策科学化、化,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推动集中制建设。期间开通微博问政,政府部门开通对加强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有重要作用,也是政府推动建设的突出表现。
尽管新媒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有诸多优势,但它的冲击性也值得关注: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受众的分流和话语权争夺上。微博可以使受众通过留言、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手机的方便快捷使“拇指一族”找到了最快捷的释放自己思想的方式。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大众化,新媒体定位的小众化,使得个人更愿意上网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加上新媒体发布新闻要比电视速度快、成本低,不可避免地分流了传统媒体的观众。
同时,由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以“点对点”为主,受众的发言机会增大,使得新媒体中的言论不可控。在网上可以听到更多基层的声音,但也会看到不少缺乏事实依据,纯属主观臆测的言论。此外信息碎片化也论文导读:闻的演进》.《军事记者》,2012(3):52-53③傅金君、徐红,《电视民生新闻借助新媒体增强影响力的实践和思考》.《视听纵横》,2012(4):74-76④陈晓光、李洪壮,《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力提升之路》.《保定学院学报》,2012(2):4-87⑤李文、周健、赵天亮,《云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中国广播电视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威胁,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发布一些猎奇、惊悚、揭丑的新闻。多元化产生的噪音,阻碍了主流舆论的传播。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在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负面效应,理性面对新媒体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高责任意识,提高新闻人员的专业素质,将健康、全面的民生新闻展现给观众,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①刘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12(2):49-50
②韩彪、魏鸿,《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演进》[J].《军事记者》,2012(3):52-53
③傅金君、徐红,《电视民生新闻借助新媒体增强影响力的实践和思考》[J].《视听纵横》,2012(4):74-76
④陈晓光、李洪壮,《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生产力提升之路》[J].《保定学院学报》,2012(2):4-87
⑤李文、周健、赵天亮,《云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舆论导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74-75
(作者:湖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